貴州丹寨卡拉村苗族好媳婦吳美,四年照顧癱瘓丈夫,不離不棄

2020-12-20 騰訊網

騰訊公益、騰訊新聞、企鵝號聯合推出「出村記」系列策劃,聚焦脫貧攻堅最後進程中的中國農村,通過內容+公益助推解決當地實際困難。

貴州丹寨民族文化歷史悠久,是黔東南苗族文化的代表,丹寨縣地處都柳江、清水江上遊,融合了都柳江系、清水江系苗族文化的特點,至今仍保留著古樸、濃鬱、獨特的民族風情,苗族、水族等世居民族在千年變遷和繁衍生息中,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化。

「照顧丈夫4年來,從沒發過一次脾氣。要不是她這個家早就完嘍。」在貴州丹寨卡拉村,隨便走到哪戶人家,聽到的都是村民們對的稱讚聲。圖為貧困母親吳美攙扶患腦溢血丈夫在院裡幫助他康復。

初次見到吳美,感覺這個女人很愛說話,若非深入了解,你是看不出她背後的那些艱難辛酸。面對殘酷的現實遭遇,面對繁重的家庭負擔,她始終本著對感情忠貞如一、對生活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認真生活,尊重老人,團結鄰裡,扛起了本該是一個男人的擔子。圖為吳美在家裡繡花,這樣可以幫補一下家用。

吳美家裡只有兩個勞動力,吳美的兒子在丹寨縣民族中學讀高二,女兒外出務工補貼家用,其丈夫2016年患腦出血,身體一直處於偏癱狀態,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吳美就把全家的所有髒活、累活自己扛。她種植水稻和蔬菜維持生活。

吳美在家照顧丈夫,吳美的丈夫楊和昌生病住院花了4萬餘元,現在每天都還需要吃藥,全家經濟收入主要靠大女兒外出打工寄錢回家作為日常開支,供養弟弟讀書和父親的醫藥費,經濟收入較少,生活非常困難。

就是這名普通的苗族婦女,在丈夫患腦溢血這4年的時間裡,她用柔弱的雙腿走出一個家庭的重生之路,用執著和堅持換來了老人的欣慰、丈夫生命的延續和孩子的尊重,展示著為人媳、為人妻、為人母的角色魅力和道德內涵。

以忠貞的態度對待感情。苗族婦女吳美與丈夫楊和昌組建家庭之後,兩人一起打拼,兩口子吃得苦,不怕累,收入還算過的去,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後來子女相繼出世,讓原本幸福的家庭更加美滿。圖為吳美在自己家裡照顧患腦溢血的丈夫楊和昌。

天有不測風雲。2016年2月的一天,丈夫楊和昌突然一側肢體麻木、無力突患腦溢血,當時口角歪斜、流口水、語言含糊不清。得知噩耗的吳美大腦一片空白。養家餬口的重擔就落在這個小女人肩上。圖為吳美的家,家裡沒有什麼家具,光線暗淡。

自那以後,每天端屎端尿、擦身按摩成了吳美的必修課,家中的大事小務都要她經手。面對繁重的家庭負擔,有人勸她另謀出路,但她還是選擇四年如一日。長時間照顧丈夫把沒有什麼文化的女人培養成了「護理專家」。圖為吳美在家裡繡花,繡品可以拿去換一些生活用品。

丈夫喜歡吃肉和魚,吳美每隔時日就去給他買;丈夫半夜大小便失禁,她就起來清洗。問她累不累,她笑著回答:有兩次護理時扭到了腰,眼露水都痛出來了,但今年身體還算爭氣。看似輕鬆的玩笑話道出對於情誼的堅守,只要活著,就是不離不棄。「既然當初在一起了,講的是情誼,再累也要擔著。」她說。圖為吳美在自己的院子裡。

吳美對孩子們的教育問題從不打折扣,為讓子女能學到知識、今後有個光明的前程,她四處奔走,每學期都按時湊齊子女學雜費和生活費;為改善一家人的生活,她又利用家裡現有的條件搭建雞舍養雞,雞下的蛋她一個都不捨得吃,給丈夫補充營養。圖為吳美在自己家的雞舍裡餵雞。

在村裡鄉親們的眼中,吳美是楊家百年修來的福氣。大家都稱讚說:「家務事、全家花銷都靠她。丈夫癱瘓4多年,她抱上抱下的,什麼都做,現在丈夫的身體大有好轉了,基本上可以行動自理。像這樣的媳婦百年也難找啊!」圖為吳美在自己家的院子裡。 「最困難的幾年已經過去,現在兩個孩子都大了,相信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面對未來生活周月嬋充滿信心。

