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交友的三個原則

2020-12-22 傳統文化發微

在我們的印象中孟夫子剛毅果敢、一身豪俠之氣,想必孟子提出來的交友原則也如其人一樣,依禮、講理而又充滿自立陽剛之氣息。

孟子認為交友要遵循三個原則:

一、「不挾長」,不以自己的長處對比別人短處我們一般是很樂於誇耀自己的長處而不敢說自己的短處,對別人則恰恰相反,樂於說別人的短處而很少說別人的長處。這其中就一種自卑心理,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拿自己的長處與他人的短處相比,通過這種自欺欺人的手法獲得一點信心和自尊

長處與短處

抱著這種心態來交朋友,往往是別有目的。所以經常可以看到,長得比較醜還有點二的人朋友出乎意料的多,長得漂亮的人朋友反而出人意料的少,這就是希望通過對比周圍的人突顯自己的優秀。

《唐伯虎點秋香》中周星馳扮演的唐伯虎初次見到秋香,覺得她的相貌一般,但是再看看周圍「如花」之類的醜女,一下子就覺得秋香真是國色天香,就是這個道理。

《唐伯虎點秋香》

另一個反面情況就是我們交朋友都願意有長處、「用得著人交朋友,所以一個人本事越大朋友越多錢財越多朋友越多。歸根結底就是因為這個人有用,所以才交這個朋友。如果一個人到了「貧恨一身多」的地步,免不了「窮在鬧市無人問」的尷尬,別人躲都來不及,又有誰願意與之交朋友呢?

捫心自問,我們自己也不能免俗,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高尚呢?懂了這個道理也就明白人情冷暖本來如此,這也是趨利避害的人性使然,也就沒什麼可抱怨了。

二、「不挾貴」,貴代表地位名氣交友最理想的對象是和自己地位相當而又有相同志向的人,這樣雙方地位平等而且目標一致。對於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不能有看不起的心理,這是心態問題。對於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不能有諂媚的態度,這是人格問題。

中國數千年來人治大於法治,一旦遇到貴人就可以平步青雲、雞犬升天。白居易沒有出名之前,帶著自己寫的詩文來到長安拜訪名士顧況,就是希望得到貴人的提攜。也正因為顧況的賞識並為他揚名,白居易的詩名才慢慢傳開。

孟子當然不是叫我們不要與權貴相交,而是強調不要因為對方有權勢才相交,這豈不變成勢利小人和什麼樣的人交往,關鍵在於交往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是想走終南捷徑,滿足個人求名求利的欲望,那是人們所看不起的。如果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求得高尚的品德,以一技之長利益別人,然後獲取正當的權益,那也未嘗不可。面對權貴,趨炎附勢毛遂自薦,並不可同日而語

三、「不挾兄弟而友」,能對朋友做兄弟般的要求朋友遵守友道準則,兄弟自有兄道、弟道的要求,不可相提並論。這就要求自己不能對朋友有過多的要求,要保持適度的距離,另一方面也說明不能太依靠朋友,要注意分寸,朋友和家人畢竟有區別。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飯時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就不再以朋友相稱,開始稱兄道弟。端起一杯酒,向對方說:「兄弟!跟哥幹一個!」對方愁眉苦臉連連擺手:「實在喝不下了。」這邊不依不饒:「你這是不把我當兄弟!看不起我啊!」對方無奈,只好勉強喝下去,然後滿臉通紅酩酊大醉。

這看似是親近的兄弟,其實完全把對方當對手,喝倒一個算一個。如果是親兄弟,又怎麼會勉強弟弟一定要順著自己呢?如果是親兄弟,又怎麼會不顧及親人的身體狀況非要勸酒呢?雖然說菸酒是社交禮儀的一部分,但絕多數的精明人是自己三分醉七分醒,而把別人招待到七分醉三分醒。固然有盡力招待對方的美意,但未必沒有其他心思。

