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名】 法蘭西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rance, La Republique Francaise)。
【面 積】 551 602平方公裡
【人 口】 6062.8萬(2000年),包括350萬外國僑民,其中140萬人來自歐盟各國。通用法語。居民中81.4%的人信奉天主教,6.89%的人信奉穆斯林教,其他人信新教、猶太教、佛教等其它宗教。
【首 都】 巴黎(Paris ),人口1060萬(1999年)。最高氣溫31.6℃,最低氣溫-6.9℃。
【國家元首】 總統雅克·席哈克(Jacques CHIRAC),1995年5月7日當選,5月17日就職。
【重要節日】 7月14日國慶節。1880年議會立法確認攻克巴士底獄日為國慶節以紀念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
【簡 況】 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德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平原佔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庇里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瀕臨四大海域: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裡,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裡,陸地線為2800公裡,內河線為195公裡。西部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中部和東部屬大陸性氣候。1月平均氣溫北部1-7°C,南部6-8°C;7月北部16-18°C,南部20-23°C。
公元5世紀法蘭克人移居到這裡,843年成為獨立國家。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達到封建社會鼎盛時代。1789年7月14日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起義者攻佔巴士底獄。此後曾先後建立過五次共和國和兩次帝國。1871年3月巴黎人民武裝起義,成立巴黎公社,當年5月被鎮壓。1958年戴高樂領導建立第五共和國。戴高樂、蓬皮杜、德斯坦、密特朗、席哈克先後出任總統。
法國國旗為藍白紅三色旗,是法蘭西共和國的正式標誌。
【政 治】 2001年是法歷史上第三次左右翼共治的第5個年頭,法政治、經濟、社會形勢總體保持穩定,但也出現一些新的情況或問題。隨著2002年總統選舉和立法選舉日益臨近,右翼總統席哈克和左翼總理若斯潘之間的相互指責增多,為法內政形勢增加了複雜因素。經濟增速趨緩,民眾不滿情緒上升,要求增加就業、提高工資、改善工作條件的罷工和示威時有發生。社會治安形勢有所惡化,1至10月犯罪率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9.8%,創10年來的最高。
2001年3月18日法舉行每6年一次的市鎮選舉,左翼贏得巴黎、馬塞兩大右翼傳統領地。但右翼在外省控制的城市從278個增加到318個。綠黨首輪選舉得票率高達18%,在左翼聯合政府中影響上升。
【憲 法】 現行第五共和國憲法系1958年9月28日公民投票通過,10月4日生效。這是法國第16部憲法。曾於1960、1962、1963、1974、1976、1992、1993、1995和2000年多次修改。最新憲法修正案規定,總統為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並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暫行總統職權。 【議 會】 實行國民議會和參議院兩院制,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本屆國民議會於1997年6月選出,現任議長為雷蒙·伏爾尼(Raymond FORNI)。2002年6月9日和16日將舉行新的立法選舉,本屆議會已於2002年2月22日終止活動。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三分之一,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2001年9月23日進行參院部分選舉,選出102名議員。現任議長克裡斯蒂昂.蓬斯萊(Christian PONCELET),屬保衛共和聯盟。各黨派在兩院中所佔席位如下:
國民議會
社會黨黨團 248
保衛共和聯盟黨團 135
法蘭西民主聯盟黨團 67
自由民主黨與獨立派人士黨團 43
法國共產黨黨團 35
激進、公民和綠黨黨團 31
無黨派人士 5
空缺 13
參議院
保衛共和聯盟黨團 95
社會黨黨團 83
中間人士聯盟團 53
共和與獨立派黨團 41
歐洲民主、社會聯盟黨團 20
共產黨、共和與公民黨團 23
無黨派人士 6
【政 府】 本屆政府於1997年6月4日組成,經過幾次改組,現內閣共33名成員,除總理外,部長15人,部長級代表7人,國務秘書10人。主要成員有:總理利奧內爾·若斯潘(Lionel JOSPIN),經濟、財政和工業部長洛朗·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就業和社會團結部長伊莉莎白·吉古(Elisabeth GUIGOU),掌璽和司法部長馬裡麗斯·勒布昂絮(Marylise LEBRANCHU),內政部長達尼埃爾·瓦揚(Daniel VAILLANT),國民教育部長雅克·朗,(Jack LANG)外交部長于貝爾·韋德裡納(Hubert VEDRINE),國防部長阿蘭·裡夏爾(Alain RICHARD)。
【行政區劃】 分為大區、省和市鎮。法本土劃為22個大區、96個省、4個海外省、4個海外領地、2個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區。全國共有36565個市鎮,其中人口不足3500人的有3.4萬個,人口超過3萬人市有231個,人口超過10萬的市有37個。
22個大區是:阿爾薩斯、阿基坦、奧維爾涅、布爾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區、香檳-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貢岱、巴黎大區、朗克多克-魯西翁、利姆贊、洛林、南庇里牛斯、北加萊海峽、下諾曼第、上諾曼第、羅亞爾地區、皮卡爾迪、布瓦圖-夏朗德、普洛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羅訥-阿爾貝斯。
96個省是:安、埃納、阿列、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上阿爾卑斯、海濱阿爾卑斯、阿爾代什、阿登、阿列日、奧布、奧德、阿韋龍、羅訥河口、卡爾瓦多斯、康塔勒、夏朗德、海濱夏朗德、謝爾、科雷茲、上科西嘉、南科西嘉、科多爾、北海濱、克勒茲、多爾多涅、杜、德羅姆、厄爾、厄爾-羅亞爾、菲尼斯泰爾、加爾、上加隆、熱爾、紀龍德、埃羅、伊勒-維萊納、安德爾、安德爾-羅亞爾、伊澤爾、汝拉、朗德、羅亞爾-謝爾、羅亞爾、上羅亞爾、羅亞爾-大西洋、盧瓦德、洛特、洛特-加隆、洛澤爾、曼恩-羅亞爾、芒什、馬恩、上馬恩、馬耶納、默爾特-摩澤爾、默茲、莫爾比昂、摩澤爾、涅夫勒、北部、瓦茲、奧恩、加來海峽、多姆山、大西洋-庇里牛斯、上庇里牛斯、東庇里牛斯、下萊茵、上萊茵、羅訥、上索恩、索恩-羅亞爾、薩爾特、薩瓦、上薩瓦、巴黎、海濱塞納、塞納-馬恩、伊夫林、德塞夫勒、索姆、塔恩、塔恩-加隆、瓦爾、沃克呂茲、旺代、維埃納、上維埃納、孚日、約訥、貝爾福、埃索納、上塞納、塞納-聖但尼、瓦勒德馬恩、瓦勒德瓦茲。
