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麼大,知識那麼多,沒有誰能自己全部教孩子,培訓班的存在說明它是被需要的,有著不可替代性。不管是學校,還是培訓班,都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是助手,決不能當成全部,更不能存著「報了班就能學好」的幻想。——孩子是您自己的,您都不想陪、不想教,別人就一定能盡心盡力?培訓班很多,報起來很容易,但是,既有水平、有方法、又有責任心的老師可遇不可求,負責、監督孩子的家長可遇不可求,懂事進取的孩子可遇不可求!因此,培訓班不可盲目地報,報多了也沒時間學會。培訓班報錯了也是有壞處的哦!
1.不利於孩子的秩序感建立 孩子上學以後,最大的挑戰有兩點:一是知識學習,二是遵守紀律。而現在我發現,紀律問題已經是頭號殺手,很多條件不錯的孩子,都倒在了紀律面前。原來我總認為是家長慣的,現在看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培訓機構造成的。培訓機構多是民辦,每一分錢都要自己掙,錢從何而來?顯然是學生家長。這樣的關係一存在,師生關係就變成了消費者和服務者,培訓機構的教師為了自己的收入,怎麼會得罪家長呢?於是不敢批評孩子,孩子在沒上學的時候,在這種機構裡學習時間長了,以為學校也是這樣,結果上學以後無法適應。這種危害有多大,可能會超出家長的想像——秩序感差,就不會遵守紀律,影響班集體榮譽;不會和同學相處,就交不到好朋友;不會控制自己,專注力差,就影響聽講,最終影響自己的學習,影響自己在班級的個人威信。
2.不利於孩子尊重教師 就像我朋友的兒子試聽英語的親身感受那樣,培訓機構的老師不敢批評孩子,怕孩子回家說了、不高興了,就不繼續報班,他們就斷了財路。時間長了,在孩子眼裡,就不覺得老師應該尊敬,應該聽從老師的教導,再加上有些家長也認為自己花了錢,就要享受最好的「服務」,對老師也缺少足夠的尊重。這樣等到孩子入學後,還用這種方式對待學校裡的老師,往往會自己吃虧。倒不是說因為孩子不尊重老師,老師就會怎麼樣,而是因為孩子不尊重老師,就不能「親其師信其道」,對老師的指導、教誨,都置之不理,最終影響的是自己的學習和成長。
3.孩子尊重知識的意識不易建立 因為在培訓機構,家長付錢,購買教育資源,包括教師、教室、教學資源,但是在這種形勢下,家長容易忽視一點,就是,知識和能力不是付錢就可以買到的,最終要靠自己努力、學習,才可以獲取、掌握。花錢可以買得到好老師,但是老師再好,方法再妙,學生不去練習仍然掌握不了。
4.家長容易高估孩子的水平 培訓機構對孩子的教學方式以鼓勵為主,在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程度時,也是誇獎居多——很明顯,為了得到家長的好評,為了吸引家長掏錢。再者,很多孩子在學齡前就參加各種學習班,表面看獲取了很多知識,在和同齡人相比的時候,顯得特別「博學」。在剛入學的時候,學習輕鬆,超出同學一大截,所以,家長會覺得孩子學習能力強,上輔導班效果大,忽視了孩子的長遠發展和習慣養成,掉以輕心。事實上,孩子這種輕鬆是以「提前學」為前提的,究竟是不是學習能力高,還不一定。
5.不利於上學後認真聽講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幾乎所有的課外機構上學都用白板、課件等多媒體手段,吸引孩子注意力,短期看,孩子當然喜歡,但是長遠看,多媒體手段的使用存在著使用是否得當的問題,到底是不可取代的效果,還是為了使用而使用呢?我就有一個感受,以前上課使用幻燈片、看視頻,孩子都十分激動,注意力很集中,現在這幾年,多媒體手段已經成為了常態,有的學生也根本不再在意。焉知不是從小接觸太多的緣故呢?更不用說,電子白板的輻射和對孩子眼睛的傷害了。
6.不利於孩子提高效率 在培訓班裡,由於孩子年齡不一定相同,尤其對於學齡前的小孩子,課時安排的相對寬鬆,比如一節課學5個單詞,學半首曲子,兩節課畫完一幅畫,有的還有助教幫助。記得讀過一篇文章,其中談到一個觀點,我十分贊同:所有的培訓機構,都是以賺錢為第一目的,那麼不可避免地,就會延長課時,完全可以一節課學完的,也會增加學習的時間,如果家長質疑,機構可以說「為了使孩子學得更鞏固」。但是,入學後的教學進度是受實際情況限制的,可沒有那麼寬鬆。如果孩子習慣了這樣的教授與學習方式,習慣了慢慢地做事、思考,有可能上學後適應的慢。
7.家長容易習慣什麼事都用輔導班解決。 最後一點,因為市場的需要,現在各類培訓班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也造成相當一部分家長的懶惰思想,孩子有任何問題和不足,都用輔導班解決。據我所知,有的孩子上課坐不住,就送去培養專注力的班;孩子字寫不好,就送去書法班;孩子寫作困難,就送去寫作班;孩子發言不好,就送去演講班;數學不好,就送去思維訓練班;還有的,在外面報一個同步學習班,也不知道是把在學校學的重新學一遍呢,還是先在同步班裡學完再到學校學呢。
因此,我覺得培訓班是不能盲目報的,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只要孩子對學習感興趣了,才更有可能學好。
產品建議及投訴請聯繫:shoujibaidu@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