相關焦點

  • 戀上丹寨,愛上「卡拉村」!
    卡拉村位於 貴州省黔東南州苗族侗族自治州 丹寨縣龍泉鎮 是一個苗族聚居 且遠近聞名的民族文化村 提到這個村子,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鳥籠,因為在這裡最著名的便是鳥籠工藝了,因此卡拉村被譽為貴州省的 「鳥籠編制藝術之鄉」,這裡的村民幾乎都以編制鳥籠為業
  • 貴州省丹寨縣卡拉村:鳥籠編就致富路
    地處貴州省丹寨縣龍泉鎮東北部的卡拉村,如今成為網友慕名而來,遊客紛至沓來的「網紅村」。實現這樣的轉變,非遺傳承功不可沒。「卡拉」是苗語音譯,苗語中的「卡拉」是「流星墜落之地」的意思,是一個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20多年前的卡拉村,並不像名字這般浪漫,而是又窮又破,滿目瘡痍。但卡拉村裡有一項傳統手藝:編鳥籠。
  • 貴州卡拉村:手藝助脫貧
    近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村民正在學習鳥籠製作技藝。據介紹,卡拉村的「千村計劃」鳥籠製作培訓活動,幫助貧困戶及易地扶貧搬遷人員學習省級非遺技藝「卡拉鳥籠製作」。2016年,丹寨縣啟動「千村計劃」,3年來投入了110多萬元,培訓1000多人次,幫助眾多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
  • 梅山:女子因病癱瘓,丈夫不離不棄悉心照顧、勤奮打拼
    陳秋玲家的灶臺高度與別人家不一樣,低了10多釐米,這樣坐在輪椅上的她每次端鍋、拎水壺就方便了許多。這是2017年一家三口搬進新房時,丈夫黃從令特意為妻子定製的「愛心灶」——16年前,30歲的陳秋玲因病癱瘓,女兒僅7歲,家中還有年邁的父母。
  • 「貴人黔行」中國鳥籠文化之鄉 丹寨卡拉村的旅遊致富經
    位於丹寨縣城東北部的卡拉民族村寨,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寨,這裡編制鳥籠的歷史悠久,據說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卡拉民族村寨作為民族文化重點保護的少數民族村寨之一,也因生產鳥籠而久負盛名,以精緻、獨特的鳥籠工藝品著稱於世,有著「中國鳥籠文化之鄉」的美名。
  • 走進中國蠟染藝術之鄉,感受濃鬱苗族風情,丹寨非遺文化體驗
    它民族文化非常豐富,擁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是: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賈、苗族苗年、苗族服飾、苗族芒筒蘆笙祭祀樂舞。想要全面了解苗族文化,可以到丹寨非遺小鎮。非遺小鎮是一座以苗族、侗族傳統建築風格為基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苗侗少數民族文化為內核,全方位了解體驗苗族蠟染、刺繡、古法造紙、銀飾鍛造等非遺項目。丹寨是中國最著名的蠟染藝術之鄉,苗寨中的女性學習蠟染技藝,著裝精美,繡有古色古香的苗繡圖案,極為耀眼。進入丹寨這些苗族鄉村中,會體驗到濃鬱的苗族風情。
  • 丈夫打工時摔成腦癱 妻子11年不離不棄大愛創奇蹟
    中國江蘇網3月2日訊 11年前,丈夫在外打工摔成腦癱,和植物人差不多,她不離不棄,一邊照顧丈夫,一邊堅持打工養家還債。11年過去了,在她的照顧下,丈夫病情有所好轉,不但可以用筆和人交流,還能慢慢地走路。她就是寶應縣魯垛鎮好媳婦董洪蘭。
  • 丈夫愛動手打人,暖心妻子照顧8年不離不棄,網友評論卻讓人寒心
    在四川樂山有一對中年夫妻,已經47歲的妻子張蘭芳在家中照顧癱瘓的丈夫已經有8個年頭了。從年輕女子到中年婦女,張蘭芳就這樣無怨無悔的照顧著她所認定的一生摯愛,從來就沒有想過離開這個不知道奇蹟什麼時候才會發生的家庭。
  • 丹寨:非遺顯魅力 暑期歡樂多
    8月15日,由丹寨縣婦聯主辦的暑期非遺體驗課在丹寨縣卡拉村開班。在丹寨縣卡拉村藍錦染藝蠟染工坊裡,數十個五六歲的萌寶們在蠟染畫娘們的指導下,在白色的T恤上,一筆一划,跟著畫娘學習蠟染。而跟著孩子前來的家長們,也紛紛參與體驗,孩子家長齊動手。
  • 貴州丹寨:非遺之鄉的文旅融合之路
    不同地域、民族的印染風格各異,依防染劑的不同,貴州主要有蠟染、楓香染等。丹寨是苗族蠟染技藝申報地,主要流行蠟染。2006年5月,苗族蠟染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揚武鎮基加村90後苗族姑娘張義蘋,自小跟著母親張秀芬學習蠟染,熱愛繪畫的她在點蠟方面格外有天賦,做出的蠟染產品總是能讓人眼前一亮。
  • ...積極作為辦實事丨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第一書記文朝鳳