4個海外省是:瓜德魯普、馬提尼克、法屬蓋亞那、留尼旺。
4個海外領地是:法屬玻里尼西亞、新喀裡多尼亞、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屬南半球和南極領地。
2個地方行政區是:馬約特島、聖皮埃爾島和密克隆島。
【司法機構】 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和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普通法院有三類:1、專門法庭(包括兒童法庭,負責處理僱主和職工之間糾紛的勞資調解委員會,審理商人之間或商業公司之間爭端事件的商務法庭,社會保險法庭)。2、民事法院。3、刑事法院(包括判決輕微犯罪案件的警察法庭;判決輕罪案件的輕罪法庭;判決重大刑事案件的重罪法庭)。
最高法院是最高一級的司法機關,負責受理對35個上訴法院所作的判決的上訴。
行政法院是最高行政訴訟機關,下設行政法庭。行政法院對所制定的行政法令的合法性作最後裁決。行政法院充當政府在制定法律草案方面的顧問。
法國的檢察機關沒有獨立的組織系統,其職能由配置於各級法院中的檢察官行使。檢察官雖派駐在法院內,但行使職能是獨立於法院的。檢察官的管理權屬於司法部。最高法院設總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干人;上訴法院設檢察長1人,檢察官若干人;大審法院設檢察官1人,代理檢察官和助理檢察官若干人。
【政 黨】 法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除傳統左右翼黨外,近年來生態組織黨派力量有所加強。
(1)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圖爾代表大會上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仍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密特朗領導的"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併。登記黨員約11.2萬(1996年),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在社會改革方面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在經濟方面調整了以往激進主張,更為務實。對外主張維護法獨立核力量,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主張加強南北對話。1981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獲勝,成為主要執政黨,1986年議會選舉失利,與右翼政府共治。1988年在總統與立法選舉中再次獲勝。1993年又在立法選舉中失敗,與右翼政府第二次共治。1995年總統選舉被右翼擊敗。1995年10月,利奧內爾·若斯潘(Lionel JOSPIN)當選該黨第一書記。1997年6月1日左翼聯盟在議會選舉中獲勝,若斯潘受命組閣。2000年11月,該黨舉行第72次全國代表大會,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cois HOLLANDE)連任第一書記。
(2)保衛共和聯盟(戴黨)(Rassemblement pour la Republiqu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屬於傳統右翼。前身是戴高樂1947年創立的"法蘭西人民聯盟",後經多次易名,1976年改用現名。黨員人數94年約20萬人,96年為13萬,由於黨內分裂,99年6月歐洲議會選舉失利後降為5萬,2000年交納黨費人數超過8萬,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對內主張維護第五共和國體制,反對國家過多幹預經濟,對外主張維護法的民族獨立和大國地位,強調維護法的核力量,認為法應在推進歐洲聯盟建設中發揮主導作用。1958-1981年期間一直是主要執政黨。1981年在總統與立法選舉中敗於社會黨,成為主要在野黨。1986年在立法選舉中獲勝,1986-1988年與法國民主聯盟共同組閣執政。1993年再次在立法選舉中獲勝,與法國民主聯盟再次共同組閣。1994年11月,曾擔任該黨主席達19年的席哈克為競選總統而辭職,阿蘭·朱佩(Alain JUPPE)當選主席。1995年席哈克當選總統。1997年6月在立法選舉中失利,再次成為在野黨。當年7月召開特別代表大會,前國民議會議長菲利普·塞甘(Philippe SEGUIN)當選主席。1999年4月,塞甘因黨內分歧而辭職,由總書記薩科齊代理主席職務。1999年6月,戴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再次失利,薩科齊引咎辭職,12月4日,米歇爾·阿里奧-瑪麗(Michel ALLIOT-MARIE)當選該黨主席。
(3)法蘭西民主聯盟(Union pour la Democratie Francaise):議會第三大黨,主要反對黨之一。前身系由共和黨、民主力量、爭取法蘭西民主人民黨、激進黨、直接參加者等右翼溫和派和中間力量於1978年結成的多黨聯盟。登記黨員30萬人(1987年)。1998年11月召開的全國理事會決定將聯盟內的5個黨派合併,成為統一黨,據此修改聯盟章程,頒發統一黨證,組成有75名正式委員、38名候補委員的新政治局。多年來,該聯盟一直是傳統右翼中的一支較為重要的力量,曾於1993年和1995年分別和保衛共和聯盟組成右翼聯合政府。1997年6月,該聯盟在立法選舉中失利,力量受到較大削弱。對內主張進行一定程度的社會改革,提倡在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實行自由化政策。對外積極主張加強歐盟建設。 2000年12月,聯盟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弗朗索瓦·貝魯(Francois BAYROU)連任主席。
(4)法國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Francais):與社會黨聯合執政。 1920年12月成立。登記黨員約21萬人(2000年),多為工人、僱員、教員、手工業者等。1981年法共4人參加社會黨佔主導地位的政府。1984年因反對政府的經濟緊縮政策退出政府,同年9月宣布結束與社會黨等聯合的左翼聯盟戰略。1994年法共二十八大重申其奮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並正式宣布放棄民主集中制。在1997年提前舉行的議會選舉中與社會黨結盟並獲勝,參加左翼聯合政府。2000年3月舉行三十大,提出在"新共產主義"理論、建設"新型共產黨"、"左翼進步力量聯盟"等方面實行"共產主義的變革",力求探索一條符合法國國情的發展道路。全國書記羅貝爾·於(Robert HUE)
(5)綠黨(Les Verts):參加左翼聯合政府。 成立於1984年,由"土地之友"組織和"保持生態運動黨"合併而成。黨員約6千人。要求建立生態平衡社會,爭取社會平等。1989年6月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異軍突起。1997年6月議會選舉中獲得4個議席。1999年6月在歐洲議會選舉中獲得9.7%選票。2001年3月在市鎮選舉中首輪得票率超過18%。全國總書記讓-呂克·貝納米亞斯(Jean-Luc BENNAHMIAS)。
