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戰結束後,美國曾一度想要扶持中國,以達到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掌控權,可以隨時聯合亞洲歐洲策應與蘇聯的交鋒。在中國共產黨掌權以來,尤其是韓戰爆發,中國旗幟鮮明地堅定了自己的立場,捍衛國家主權,不懼西方霸權。使得美國聯合中國不成,緊接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美國轉而扶持日本,組建美日同盟,以日本四島為核心,東聯韓國、臺灣南接東南亞、澳大利亞。背後倚靠關島,精心構建了西太平洋防線。這是作為美國在西太平洋,乃至整個遠東地區的中堅力量。
近幾年不斷有消息爆出,由美國牽頭的五眼聯盟(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欲將規模繼續擴大,拉入日本,想將五眼變成六眼。
這麼看上去,美日聯盟貌似是對兩國雙贏的國策。可是,政治,是一種需要極高理性的遊戲。借用馬陵之戰形容齊國的那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不會有永遠的敵人。聯盟實際上就像是牌桌上的一場賭局,輪流坐莊,朝夕看不清輸贏,卻影響著一個國家的未來。
就像近日多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當天透露的那樣,圍繞航空自衛隊F-15戰鬥機為搭載遠程巡航飛彈進行的機體改裝,日本政府要求參與項目的美國政府減少相關經費。美方似乎以初期費用增加的原因是零部件缺乏、屬於預料之外為由,沒有同意日本的要求。
這也就看出了美國與日本之間的聯盟,沒有所謂的平等原則,其實這種問題早有端倪,日本本國的軍事政治話語權,牢牢被美國掌控,日本更像是美國的下屬。
二戰後日本的復甦之路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美國實際上控制了日本統治權。早期的美國的駐日統治軍對日本的經濟發展採取事不關己的態度。可是,對日本的外貿和金融全面控制,美軍把持了日本的進出口審批和外匯管理權。這就使得日本經濟發展受到了阻礙。
不僅如此,從前線撤退回來的軍人,面臨的是沒有就業崗位,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做不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韓戰的爆發,美蘇冷戰開啟。當時的亞洲美國接連遭到蘇聯和中國兩大國的阻力,美國再次重新審視與日本的關係,日本雖為島國,可是卻地處東北亞海上遠端,是東亞、北亞勢力通向太平洋的必經之路,如果將日本變為美國的戰略基地,那蘇聯就被美國死死鎖在了日本海和鄂霍茨克海。不僅如此,將日本也會成為前方抗蘇基地,發揮著超強效用。
基於以上兩點考慮,美國非但不能對日本鉗制太過,反而要適當給它一定自主權,經濟上也需要給予一些幫扶。所以,美國轉變了對日政策。
一方面,美國為日本提供了巨額貸款,從戰後到七十年代末,日本70%的貸款來自美國;不僅如此,美國對日本提供了較低的資源價格,這又給了日本創造了極好的環境;同時,由於戰後民族獨立浪潮風起雲湧,給日本帶來了最廣大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材料市場,在藉助美國的庇護下,日本充分利用了勞動力充足的優勢和較高教育水平的優勢,迅速佔領亞非拉市場。
雖然美國放開了日本的經濟發展,在政治和軍事上,日本仍然無法擺脫美國的強勢控制。
美國對日「天使投資」背後的軍事掌控
經濟上,美國對日本放寬了限制,有意扶持。這使得日本在短短二三十年內就恢復了元氣,甚至還超越戰前,風頭蓋過蘇聯、德國,發展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是,無論日本在經濟上多麼風光無限,但是在日本的政治,軍事上,仍然受到美國的強勢控制。
用一句土話來形容美國和日本,那就是美國抓著日本的脖子還捏著他的蛋。
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後,美軍入駐日本開始接管軍事。作為戰敗國,日本被要求全面解除武裝部隊,並且不得有自己的軍隊。一個國家的主權如何捍衛,國家安全如何保證?靠的就是軍事力量,所以,日本一直處在惶惶不可終日的陰影中。
