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孟夫子剛毅果敢、一身豪俠之氣,想必孟子提出來的交友原則也如其人一樣,依禮、講理而又充滿自立陽剛之氣息。
孟子認為交友要遵循三個原則:
一、「不挾長」,不以自己的長處對比別人短處。我們一般是很樂於誇耀自己的長處而不敢說自己的短處,對別人則恰恰相反,樂於說別人的短處而很少說別人的長處。這其中就有一種自卑心理,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就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通過這種自欺欺人的手法獲得一點信心和自尊。

抱著這種心態來交朋友,往往是別有目的。所以經常可以看到,長得比較醜還有點二的人朋友出乎意料的多,長得漂亮的人朋友反而出人意料的少,這就是希望通過對比周圍的人突顯自己的優秀。
《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扮演的唐伯虎初次見到秋香,覺得她的相貌一般,但是再看看周圍「如花」之類的醜女,一下子就覺得秋香真是國色天香,就是這個道理。

另一個反面情況就是我們交朋友都願意和有長處、「用得著」的人交朋友,所以一個人本事越大,朋友越多;錢財越多,朋友越多。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個人有用,所以才交這個朋友。如果一個人到了「貧恨一身多」的地步,免不了「窮在鬧市無人問」的尷尬,別人躲都來不及,又有誰願意與之交朋友呢?
捫心自問,我們自己也不能免俗,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高尚呢?懂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人情冷暖本來如此,這也是趨利避害的人性使然,也就沒什麼可抱怨了。
二、「不挾貴」,貴代表了地位、名氣。交友最理想的對象是和自己地位相當而又有相同志向的人,這樣雙方地位平等而且目標一致。對於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不能有看不起的心理,這是心態問題。對於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不能有諂媚的態度,這是人格問題。
中國數千年來人治大於法治,一旦遇到貴人就可以平步青雲、雞犬升天。白居易沒有出名之前,帶著自己寫的詩文來到長安拜訪名士顧況,就是希望得到貴人的提攜。也正因為顧況的賞識並為他揚名,白居易的詩名才慢慢傳開。
孟子當然不是叫我們不要與權貴相交,而是強調不要因為對方有權勢才去相交,這豈不變成勢利小人?和什麼樣的人交往,關鍵在於交往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想走終南捷徑,滿足個人求名求利的欲望,那是人們所看不起的。如果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求得高尚的品德,以一技之長利益別人,然後獲取正當的權益,那也未嘗不可。面對權貴,趨炎附勢和毛遂自薦,並不可同日而語。
三、「不挾兄弟而友」,不能對朋友做兄弟般的要求。朋友遵守友道準則,兄弟自有兄道、弟道的要求,不可相提並論。這就要求自己不能對朋友有過多的要求,要保持適度的距離,另一方面也說明不能太依靠朋友,要注意分寸,朋友和家人畢竟有區別。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飯時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就不再以朋友相稱,開始稱兄道弟。端起一杯酒,向對方說:「兄弟!跟哥幹一個!」對方愁眉苦臉連連擺手:「實在喝不下了。」這邊不依不饒:「你這是不把我當兄弟!看不起我啊!」對方無奈,只好勉強喝下去,然後滿臉通紅酩酊大醉。
這看似是親近的兄弟,其實完全把對方當對手,喝倒一個算一個。如果是親兄弟,又怎麼會勉強弟弟一定要順著自己呢?如果是親兄弟,又怎麼會不顧及親人的身體狀況非要勸酒呢?雖然說菸酒是社交禮儀的一部分,但絕多數的精明人是自己三分醉七分醒,而把別人招待到七分醉三分醒。固然有盡力招待對方的美意,但未必沒有其他心思。
現在我們經常說老鐵、哥們、同事、人脈,這些稱呼都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朋友變成一種泛泛而言的稱呼,似乎只要相識就能歸入其中,然後再分類。古人所說的「友也者,友其德也」「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到現在只有知己才能如此。
事實上朋友的質量遠比數量重要得多,「有酒有肉多兄弟,危難何曾見一人」感嘆千百年不絕於耳。孟子說當年魯國第一位大權臣孟獻子,卻只有五位朋友而已。
朋友少的人不必失落,寧缺毋濫,這是種操守。
朋友多的人不必自得,縱然相識滿天下,得三五真朋友才是安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