(6)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黨員約10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該黨代表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煽動排外主義。1986年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國民議會。2000年4月28日,該黨舉行第11次代表大會,強調黨的綱領是"要把法從歐洲控制和世界主義中拯救出來",呼籲"進行一次反對新共產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十字軍討伐"。讓-瑪麗·勒龐(Jean-Marie LE PEN)再次當選為黨主席。1998年12月該黨領導層因爭奪歐洲議會選舉的領導權發生嚴重分裂,黨內第二號人物梅格萊被開除出黨。梅派於1999年1月開會成立國民陣線-國民運動黨,梅當選主席。 【重要人物】 雅克·席哈克:總統。1932年11月29日生於巴黎。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國立行政學院和美國哈佛大學(暑期班)。1967年當選國民議會議員。同年出任蓬皮杜政府的社會福利部長。1967-1974年先後擔任就業國務秘書、財經國務秘書、總理府負責與議會聯繫的部長級代表、農業和農村發展部長、內政部長等。1974-1976年擔任德斯坦總統的第一任總理。1976年成立保衛共和聯盟並擔任主席。1977-1995年3次連任巴黎市長。1986-1988年再次擔任總理。1995年5月7日當選總統。曾於1978年、1991年、1997年、2000年訪華。喜愛文學,著有《希望之光》、《一個新法蘭西》、《所有人的法蘭西》。夫人貝娜黛特·肖德隆-德古塞爾,有2個女兒。
利奧內爾·若斯潘:總理。1937年7月12日生於巴黎近郊。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和國立行政學院。1965-1970年在外交部任職,後辭職去巴黎十一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71年加入社會黨,1973-1975年任社會黨全國書記。1981年首次當選國民議會議員,同年至1987年任社會黨第一書記。1988-1992年任教育部長。1995年再次出任社會黨第一書記,代表左翼競選總統失利。1997年6月1日率領社會黨贏得國民議會選舉勝利;翌日被席哈克總統任命為總理並組閣。1981年陪同密特朗訪華,1986年以社會黨第一書記身份率團訪華,1998年9月以總理身份訪華。1994年再婚,第一次婚姻有兩個孩子。著作有《創造可能》。
【經 濟】 法國是發達的工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五位。2001年,法內需保持較旺勢頭,家庭消費表現強勁,通膨率繼續維持2%的較低水平,全年外貿與去年基本持平。但受全球經濟、特別是歐元區經濟放緩的影響,法經濟增速趨緩,只達1.9%。失業率由8.6%升至9%,財政赤字有所增長,企業投資開始放慢。2002年,法預測經濟增長為1.6%。
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14048億歐(約合12643.2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00年): 23170歐元(約合2085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2001年): 1.9%。
貨幣名稱:歐元(EURO)。1歐元=100生丁
1歐元=6.5596法郎
匯率(2001年平均價):1歐元=0.9美元
通貨膨脹率(2001年): 2%。
失業率(2001年12月): 9%。
【資 源】 鐵礦蘊藏量約10億噸,但品位低、開採成本高,97年關閉最後一礦場,所需鐵礦石完全依賴進口。煤儲量已近枯竭,預計將於2005年關閉所有煤礦。有色金屬儲量很少,幾乎全部依賴進口。能源主要依靠核能,水力資源和地熱的開發利用比較充分。森林面積約1687萬公頃,覆蓋率27.3%。
【工 業】 2000年法工業增加值為2643億歐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8.8%,用工人數約佔總勞力的26%。主要工業部門有汽車製造、造船、機械、紡織、化學、電器、動力、日常消費品、食品加工和建築業等。核能、石油化工、海洋開發、航空和宇航等新興工 業部門近年來發展較快,在工業產值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近10年來,法工業產品出口額在經合組織前9大工業產品出口國的出口總額中一直保持約9%的比例。法工業企業總數約20萬個,其中四分之三是股份公司,五分之一是有限責任公司。法工業的主力軍是以大型企業,如埃爾夫-阿基坦、法國電力公司等跨國公司為代表的企業集團,佔工業產品銷售總量的56%,工業投資的60%,以及產品出口的70%。近幾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8 1999 2000
粗鋼 2010 2020 2096
原煤(含褐煤) 486 453 317
水泥 1950 1970
紙漿 270 260 250
小汽車(萬輛) 451.8 480.3 529.7
發電量(億度) 4870 5000 5170
其中核電(億度) 3685 3750 3950
(資料來源:法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材料等)
【農 牧 業】 法國是歐盟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世界主要農副產品出口國。2000年農牧漁業增加值約397億歐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8%,用工人數約佔總勞力的4%。法共有耕地面積5 491萬公頃,其中61%為農業用地,27%為林業用地,12%為非農業用地。農業用地的96%為家庭所有。農業的傳統地區結構為:中北部地區是穀物、油料、蔬菜、甜菜的主產區,西部和山區為飼料作物主產區,地中海沿岸和西南部地區為多年生作物(葡萄、水果)的主產區。法已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這是法提高農業生產率的主要手段。農業食品加工業是法外貿出口獲取順差的支柱產業之一。歐洲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24家在法國,世界前100家農業食品工業集團有7家在法國。法國的農副產品出口居世界第一,佔世界市場的11%。近幾年主要農副產品產量如下(單位:萬噸):
1998 1999 2000
小麥 3984 3700 3752
玉米 1516 1562 1646
葡萄酒(億升) 53.3 62.6 59.5
牛奶(億升) 2.47 2.47 2.48
(資料來源:法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材料等)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在法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為8706億歐元,約佔法國內生產總值的62%,用工人數約佔總勞力的70%。第三產業分為非商品性服務和商品性服務,非商品性服務業包括行政管理、教育、醫療保健、國防、社會事務等。商品性服務業包括商業、運輸、電訊、旅館、金融、保險、娛樂業等。法服務業自70年代以來發展較快,從1970年至1995年年平均增長率為3.5%,高於同期2.5%的經濟增長速度。連鎖式經營相當發達,已擴展至房地產、旅館等多種行業。另約有50萬自由職業者從事醫療、律師、建築師、室內裝潢等行業。法信息產業發展迅速,1999年產值達231億歐元。
【旅 遊 業】 法國是全球第一旅遊大國,2000年旅遊收入達958億歐元,佔法國民生產總值的6.9%,其中法國人消費佔53.9%,外國人消費佔36.7%。法旅遊業用工人數2000年12月達71.6萬人,另外有18.8萬臨時工。法旅遊資源豐富,首都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風景區、阿爾卑斯山區以及科西嘉島及一些海外省均是著名旅遊勝地。法國一些著名的博物館收藏著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此外,法還有一些歷史名城和眾多古堡。法國有4萬餘家旅館和分布在鄉間的小旅店、野外宿營地、青年之家,可提供1849萬張旅客床位。