緊接著,美日又在1951年籤訂了《美日安保條約》,條約中規定,美國擁有對日本國內進行駐軍,並且可以進行軍事基地建設的權利。這就等同於是將國家軍事權交給別國這件事情具備了法律效應。不客氣的說,美國的陸軍、空軍、海軍基地遍地日本。
日本的東京中心就建有橫田軍事基地,在六本木和南麻布之前,還建有美軍的直升機基地。舉個例子,來說明請神容易送神有多難。
在2010年,日本衝繩縣市民集體包圍駐日美軍普天間基地,反對在衝繩縣內遷移該基地,並要求美軍將其早日歸還。美國人從戰略、軍事安全的角度出發,想把這個基地往後撤,撤到關島及日本本土一小部分。
但是,這事兒中間卻發生了意外。問題出在了錢上。
之前的軍事基地建設和搬遷費用,都是由日本承擔。在美國人看來,建設軍事基地的目的是為了你們日本的安全,所以這些費用應該由你們來承擔。但是,日本卻越來越覺得冤得慌,說難聽點,國家的命脈握在你手裡,還得我出錢養著你捏我命脈的手?所以,日本覺得,美國對用這次搬遷的費用多少也得分攤點兒。
美國對日本的提議壓根就沒放在心上。自身龐大的軍事開支已經有了很大壓力,在伊拉克、阿富汗都花費巨大,更別提對於基地搬遷動輒花費上百億美金這件事。美國人覺得,沒問你們要錢就不錯了。
這件事兒的最終結果,還是日本妥協。鳩山政府下臺,畢竟基地搬遷,主動權還是掌握在美國人手裡。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人家想讓你掏多少錢,你就要掏多少錢。
日本不僅在軍事上毫無話語權,在政治上,更是毫無還手之力。
美國對日本的政治幹預從未停止
日本表面上擁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實則背後的勢力皆有美國操控。看看鳩山由紀夫,09年的首相,比較親華,幹了不到一年被迫辭職。
面對美國二戰後對日本軍事、政治上的滲透,日本不是沒有想過反抗。日本在06年到11年之間,一度試圖脫美入亞,與中國互動也日趨頻繁和穩定,但結果就是,六年換六個首相。
《金融日報》曾經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如此評價日本曾經的精英階層也就是官僚階層:在日本經濟增長期,日本官僚的權力和威望,正如小說《官僚們的夏天》呈現的一樣,「我們為國家工作,而不是為大臣工作」。
隨著日本「森友學園」醜聞不斷發酵。這背後牽扯出的官僚危機,更是讓被看作日本精英階層的集體屢屢蒙羞。這其中,也不凡看出美國勢力滲入的影子。比如日本檢方,真正的控制者是美國。因為它的前身是美國控制下的「隱秘退藏事件搜查部」。
現在的美國,在日本不僅擁有治外法權、軍隊最高指揮權、租界、最惠國待遇、駐軍權,暗地裡還操控著外交、內政、金融、法律的指導權。想像一下中國在最黑暗的時刻都沒有這麼喪權辱國。
其實,看看中國老祖宗留下的歷史,所謂的縱橫聯盟,只是強國為了增加自身利益的一種政治手段而已。
縱橫聯盟從來都是大魚吃小魚
關於縱橫聯盟,看看中國老祖宗曾經的玩兒法,也就知道這一政策有多不靠譜。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之間互相拉攏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連橫的目的在於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和擴展土地的目的。
這種所謂的縱橫聯盟,雖然看上去非常完美,但是,卻有著致命的弱點。聯盟不代表聯盟國的根本利益,只是強國為了弱化小國發展的權宜之計而已。
在政治交易中,拿所謂的利益說話永遠比所謂的盟約要靠譜。
就拿當初《阿房宮賦》中的一句話來形容: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國家之間的聯盟,很多時候不是為了雙贏,而是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尤其是跟美國的結盟,美國方永遠只會藉助拉攏聯盟國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一塊糖不僅自己吃了,甚至連盤子一塊兒端走。
美國在最起初與日本的聯盟,就是以日本為點,將勢力擴散到東南亞各個小國,已達到防範和控制亞太地區的目的。日本企圖依附大國,的確是得到美國給予的經濟支持,但是日本也將象徵著一個國家主權的軍事和政治權都交到了美國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