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觸類旁通的含義:比喻掌握了解某一事物的變化、趨勢及規律,從而類推了解同類的其它事物的變化、趨勢及規律。
簡單點說,就是舉一反三甚至反十乃至反百。
回憶下自己的過往,舉一反三的能力我從來沒有刻意練習過,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只能做到舉一反一,原因我分析了下,一方面是缺乏訓練,另一方面是頭腦中的知識量太有限了。
最近讀書多了,腦中的知識儲備量也多了一些,所以聽課或者看一些書的時候,會不自覺的腦海中蹦出來一些東西,勉強也算舉一反三了吧……
所以,如何做到觸類旁通?
核聚老師說,刻意練習復現的技能,並且不要心急,把握住的每個點滴都算數。
而且,這個點滴,不要設限,任何科目任何學科任何技能,做到只要想學需要學計劃學,那就從一開始把握住每一點每一滴,後面才好推進。
《歷史研究》湯因比分析的是文化興衰的規律,但細細想來,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興衰的規律呢?
文化興衰有五個階段,分別是:
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成長;文化的興盛;文化的衰落;文化的解體。
文化興衰的規律是文化對內外部威脅的應戰的成敗而繁榮或死亡的。
內部威脅:內部鬥爭、不團結等
外部威脅:自然災害、外部文化的衝擊、外敵入侵等
應戰成功,則文化發展呈現發展上升趨勢,應戰失敗,則文化發展呈現衰退下降趨勢。
而若一直應戰失敗,那文化自然一步步的走向解體甚至死亡了。
而,再次追根揭底,為什麼曾經繁榮一時的文化文明竟然會一再應戰失敗呢?因為對有限之物的盲目崇拜。
其實一定程度上,任何新興事物的發展都會呈現出以上五個階段,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上唯一能夠確定的就是它的不確定性。
所以我們想要以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解決所有問題,那自然結果是必然的,一定會失敗的。
芒格說:「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是一顆釘子」,也就是鐵錘人效應。
而鐵錘人效應,也正好跟《歷史研究》湯因比得出的結論一致,應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對有限之物的崇拜。
不禁想起了任正非常說的,歷史規律就是死亡,而我們的責任是要延長壽命。
任正非經常將華為和死亡掛在嘴邊,關聯到一起,我覺得,一方面他也能對華為的未來能夠做到心平氣和坦然接受,如果外界變化過大或內部沒能及時調整好的話;另一方面,因為死亡時刻掛在眼前,也時時刻刻警醒自己,要考慮的更全面一點更細緻一點,努力做到當下最好,以便讓華為能夠在一次次應戰中獲得成功,延長華為的壽命,也就是俗話說的「居安思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類比到我們人身上,也是如此啊,人的一生,從出生的那一刻便註定了死的必然。
任何人,都難逃一死,人終有一死嘛
即便每個人「生的時刻」已經決定了「死的必然」,但因「討厭死亡寧願選擇不出生」的人並不存在。
所以,既然生於這個世間,結果都一樣,那不如讓這個過程精彩些,讓這個過程持續的更久些,讓自己的存在能為家人朋友甚至社會帶來一點點星光,也是不錯呀。
那便需要我們做到:對內外部威脅的應戰儘可能的都取勝。
人體內部威脅包括: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的、各種負面的情緒包括貪婪、自卑、拖延、懶惰等等
人體外部威脅包括:考試競爭者、工作競爭對手、自然危害如地震、火災、疫情等等
那我們想要儘可能地活得久一點,就應該時刻提醒著自己,死亡時刻可能發生,要儘可能的在每一次威脅中獲勝。
要保證自己儘可能多的應戰成功,根本原因是什麼呢?類比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我們會發現,唯有讓自己儘可能的開放,對外界的任何新興事物保持開放的態度,讓自己對所有學科保持開放接受的態度,時刻保持獨立思考不盲從。
其實說白了還是類似於巴菲特的兩個投資法則:
巴菲特的投資法則:
法則一:不要虧錢。
法則二:永遠不要忘記法則一!
類比到人生中,同樣是兩個法則:
法則一:不要死亡!
法則二:永遠不要忘記法則一!
而為了不讓自己死亡,就需要注意避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死亡的惡習,比如:自殺、菸癮、酒癮、熬夜等。
而法則二,永遠不要忘記法則一,也就是說讓我們時刻保持著獨立思考,時刻想著如何能讓自己活的更久?比如做自己喜歡的事,再比如有穩定且持久的親密關係,再比如幫助他人……這裡面所包含的內容可就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