【交通運輸】 法交通運輸發達,水、陸、空運輸均極為便利。
鐵路:總長31 554公裡,其中電氣化鐵路14 204公裡,每天平均運行火車達1.35萬輛。法在發展高速火車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1981年第一條高速鐵路巴黎至裡昂線正式投入使用,時速為270公裡。1989年12月,法研製成功新一代高速火車,時速為482.4公裡。1990年5月18日,法高速火車創造了515.3公裡的最高時速。1999年鐵路客運量為666億人公裡,2000年貨運量為554億噸公裡。
公路:法國的公路網在歐盟國家中是最密集和最長的,2000年公路總長度為984924公裡,其中高速公路9 626公裡,國家級公路26298公裡。1999年共有車輛2680萬輛,家庭擁有率達78.8%。
水運:內河航道5 576公裡,巴黎是主要內河港口。1998年貨運量為62億噸公裡。內河運輸船總計3 078艘,總噸位165.5萬噸。法75%的進口物資和20%的出口物資通過海運。有遠洋商船210艘,總噸位410萬噸,年貨運量為9150萬噸。主要港口有馬賽港(歐洲第三)和勒阿弗爾港。
空運:2000年法航空企業和航空俱樂部擁有各種飛行器11913架(其中民用飛機8136架,直升機799架,滑翔機2195架及783個熱汽球),設有494個機場(其中153個供民用運輸 ,通達135個國家和地區的510個城市)。2000年航空旅客量約1.71億人次。主要航空公司為法航,主要機場有巴黎的戴高樂機場和奧利機場等。
【財政金融】 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法國稅收高於美、日等國,其中主要來自增值稅,其它還有所得稅、公司稅、社會福利稅等。2000年法國財政預算收支狀況為:收入2198億歐元,支出2531億歐元;赤字333億歐元(不包括拔給IMF的分攤金),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8%。
1998年5月法國黃金、外匯儲備總額為3 752億法郎,其中黃金1488億、外幣1411億、歐元598億、FMI債權255億。2000年國債為6790億歐元,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9.4%。
1999年法共有金融機構1 087家,其中商業銀行286家,互助或合作銀行121家,儲蓄銀行34家,城市信貸銀行21家,另外有各類財務公司601家及金融專業機構24家。全國銀行網點22124個,從業人員達41.2萬。法農業信貸銀行、巴黎國民銀行、興業銀行、巴黎巴銀行、裡昂信貸等8大銀行資產佔全國銀行總資產的一半以上。
【對外貿易】 法國出口1999年在國際市場所佔份額為5.3%。2000年進出口總額為6465.3億歐元,與世界各大地區和一百多個國家有貿易往來。近年來法政府把促進出口作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在保持和擴大原有國際市場的同時,積極開發拉美、亞太等地區的新市場。近年外貿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1998 1999 2000
出口額 2753.2 2835.5 3238
進口額 2539.7 2673.9 3227.3
差額 213.4 161.6 0.1
法進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業原料等,出口商品主要有機械、汽車、化工產品、鋼鐵、農產品、食品、服裝、化妝品和軍火等。法對外貿易的70%在歐盟內部及歐洲國家內進行,美國是法在歐盟之外的最大貿易夥伴。2001年法對外貿易分布情況如下(單位:億歐元):
出口額 進口額 差額
歐洲 2277 2244 33
其中:德國 463.7 546.5 -82
義大利 283.7 293.4 -9.6
英國 318 246.1 71.9
西班牙 311.7 223.2 88.4
瑞士 109.1 74.8 34.3
非洲 183.6 151.5 32
美國 399.5 377.8 21.8
亞洲 256 394 -138
中東 95 68 27
(資料來源:法國國家統計局統計材料等)
【對外投資】 近年來法對外投資增加很快。1998年法在國外投資達2397億法郎,目前為世界第四大對外投資國。法國對外投資主要集中在歐盟成員國,對美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非洲、拉美的投資也較高,並以工業、能源、服務部門為多。大多數投資採用企業兼併或購買公司股份的形式。截至1999年底,法在華投資項目1585個,協議金額51億美元,實際投入35.7億美元,主要集中在能源、汽車等行業。
【對外援助】 法對第三世界提供發展援助的主要對象是法語非洲國家。近幾年由於經濟不太景氣,援助額有所下降,但總額仍在7個最發達國家中居第二,按人口平均列第一。1998年對外援助達347億法郎,佔國內生產總值的0.41%。近兩年法調整其對外援助行政管理體制,由合作部和外交部共同組建一專門外援機構,該機構年預算經費為15億歐元,為受援國的約500個項目提供資金,派遣5000名專家,提供2萬份獎學金和在當地開設法語課和文化中心等。
【外國資本】 80年代外國對法投資主要集中於購買不動產,十年中共購買土地4.5萬公頃。近年來外國對法工業部門的投資加快,主要是歐盟成員國,佔外國在法投資總額的71.5%,其中英國28.8%、德國14.9%、荷蘭9.1%;其次是美國,約佔11.5%左右。1998年外國在 法投資總額為1 653億法郎。目前,法政府積極採取措施鼓勵外國在法投資,如放寬條例、為投資提供幫助等。
【著名公司】 埃爾夫阿奎坦公司:主要業務範圍包括石油、化工、醫藥等,2000年營業額355億歐元。通訊地址:2,PLACE DE LA COUPOLE ,92400 COURBEVOIE-LA DEFENSE-FRANCE.
雷諾汽車公司:主要產品包括轎車、貨車、大型商業用車等,2000年營業額402億歐元。通訊地址:34, QUAI LE GALLO,92512 BOULOGNE CEDEX, FRANCE.
法國電力公司:經營範圍為法電、輸電、配電等,2000年營業額344億歐元。通訊地址:30,RUE JACQUES IBERT, 75858 PARIS CEDEX 17.
家樂福集團:經營範圍是超級市場,2000年營業額為648億歐元。通訊地址:21, RUE LOUIS CALMEL, 92230 GENNEVILLERES, FRANCE.
【人民生活】 法國社會保障制度較為完善,社會保險建於1945年,它以分攤原則為基礎(各項社會保險津貼從就業人口繳納的社會分攤額中開支)。法社會保障支出金額約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中的30%,其中77%來源於僱員和僱主交納的社會分攤額和對工資外收入徵收的普通社會稅金。這是法社會保險總體系的幾乎唯一資金來源,政府提供的資金僅為總資金的1/5。法社會保險包括退休金(49.2%)、醫療保險費(27.2%)、家庭津貼(12.8%)、待業金(失業補助和職業培訓費)(8.4%),2000年法社會保險費收入為2894億歐元,支出為2841億歐元。但目前尚有40萬人不在社會保險之列,有37萬人仍需自費醫療,有40萬人無住所。據1995年統計,佔全國人口1%的富有家庭擁有全國20%的財富,而20%的貧困家庭僅擁有1%的財富。2001年最低標準工資為每月1126.2歐元,每小時6.66歐元。法各類醫院共擁有病床約54萬張,每千人8.5張,醫生約22萬人。法國家庭54.3%擁有自己的住房,78.8%擁有汽車,95%裝有電話,92%有 彩電,97.5%有1臺冰箱,85%有洗衣機,35%有洗碗機等,家用電器已很普及。
