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為給孩子過一個特別的「六一」,西安市民王女士特地請了一天假,起了個大早和孩子一起到陝西歷史博物館參觀。可當他們10點左右來到博物館大門口,才發現夏日炎炎下領票的隊伍早已排到了大門外的小寨東路上,看情形怎麼也有百八十人。「只好慢慢往前蹭著,孩子就想來,不排也沒辦法」,王女士言出無奈。
自2008年3月向公眾免費開放,陝西歷史博物館讓眾多百姓遊客享受到了免費的公共文化服務。然而,在「免費不免票」的機制下,大擺「長蛇陣」的現象屢見不鮮。幾年來,媒體報導、網民呼籲,但這一問題未見改觀。記者就此進行了再調查。
民聲:散客只能排長隊
「逛歷博排長隊,早就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哪次去不得往門口排很長時間,排得頭昏眼花,等輪到你進門了,咋還有精力去逛哩。」市民焦先生告訴記者,他一共參觀過三次陝西歷史博物館,每次的經歷中都裝滿了烈日炙烤和疲勞。
網友「叫蟈蟈」說,每次有朋友來,他都會帶去陝西歷史博物館參觀,但是免費開放之後,他反而不推薦朋友去了,每次排隊領票,都因為隊伍太長、等待時間太久而中途放棄。後來嘗試在網上訂票,卻發現個人訂票業務尚未開放,「訂票系統只對團體開放」。
體驗:不排隊另有門道
6月1日,記者去歷史博物館實地體驗。上午10:05,夏日開始「猛烈」,領票的隊伍已蔓延至門外的人行道上,迂迴曲折,目測長度超百米,除去臨近領票口有約10米的遮陽棚,其餘的遊客全部曝曬於炎炎烈日之下,而在這群隊伍中不乏孩子和老人的身影,還有一位殘障人士拄著雙拐等候在隊伍中間。
記者看到,領票口總共有四個窗口開放,其中只有一號二號兩個是散客領票窗口,絕大多數遊客在此排隊;三號窗口是特殊展覽售票口,售賣大唐遺珍展覽門票,票價20元/人,買票的人稀少;四號窗口則是團隊和特殊人群接待窗口,並無人在此排隊。排隊全程中,工作人員只出現在領票窗口內和入館口,館外並無任何工作人員指導遊客到窗口領票。
在日頭下烤了20分鐘後,記者深感領票太難。於是記者花「20元錢」購買大唐遺珍展覽門票時,被告知持此票不僅可以參觀大唐遺珍展覽,還可直接進博物館大門參觀,省去了「排隊領票」之苦。20元就不必排隊,不少遊客選擇了花錢,而另一部分排在前面的遊客大呼:「博物館此舉太不公平」。
回應:別都擠在周末逛
6月4日,陝西歷史博物館相關票務人員向記者解釋,該館每天限制接待散客量為4000人。網上預約只針對團體,主要是保證外地遊客參觀。散客遊覽必須排隊到窗口領票,所以場館門口時常出現排隊現象。
就網上訂票已開通四年,為何仍不能面向個人開放的問題,該工作人員表示:「不開通個人訂票業務是博物館的規定。況且,陝西歷史博物館因為一直處於超飽和狀態,即使開通個人網上訂票平臺,依舊不能緩解排長隊的現象」。並稱:「排長隊在所難免,還得遊客自己注意,別都擠在周末逛歷博。」
質疑:安全控制量是多大?
每日發放4000張個人門票,並向旅行社、團體通過網絡平臺發放2000張團體門票,歷博每日接待總遊客的上限總人數為6000人。這是參照其他同級別歷史博物館的上限以及專家對歷博承受能力和避免文物遭到破壞的評估而得出的具體數字,也是出於使參觀人員分流、控制參觀人數過多、防止文物遭受破壞的三方面考慮,採取「免費不免票」的措施,要求所有散客都必須持身份證排隊取票。這是歷博的解釋。但記者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說博物館確有散客4000人的這麼一個安全控制量的話,那麼,那些花額外的錢就能走捷逕入館的遊客們,還屬於這4000個名額之內嗎?陝西歷史博物館外聯科工作人員對此問題並未回應。隨後,記者又提出了掏錢免排是否有失公平的問題,陝西歷史博物館外聯科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堅稱:「掏錢買票當然直接進館,何來不公平之說」。
不少遊客認為,陝西歷史博物館對排隊遊客的人文關懷少了一些。
借鑑:多替遊客想辦法
據了解,2009年11月,陝西歷史博物館與上海、南京、河南、湖北、浙江、遼寧、湖南等地的8所博物館,被確定為中央和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成為我國最高級別的博物館之一。記者發現,各地博物館日均接待遊客量不低於5000人次,但「排長隊」的現象大都存在於免費之初。目前,各地博物館均已面向大眾開通網上、電話、簡訊等多種平臺方便遊客訂票。
上海博物館對於酷暑中排隊的參觀者,提供免費借用遮陽傘,並相應調低飲水飲料的銷售價格。
湖北省博物館採取簡訊預約的方式每天發放約千張門票,預約遊客可直接從團體遊客入口進館,緩解正門散客入口的壓力。
湖南省博物館還安排引導員和宣傳員,引導員現場發票並在票面標註參觀時間,遊客可按時間分批進入,宣傳人員將館藏資料派發至遊客手上,以方便遊客提早做遊覽規劃。湖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這樣既可合理分流客源又能提高遊覽速度,有效地控制了「人多爆棚」。
別人可以這樣做,那麼我們呢?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西安的窗口,也是陝西的窗口。在這扇窗口跟前,少一點排隊現象,多一份人文關懷,這也許是所有去過或者即將要去歷博的市民一致的心聲。 記者關榮劉洋
評論:熟視,不可以麻木
每每乘車路過陝西歷史博物館門前,看到那炎炎烈日下、凜冽寒風中排隊的長龍,心中難免五味雜陳。第一反應是,這裡咋就不能實現個人也可網上訂票呢?如果可以實現網上訂票,多少人要少受多少罪啊!
仔細想想,排隊在國人生活裡是再常見不過的現象。住院生孩子排隊,銀行取存款排隊、買火車票排隊,超市購物刷卡排隊,甚至人生走到了盡頭在殯儀館火化也要排隊。嗚呼哀哉,人啊人,從生到死幾乎每個環節都與「排隊」有關。所幸的是,種種排隊現象,在不斷減少,那些一時無法消除的排隊現象的地方也多了一份人文關懷。
2010年去上海看世博會,那排隊的人群可謂人山人海,可大傢伙兒並不發火。世博會配備了遮陽的涼棚,配備了直飲水,秩序井然,遊客也就少了一份煩躁。西安火車站年年春運排隊,一度旅客意見很大。我們看到,鐵路方面後來採取了網上預訂車票、在大學設立售票網點、開通農民工綠色購票通道等措施,大大方便了旅客購票。尤其在火車站廣場設立西安名優小吃大棚便民餐廳,更是讓旅客暖心。時下,面對百姓期盼,西安的許多醫院都可網上掛號,許多銀行都有了排號機,排隊之苦,大為減輕,百姓怨言大為減少。由此看來,排隊現象通過相關部門、相關單位的努力,是可以化解和緩解的。
時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的興起,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都曾就博物館排隊現象採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明顯的效果,說明技術不是問題。有人說,關鍵是看相關部門、相關單位有沒有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願不願出「組合拳」攻克難關。怕就怕將熟視無睹變為麻木不仁。趙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