    我叫文朝鳳,是黔東南州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的駐村第一書記。2016年,我來到卡拉村駐村,這一駐,就是五年。五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在這段時間中,一點一滴的瑣事助推我們脫貧攻堅工作不斷向前。卡拉村緊挨著縣城,基礎條件好,群眾的思想都比較開放,矛盾也不多,大家都比較支持我們的工作。得益於地理和文化底蘊的優勢,卡拉村的非遺產業和旅遊產業都有了較大的發展,群眾的生活和四五年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 貴州丹寨:卡拉永遠ok,一個鳥籠村的傳奇故事——妞兒嬉遊記
    離開了石橋村,我們驅車20分鐘,前往卡拉村,這個卡拉村他非常有名。他的有名並不是說他們村裡卡拉OK唱得比較好,而是他們的鳥籠做得非常好。卡拉村是丹寨縣芒筒蘆笙的發源地之一,而手工鳥籠工藝是該村特色,也是卡拉村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當山頂上出現一個巨大無比的鳥籠,我們知道卡拉村即將到了。
  • 丹寨,一個隱秘的世外桃源,這個夏天首選的度假勝地
    這時,不再低調的貴州人祭出了「涼爽」牌,高溫城市識趣退下,貴州天氣成了贏家。  「涼爽」,早就是貴州人的夏天標配。不僅有省會「爽爽的貴陽」,在距離貴陽不到兩百公裡的地方,就暗藏著一個「清涼世界」—— 丹寨。
  • 丹寨縣卡拉村四大產業夯實脫貧攻堅
    近年來,丹寨縣龍泉鎮卡拉村積極發展鳥籠製作、農家樂、花卉、果蔬種植等產業,夯實了脫貧攻堅基礎。 鳥籠產業。目前,卡拉村共有農家樂28家,其中黨員18戶,提供就業崗位60個,解決貧困戶18戶就業問題。 花卉基地產業。採取「村支部+公司+村婦聯+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公司每年收益80-100萬元,村集體經濟增加34萬元左右。通過開展宣傳和培訓,組織、動員婦女到基地務工來增加貧困婦女收入約2萬元。 果蔬種植產業。
  • 妻子癱瘓臥床32年 60歲「紅二代」農民不離不棄
    當丈夫不離不棄守護臥床癱妻32年,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身邊時,讓我感動,讓我們相信愛情。」一名廖姓網友這樣寫道。  因為電影《地道戰》結緣,至此長相廝守。妻子癱瘓臥床32年,無法離開病榻半步,身為丈夫的他端茶送水悉心照料。人生暮年之際,他唯一的期許竟然是:千萬別讓我先走,我不忍心拋下她。他就是60多歲的「紅二代」農民徐新華,同臥床不起的妻子廖田英大半輩子的相濡以沫讓村民嘆服。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規模最大、層次最高的非遺主題文化活動,從10月17日起,首屆「中國丹寨非遺周」在貴州省丹寨萬達小鎮舉辦,並將持續一周多時間,包括論壇、展覽、演出、文創大賽等多個環節。
  • 路橋有位好丈夫,照顧癱瘓妻子八餘年
    台州市路橋區蓬街鎮百步村有一對不離不棄相伴36年的夫妻。2011年在兩人結婚的第28年,妻子患上了腦溢血,生活中幾乎成了一個植物人,很多人勸林汝桃放棄,但丈夫林汝桃8餘年來悉心照料妻子至今從未嫌棄過,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普遍讚譽。
  • 他戰場受傷癱瘓六十年 她不離不棄為愛廝守一輩子
    何光英,古臣坤妻子。古臣坤癱瘓後,她60年為愛廝守,耄耋老嫗詮釋永恆真愛。何光英既要照顧癱瘓的丈夫,又要獨自承擔家庭的重擔,歲月的痕跡早早的刻在她的臉上。古大爺行動不方便,每次上廁所都要何光英推著去。天氣好的時候,何光英就推著古臣坤到戶外呼吸新鮮空氣。
  • 溫州一男子七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照顧癱瘓在床的妻子!
    本到了該享受天倫之樂的年紀,七年前妻子突發腦溢血導致嚴重癱瘓,高葉榮七年如一日不離不棄無微不至地照顧著癱瘓在床的妻子,在他的細心照料下妻子未曾感染肺炎、褥瘡等併發症。他用樸實與堅持書寫「人間自有溫情在」,以實際行動詮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真諦。
  • 矮個妻子照顧高個癱瘓丈夫22年,抱不動後安裝愛情吊機
    妻子不到1米6,丈夫卻有1米7還多。22年來,丈夫因癱瘓在床,每天的吃喝拉撒睡都由她來照顧,隨著年齡增長,她抱丈夫上下床時,就明顯感覺到有點力不從心了。2018年底,在外打工的兒子回家後,在屋裡給安裝了一臺「愛情吊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