【軍 事】 法目前的國防體制是在戴高樂政府1959年"國防組織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總統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在其領導下的國防決策機構包括內閣會議、國防委員會、小範圍國防委員會和高級國防委員會,其中內閣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負責制定國防政策、任免將級軍官,有權宣布總動員、發布戒嚴令和緊急狀態令等。奉行獨立自主的防務政策,實行義務和志願兩種形式的兵役制度。法1997-2002年軍事綱領法確定用六年時間完成軍隊職業化改革,逐步以職業兵役制化替代義務兵役制;由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構成海空二位一體的核打擊力量;國防工業進一步實施以合併、推動高科技及真正走上市場為內容的改組。2001年7月內閣會議通過2003-2008年軍事綱領草案,其中軍事裝備支出總額為800億歐元。
武裝力量由陸、海、空軍和憲兵組成。2002年總兵力44.02萬人,其中陸軍17.26萬人,空軍7.1萬人,海軍5.64萬人,憲兵9.79萬人,其餘總部機關等4.23萬人。
陸軍主要編成1個地面作戰司令部、1個後勤司令部,9個作戰旅、2個後勤旅。主要裝備有各型坦克834輛、裝甲車4950輛、各型火炮802門、各型直升機498輛。
海軍主要編有戰略海軍司令部和水面、反潛、掃雷、潛艇等各專業作戰司令部。主要裝備有:戰略彈道飛彈核潛艇4艘、核動力航母1艘、直升機航母1艘、飛彈驅逐艦4艘、護衛艦29艘、兩棲艦9艘、支援艦30艘。
空軍主要編成6個攻擊戰鬥機中隊、7個戰鬥機中隊、2個偵察機中隊、14個運輸機中隊、5個直升機中隊、2個電子戰中隊。主要裝備有:作戰飛機433架,預警機4架、偵察機45架、空中加油機42架、運輸機131架、教練機291架、直升機89架。
憲兵在和平時期的基本職能是負責保障"公共安全、維護秩序和執行法律",戰時參與國家軍事防務和本土防禦作戰。全國劃分為大西洋、地中海和東北3個憲兵軍區,每個軍區下轄2-3個軍分區,全國共9個軍分區,同時根據所擔負的任務,分為地區憲兵、機動憲兵、特種憲兵和海外領地憲兵四大部分。
三軍參謀長讓-皮埃爾.凱勒什(Jean-Pierre KELCHE) 上將,陸軍參謀長伊夫.克勒內(Yves CRENE)上將,海軍參謀長讓-路易·巴泰特(Jean-Louis BATTET)上將,空軍參謀長讓-皮埃爾·若布(Jean-Pierre JOB)上將,憲兵總局局長皮埃爾.斯坦麥茨(Pierre STEINMATZ)。
法戰略核力量包括:4艘戰略核飛彈潛艇、45架幻影2000N型核攻擊機、36架超軍旗型艦載戰鬥機,共有145件運載工具和465個枚核彈頭,總當量為8190萬噸。
國外駐軍:2001年法在海外駐軍約3萬人,其中駐太平洋等地區約2萬,非洲地區約6500人,受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指揮的約9000人。駐外部隊的主要任務是:維護法海外省和海外領地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保證該地區的安全利益;執行與法籤有雙邊軍事合作協定國家的駐軍任務;參加聯合國維和部隊。
2002年國防預算為289億歐元,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05%。
【文化教育】 法國教育在50、60年代進行了兩次重大改革,逐漸形成了現今具有自己特點的、比較複雜多樣的教育體制。6-16歲為義務教育。公立小學和中學實行免費教育,小學和初中使用的教材也免費提供。高等學校除私立學校外,一般只繳納少量註冊費。小學入學率100%。學前教育在公立和私立的幼兒學校、幼兒班中進行。初等教育學制5年,每星期授課時為26小時。中等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兩類。普通中等教育分為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學制7年,其中初中4年、高中3年。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近年來發展較快,主要包括技術高中、職業高中、藝徒培訓中心、就業前教育適應班4種類型和層次。高等教育分為綜合性大學、高等專業學院、高等技術學校和承擔教學任務的科研教育機構4類。現有71200所小學和中學,教師和學生比例1比16;有90所大學、3600所高等專業培訓學校,教師和學生比例1比30。2001年教育預算為3881億法郎,約佔國家總預算的26%。1999-2000年在校人數:學前、小學、初等和中等教育1250.8萬人,高等教育209.5萬人。
法著名高等學校有:巴黎大學、格勒諾布爾第一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學、裡爾第一大學、裡昂第一大學等。巴黎大學是法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法國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和發展工作,專業研究人員達30多萬人,2001年科研預算經費達558.7億法郎,主要領域包括生命科學、空間、數學、物理等。
【新聞出版】 1998年全國共有各種報刊雜誌3626種,其中日報92種、周刊953種、月刊1352種、季刊1164種。發行量超過10萬份的全國性報紙有7種,地方性報紙有20份,全年總發行量約90億份。1999年主要報紙及其發行量如下:《費加羅報》,36.6萬份;《世界報》,39萬份;《法蘭西晚報》,16.3萬份;《解放報》,17.2萬份;《人道報》,(法共機關報),5.9萬份;《巴黎日報》,10萬份。地方報紙主要有:《西部法蘭西報》,79.5萬份,是法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北方之聲》,37.2萬份。
雜誌發行量居前100位中超過100萬份的有6種,超過50萬份的有8種,主要周刊:《快報》、《觀點》、《新觀察家》、《巴黎競賽畫報》、《費加羅雜誌》等。
法約有6000家出版社,其中較大的有331家,1999年法出版了49808種圖書,其中新書為24485種,重印25323種。
通訊社:法新社,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1835年創立,原名哈瓦斯通訊社,1944年9月重建並改用現名。1956年政府確定法新社的獨立地位,但其財政管理仍由國家控制。在國外有112個分社,向各國7 000家報紙、2 500家電臺和400家電視臺供稿。
廣播電臺:法國國家廣播公司成立於1975年,下設6個廣播電臺:國內綜合臺、新聞臺、文化臺、音樂臺、藍色臺、7號臺。此外,還有國家廣播公司和地方共同投資的17個獨立的地方臺。為加強對外宣傳,國家廣播公司專設獨立的法國國際臺,對外廣播幾乎遍及全世界。1982年政府通過法令,取消國家對電臺的壟斷,允許私人和團體設立電臺。目前,全國私營電臺近1 300家,主要有盧森堡電臺、蒙特卡洛電臺、歐洲一臺等。
電視臺:現有4家全國性國營電視臺:法2臺、法3臺、ARTE臺(與德合辦的文化臺)、法5臺(教育臺)。3家為全國性私營臺:法1臺、法6臺、法4臺(收費臺)。20來家中央或地方的有線電視臺,另有許多可通過衛星接收的電視頻道。
【對外關係】 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盟創始國及重要成員、北約成員(但不參加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法國同18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在22個國際組織派駐代表團。法基本外交政策是:歐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法致力於推動歐洲建設,將歐盟建設成真正獨立一極,發揮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動多極化,發展、加強歐亞等區域間合作;在大國間左右逢緣,爭取有利地位;保持並發展與非洲國家的傳統關係,推動發達國家增加對非援助;積極參與中東和平進程及有關熱點事務;加強同亞洲、拉美的政治、經濟關係。
【對當前重大國際問題的態度】 關於總的國際形勢:認為戰爭的威脅雖然減少,但地區衝突、核擴散、恐怖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宗教極端勢力的發展構成威脅國際安全的新的不穩定因素。今後若干年中,美將繼續保持特等超級大國地位,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的作用難以替代。法主張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強調維護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呼籲建立公正、和諧的國際新秩序。為此,法積極推動多極化進程,反對單邊主義,呼籲進一步加快歐盟內部建設,使其發揮更大作用。
關於中東:強調中東問題應根據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和"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通過談判加以解決。反對美獨家操縱中東和平進程,主張歐盟、特別是法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法關注伊拉克的領土完整,主張在伊有效實施安理會有關決議後,國際社會應考慮解除對伊的制裁和禁運,向伊提供人道主義援助。但主張加強對伊核查,防止伊重新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關於俄羅斯:認為俄是世界穩定與平衡的基本因素之一,應繼續在"特殊夥伴關係"框架內發展法俄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俄在雙邊和多邊場合保持對話至關重要。
關於核軍備問題:堅持維護獨立的核威懾力量。在核裁軍方面,要求主要核大國率先裁軍。認為彈道飛彈既給國際安全帶來危險,也是導致地區不穩定的一個因素,呼籲制定一部全球性防彈道飛彈擴散的文件。
關於歐洲安全:認為美在歐洲的軍事存在是歐洲安全與穩定的重要因素,承認北約歐洲安全的基礎,但要求對北約進行改造,使之擁有美國和歐洲雙支柱結構,並加強北約的歐洲支柱,以保持北約內美、歐支柱的相對平衡。
關於聯合國作用與安理會改革:強調聯合國是維護國際安全的核心組織,應在嚴格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基礎上加強聯合國的權威,增強其維和能力與手段。認為安理會改革勢在必行,支持德、日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主張確定一種使用否決權的辦法,保證在出現種族滅絕、人道主義危機等情況下不使用否決權。強調聯合國在對多邊援助機構進行調整的同時,應加強對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援助。
【同我國的關係】 中法於1964年1月27日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目前兩國關係發展情況良好,雙方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合作富有成果。
近幾年兩國高層互訪主要有: 1994年4月巴拉迪爾總理訪華,9月江澤民主席對法進行國事訪問;1996年4月,李鵬總理訪法;1997年3月喬石委員長訪法;5月席哈克總統訪華,兩國元首籤署聯合聲明,決定中法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1998年4月、5月朱鎔基總理和李瑞環主席先後訪法,9月若斯潘總理訪華。 1999年9月,法參議院議長蓬斯萊訪華。10月江澤民主席再次對法進行國事訪問。2000年10月,席哈克總統訪華。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2001年中法雙邊貿易額為77.9億美元,增長1.8%。截止2001年底,中法共籤訂了23個財政議定書和2個贈款協議,對華貸款項133個,承諾金額25.6億歐元。截至2001年底,法在華直接投資項目1870個,協議金額62.6億美元,實際投入50.3億美元,在歐盟國家中佔第三位。
中法籤有海運協定、航空運輸協定、避免雙重徵稅協定、投資保護協定等多種經濟協定,還籤有科技交流合作協定、環境保護合作協定、教育交流與合作等多種科教文衛方面的協定。2001年我在法留學人員2776人,法在華留學1057人,其中獎學金生143人。
中國駐法國大使:吳建民。館址:11,Avenue George V, 75008 Paris。電話:(331) 47233445,(331) 47233677。文傳:(331) 47202422。電傳:614436F。領事部地址:9,Avenue Victor Cresson, 92130 Issy-Les-Moulineaux。電話:(331) 47360258。經商處地址:21,Rue de l'Amiral d'Estaing, 75016 Paris。電話:(331) 47201747。文傳:(331) 47234831。電傳:649492F。網 址: HTTP://WWW.AMB-CHINE.FR
法國駐華大使:毛磊 (Pierre Morel)。館址:北京三裡屯東3街3號。電話:65321331。傳真:65324841。商務處地址:工體北路甲2號盈科中心1015室。電話:65391300。傳真:65391301
【同西歐國家關係】 2000年下半年,法利用輪任歐盟主席國之機大力推動歐洲建設,成效顯著:促使歐盟決策機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歐盟防務聯合邁出重要步伐,並使歐盟15國和13個入盟候選國共同通過歐盟基本權利憲章,從而確定歐盟社會一體化的基本標準。
2000年1月26日,若斯潘總理在斯德哥爾摩與瑞典首相皮爾森討論了俄羅斯、歐洲防務、歐盟東擴和機構改革等問題。2月3日,法國政府宣布因極右翼入閣而制裁奧地利政府,包括終止雙方的政治往來等。3月1-3日,挪威國王哈拉爾五世訪問法國。3月20-22日,歐洲議會議長芳丹訪法,雙方就歐盟東擴、機構改革、歐洲防務等問題交換意見。3月27-28日,盧森堡首相容克訪法,除歐盟事務外,雙方討論了加強兩國鐵路聯繫、跨國界等問題。4月18日,馬爾他外長鮑爾格訪法,尋求法對其加入歐盟的支持。5月19日,德國總理、外長與法總統、總理、外長舉行非正式會議討論歐盟機構改革問題。23日,法與西班牙舉行首腦會議,主要討論歐盟及共同打擊恐怖活動等問題。29日,瑞典外交大臣琳達訪法,商討歐盟建設問題。7月5日,挪威外交大臣賈格朗訪法,主要討論歐洲事務。8月18-20日,韋德裡納外長先後訪問丹麥自治領格陵蘭島與冰島,與冰方討論了法冰關係及冰與歐盟關係問題。10月3日,席哈克總統赴德出席德統一10周年慶祝活動。11月22-12月2日,席哈克總統訪問歐盟14國,就歐盟尼斯首腦會議議題與各國領導人交換意見。
2001年1月11日,德國外長菲舍爾訪法,同韋德裡納外長就尼斯歐盟首腦會議進行總結。1月12日,丹麥新任外長裡克託夫特訪法。25-26日,韋德裡納外長出席在裡斯本召開的"西地中海合作進程"部長級會議,討論了西地中海政治與文化對話、西地中海安全與穩定以及馬格里布區域合作等問題。29日,第二十屆法意首腦會晤在義大利的都靈舉行。31日-2月1日,法德兩國首腦會晤,雙方主要就歐洲建設的未來框架及法德軸心對歐洲建設作用等交換了看法,雙方決定今後每6-8周進行一次對話,進一步加強雙邊磋商機制。2月2日,瑞典首相佩爾松訪法。9日,法英在法舉行首腦會晤。22日,挪威外長亞蘭訪法。23日,愛爾蘭外長科恩訪法。3月5日,瑞典首相佩爾松訪法。8日,法德外長會晤。4月3-4日,馬爾他總理阿達米訪法。9日,冰島總理奧德松訪法。23日,法德外長會晤。5月9-10日,法德外長會晤。11日,法德兩國在巴黎舉行首腦會晤。15日,比利時外交大臣米歇爾訪法。16日,法德外長會晤。17-18日,法外長訪問瑞士。18-20日,法外長訪問挪威。6月5日,瑞典首相佩爾松訪法。12日,法德首腦舉行第77屆會晤。18日,荷蘭外交大臣範阿爾森訪法。21日,法德兩國外長會晤。26日,義大利外長訪法。7月9日,英國外交大臣訪法。11-12日,第18屆法國-西班牙部長級會晤在法舉行。27日,法外長訪問土耳其。8月23日,義大利外長訪法。29-30日,法德外長會晤。9月5日,法德首腦非正式會晤。9-10日,若斯潘總理訪問希臘。20日,英國首相布萊爾訪法。10月15日,法德外長會晤。24日,法德首腦會晤。24日,奧地利外長訪法。11月23日,法德首腦會晤。27日,法意首腦會晤。29日,法英首腦會晤。12月3日,比利時首相維爾霍夫斯達德訪法。
【同美國的關係】 2000年5月11日韋德裡納外長訪美,就法任歐盟輪值主席國問題與美交換意見。韋要求美充分考慮因執意部署飛彈防禦系統而修改《反導條約》對所有其它裁軍條約及世界戰略形勢的影響。24日,韋德裡納外長出席北約部長會議,希望美充分考慮部署NMD可能引起的後果。30日,席哈克總統在接見西歐聯盟代表時表示對美飛彈防禦發展計劃以及美準備修改《反導條約》嚴重不安,稱美的計劃將損害國際社會在防止核擴散和制止軍備競賽方面所作的努力。12月18日,席哈克總統以歐盟主席身份與美國總統柯林頓舉行歐盟-美國首腦會晤。
2001年1月11日韋德裡納外長在巴黎為美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舉行告別宴會,邀請了俄、英、德、意外長和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高級代表索拉納出席。3月25-28日,法外長韋德裡納正式訪美。4月11-12日,美國務卿鮑威爾訪法。6月6-7日,法外長訪美。9月18-19日,法總統席哈克訪美,成為9.11事件後訪美的首位外國元首。11月6日,席哈克總統訪美。12月11日,美國務卿訪法。
【同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關係】 2000年1月31日,羅馬尼亞外長羅曼訪問法國。2月22日,韋德裡納會見過境的波蘭外長傑爾麥克,表示將支持波蘭加入歐盟。3月2-3日,馬其頓總理喬吉夫斯基訪法,就巴爾幹局勢交換意見。27日,法總統席哈克祝賀普京當選俄總統,敦促普京和平解決車臣問題。4月8-11日,愛沙尼亞總理拉爾訪法,法表示願幫助愛加入歐盟。14日,斯洛伐克總統舒特訪法,尋求法對其加入歐盟的支持。5月3-4日,若斯潘總理訪問匈牙利,表示支持匈加入歐盟。11-12日,克羅埃西亞總統梅西克訪法。15-16日,波蘭總統克瓦希涅基訪法。9月14-15日,烏克蘭總統庫奇馬訪法。27-29日,韋德裡納外長訪俄,要求俄在推動南聯盟政權實現和平過渡方面發揮作用。10月30-31日,俄總統普京訪法,使因車臣問題陷入冷淡局面的法俄關係得到緩解。12月17-19日,俄總理卡西亞諾夫正式訪問法國,雙方就兩國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交換意見。12月18-19日,部長級代表若斯蘭訪問科索沃,關注如何幫助科恢復司法體系和文化生活等。21日,南斯拉夫總統科什圖尼察訪問法國,兩國領導人討論了地區形勢,並就塞爾維亞選舉、國際刑庭、黑山和科索沃局勢等問題交換看法,法重申對南民主進程的支持。
2001年1月8-9日,立陶宛總統阿爾姆庫斯對法進行工作訪問。1月16-17日,法國防部長裡夏爾訪俄,雙方討論的重點為安全與戰略穩定問題上的雙邊合作,兩國決定聯合參與有關貧鈾彈問題的國際調查。23-27日,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訪法,25日出席亞塞拜然正式加入歐洲委員會儀式。2月1日,捷克總統哈維爾訪法。6-7日,斯洛維尼亞外長魯培爾訪法。8日,羅馬尼亞外長熱阿納訪法。12-16日,亞美尼亞總統科恰良訪法。27日,法-德-波蘭三國首腦在德舉行會晤,這是三國舉行的第四次首腦會晤。27日-3月1日,塔吉克斯坦外長納扎羅夫訪法。3月1-2日,馬其頓總統特拉科夫斯基訪法。4月4日,喬治亞外長梅納加什維利訪法。11-12日,俄羅斯外長伊萬諾夫訪法。24-25日,斯洛維尼亞總理德爾諾夫舍克訪法。26日,捷克外長卡萬訪法。30日,塞爾維亞總理金吉奇訪法。5月14日,克羅埃西亞總理拉昌訪法。6月12-15日,匈牙利總統馬德爾訪法。7月1-3日,法總統席哈克訪俄,兩國籤署了戰略問題聯合聲明。4日,波蘭外長巴爾託維斯基訪法。23日,法外長訪匈。9月13日,法外長訪俄。10月12日,法外長訪問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16日,捷克副總理兼外長楊卡萬訪法。22-23日,法若斯潘總理率外交、內政、司法、交通部長訪俄。25日,亞塞拜然外長古利耶夫訪法。11月28日,羅馬尼亞總理納斯塔塞訪法。12月7-8日,席哈克總統訪問南斯拉夫和克羅埃西亞,希是訪南的首位歐洲國家元首。
【同中東海灣國家的關係】 2000年法國繼續致力於發展與中東和海灣國家的關係,希望在這一地區發揮積極作用。1月17日,法韋德裡納外長訪問埃及。18日,科威特外交國務秘書夏因訪法,法表示維護地區安全和穩定是法中東政策的首要目標。2月7日,韋德裡納外長訪問沙特。23日,若斯潘總理訪問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因譴責黎巴嫩真主黨民兵對以的行動為恐怖活動而在阿拉伯國家引起軒然大波,法席哈克總統隨後發表聲明表示法中東政策沒有改變。3月19-22日,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五世訪法,法同意對摩的改革予以更有力的支持。26-30日,法負責合作事務的部長級代表若斯蘭訪問黎巴嫩與約旦,探討雙邊合作問題。4月17日,以色列外長列維訪法。23-24日,韋德裡納外長訪問約旦。26日,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訪法。5月16-19日,伊拉克議長哈馬迪訪法,討論雙邊關係、地區形勢及安理會關係等問題。7月29日,巴勒斯坦總統阿拉法特再次訪法。8月9日,韋德裡納外長訪問摩洛哥,雙方決定建立兩國合作評估委員會。9月1-2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訪法。10日,葉門總統薩利赫訪法。10月2-4日,席哈克總統在巴黎主持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與以色列總理巴拉克對話。12月13-15日,韋德裡納外長以歐盟輪值主席的名義對埃及、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約旦中東四國進行了訪問。
2001年1月11日,以色列外長本-阿米訪法。1月28-30日,埃及外長穆薩訪法。2月15-16日,黎巴嫩總理哈裡裡正式訪法。3月1-2日,約旦外長哈提卜訪法。4月3-4日,以色列外長佩雷斯訪法。10日,科威特外交大臣薩巴赫訪法。5月2日,黎巴嫩總理哈裡裡訪法。4日,巴林埃米爾哈馬德訪法。7-8日,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訪法。10-11日,法外長出席在摩洛哥召開的第八屆地中海論壇部長級會議。23日,巴基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訪法。28-29日,黎巴嫩總統拉胡德訪法。6月25-27日,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訪法。28-30日,沙特王儲阿齊茲訪法。7月5-6日,以色列總理沙龍訪法。24-26日,埃及外長馬赫爾訪法。9月23日,埃及總統穆巴拉克訪法。23-25日,法外長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進行外交斡旋。10月27日,法外長訪問沙烏地阿拉伯。11月7日,以色列外長佩雷斯訪法。12-13日,席哈克總統訪問埃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烏地阿拉伯。30日,葉門總統薩利赫訪法。
【同亞洲國家的關係】 2000年1月12日,日本外相河野訪法,法表示支持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2月2日,印尼總統瓦希德訪法,法表示支持印尼的政治、經濟改革以及和解與民主進程。17日,韋德裡納外長訪問印度,表示願與印共同努力尋求建立多極世界,同時敦促印儘快籤署核禁試條約和核不擴散條約。3月6-8日,韓國總統金大中訪法,法表示支持韓對朝的「陽光政策」及半島四方會談,認為這有利於半島的穩定。4月9-10日,巴基斯坦執行長穆巴拉夫會見法外長韋德裡納,與之討論巴國內形勢及阿富汗問題。16-21日,印度總統納拉亞南對法進行國事訪問,法支持印競選安理會常任理事國。5月2日,日本首相森喜朗訪法,雙方就7月在日本舉行的八國首腦會議的議題交換意見。8-10日,負責合作與法語國家事務的部長級代表若斯蘭訪問柬埔寨,主持兩國文化科技合作混委會會議。10-12日,若斯蘭訪越,主持法越合作混委會會議。21-25日,越共總書記黎可漂訪法,法表示支持越的革新開放政策,雙方決定建立兩國財經對話與交流論壇。6月25-28日,烏茲別克總理蘇勒塔諾夫訪法,主要討論加強雙方的經貿合作。27-29日,哈薩克斯坦總統那扎爾巴耶夫訪法,討論兩國經貿合作。7月27-29日,部長級代表若斯蘭出席第七屆東協論壇會議及與其對話夥伴國(10+10)會議,並會見了朝鮮外相。10月19-21日,席哈克總統訪問韓國,表示法國對朝關係正常化的時機尚未到來。30-31日,法國與印度論壇年會在巴黎舉行,會議決定2001年召開兩國新科技、文化研討會並舉辦其它一系列文化活動。12月11-12日,部長級代表若斯蘭出訪寮國,與寮國外長共同主持召開第13屆歐盟-東協部長級會議。
2001年1月31日-2月1日,第六屆法國-印度戰略對話在法舉行。3月5-7日,尼泊爾首相柯伊拉臘訪法。27-30日,斯裡蘭卡總統庫馬拉通加夫人訪法,法重申支持庫啟動的斯裡蘭卡和平進程。4月1-4日,朝鮮外務省副相訪法。17日,泰國外長沙地拉猜訪法。5月2-9日,柬埔寨副首相兼內政部聯合大臣韶肯訪法。7月3-4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訪法。9月28日,印度外交與國防部長辛格訪法,雙方舉行第二次法印戰略對話。11月1-2日,法外長訪問印度和巴基斯坦。7日,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訪法。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 法提出按「誠信、開放和適應」的原則調整、發展與非洲國家的關係,在繼續鞏固與傳統法語非洲國家關係的基礎上,致力於法非關係多元化。2000年1月12日,部長級代表若斯蘭出訪非洲大湖地區坦尚尼亞、烏幹達和盧安達三國,進一步敦促有關國家實施盧薩卡和平協議。25日,尼日總統坦吉亞訪問法國,法宣布向尼日提供6000萬法郎的財政援助。25日,部長級代表若斯蘭出訪中非、剛果和查德。26日,阿爾及利亞外長尤素非訪問法國。28日,韋德裡納外長與過境回國的剛果(金)總統卡比拉舉行會談,討論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剛果(金)會議之後執行盧薩卡協議的事宜。2月6日,韋德裡納外長訪問突尼西亞,與突政府籤署了5300萬歐元的協議,用於幫助突發展地方經濟和職業培訓。6日,奈及利亞總統奧巴桑喬訪法。3月1-3日,阿爾及利亞財政部長貝納森胡訪法,法表示支持阿經濟改革,並希望加強兩國間的聯繫。5月23-25日,塞內加爾總統瓦德訪法。6月14-17日,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訪法,法認為這是法阿關係重新啟動的重要一步,同意將阿欠法的4億法郎轉為對阿投資。8月24日-9月4日,加彭總統邦戈訪法。9月25-29日,馬裡總統科納雷訪法,法決定向馬提供5000萬法郎援助。11月13-14日,負責國際合作的部長級代表若斯蘭出席在加彭召開的中部非洲國家貿易部長關於世界貿易的會議,並訪問象牙海岸。29日-30日,若斯蘭對波札那和納米比亞進行訪問,主持召開歐盟-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
2001年1月18-19日,第二十一屆法非首腦會議在喀麥隆舉行,席哈克總統率韋德裡納外長、負責合作和法語國家事務的部長級代表若斯蘭及負責歐洲事務的部長級代表莫斯科維奇出席了會議。此次會議共有51個非洲國家與會,為歷屆之最。法在會上宣布免除19個貧窮國家5億歐元的債務。2月4-5日,法內政部長瓦揚訪問阿爾及利亞。7-8日,負責合作和法語國家事務的部長級代表若斯蘭率團參加了在查德舉行的第十五屆法語國家部長級會議。13日,法外長對阿爾及利亞進行了5小時閃電式訪問。3月5-6日,阿爾巴尼亞總理梅塔訪法,法表示支持阿發展與歐盟的關係。6日,席哈克總統會見途經法國的辛巴威總統穆加貝。4月20日,茅利塔尼亞外長與合作部長阿卜迪訪法。26-28日,法外長先後訪問賽普勒斯、黎巴嫩和敘利亞。5月2-3日,摩洛哥首相尤素福訪法。31日-6月1日,若斯潘總理訪問南非。6月3-4日,法外長訪問茅利塔尼亞。17-22日,象牙海岸總統馬博訪法。19-23日,塞內加爾總統瓦德訪法。28-30日,法外長訪問奈及利亞和馬裡。8月12-14日,法外長訪問烏幹達、盧安達、剛果(布)和剛果(金)。10月1-2日,法外長訪問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11-21日,布吉納法索總統孔布雷訪法。12月1-2日,席哈克總統訪問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
【同美洲國家的關係】 2000年1月13日,多米尼加 總統費爾南德斯訪法,雙方籤署了保護和鼓勵投資以及司法合作兩項協定。25日,古巴外長洛克訪問法國,雙方籤署了引渡司法條約,法支持古巴以觀察員身份參加洛美協定談判。2月24日,法外交秘書長會見哥倫比亞政府及「哥革命武裝力量」聯合代表團,支持哥通過政治談判尋求和平的努力。3月10日,席哈克總統參加在瓜德魯普舉行的法國-加勒比論壇,鼓勵加強該地區一體化進程以促進該地區與歐盟的夥伴關係。4月5-6日,加拿大魁北克省長布夏爾訪法,法表示不論魁省選擇獨立或留在聯邦內,法都支持魁省。6-9日,韋德裡納外長訪問阿根廷與烏拉圭,商討發展雙邊關係及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關係。6月4-5日,巴西總統卡多佐訪法。21-24日,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訪法,宣布成立法加科技基金。12月19日,席哈克總統作為歐盟代表與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在渥太華舉行歐盟-加拿大首腦會晤。
2001年1月20-24日,哥倫比亞總統阿法朗哥訪法。29日-2月1日,阿根廷外長吉亞瓦裡尼訪法,與法外長共同主持召開第七屆法阿雙邊混委會。30日-2月2日,法負責合作與法語國家事務部長級代表若斯蘭訪問秘魯。3月1日,墨西哥外長古特曼訪法。4月4-7日,若斯潘總理訪問巴西,兩國就雙邊合作籤署了多項協議。17-19日,智利總統拉戈斯訪法。6月29日-7月3日,秘魯總統託萊多訪法。10月8日,智利總統查維斯訪法。29-31日,巴西總統卡羅佐訪法。
【同大洋洲國家的關係】 2000年1月30日,澳大利亞外長唐納訪法。4月26-29日,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訪法,雙方討論了亞太安全問題。(外交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