現在我們經常說老鐵、哥們、同事、人脈,這些稱呼都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朋友變成一種泛泛而言的稱呼,似乎只要相識能歸入其中,然後再分類。古人所說的「友也者,友其德也」「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到現在只有知己才能如此。

事實上朋友的質量遠比數量重要得多,「有酒有肉多兄弟,危難何曾見一人感嘆千百年不絕於耳。孟子說當年魯國第一位大權臣孟獻子,卻只有五位朋友而已。

朋友少的人不必失落,寧缺毋濫,這是種操守。

朋友多的人不必自得,縱然相識滿天下,得三五真朋友才是安心之處。

相關焦點

  • 孔子關於交友的六條原則,是否適應當下的社會?
    孟子還把朋友關係,列為人間的五倫之一。也就是說,我們要處理好父母、君主、父子、妻子、朋友之間的關係。而孔子在論語中,在不同的場合,論述了如何交朋友,這些論述,閃耀著深沉的人文關懷,即使到了現代社會,這些思想和原則,仍然適用,仍然是我們交朋友中所應該遵循的。那麼,孔子關於交友,有哪些思想呢?
  • 交友的五大法則與原則
    交友的五大原則一,沒有原則,沒有底線,交友沒有底線,沒有原則也是同樣的,真誠,是我們彼此交友的第一步,正直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標準選擇一個人,再有錢再富有,不真誠,不正直,其實我相信他的未來肯定不是社會上認可的,更不是所有的朋友認可的, 當然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一路人有同道人,但是在另外一道路的人肯定不是很認可他,只有長期的真誠支持。
  • 孩子明確「交友隨緣」這個交友原則,足足比我早了19年!
    2007年,我明確了「交友隨緣」這個交友原則,彼時,我28歲。22016年9月1日,孩子成為了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因語言投機、能玩到一塊,交了L和記不住姓名的兩個好友。2017年9月1日,孩子轉學至西安,就讀小學二年級初始,也曾一度為沒有好朋友而苦惱;截止目前,孩子共交過三個好友,已經從Q、L換成了C。2019年,孩子明確了「交友隨緣」這個交友原則,此時,孩子9歲。
  • 孩子交友謹記這5個原則,對娃成長大有裨益,父母要早了解
    孩子交友謹記這5個原則,對娃成長大有裨益,父母要早了解>一:父母要告誡孩子,不交無原則的朋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內心的想法,但是也有自己的原則,孩子有原則是件好事,父母不僅應該鼓勵孩子堅持自己的原則,甚至要在孩子交友方面讓孩子結交一些有原則的朋友,這樣才能夠交到好的朋友,如果孩子的朋友沒有原則,總是為了一些蠅頭小利放棄自己的朋友,這樣的人,一定不值得孩子深交,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為了自己的利益放棄自己的朋友
  • 孩子交友的「六大原則」
    孩子交友的「六大原則」2007-11-13 09:52 作者:佚名 來源: 錄入:chenyisi   收藏本文導讀:不管孩子的個性是哪一種,無論他是天生容易交朋友,或是具有侵略性,或膽小,有一些一般的原則可以幫助他們交朋友
  • 孟子是個心地善良的人,堅持著自己的思想,是個有原則的人
    孟子是個大人物,他號稱亞聖,咱們一般說的儒家大家,就是孔孟一起說的,在儒家的文化世界裡,孟子的江湖地位很高,所以歷來對他的研究多不勝數,無數的文人學者都想要從思想和文學遊歷等方面研究他,這也就是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大部分的文獻資料。
  • 人到中年,交友五原則,別再隨心所欲了
    如果說你剛入職場,不知道交友原則,就沒有什麼說不過去的。但是到了中年,你還不知道交友的原則,那就會對你的工作和人際交往帶來很大的影響。一、不損人---就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你損別人,別人一定不會放過你。尤其是到了中年,不知道這個交友原則,很容易會讓自己麻煩纏身!二、要利己---價值才會更好地體現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價值到底如何才能更好的體現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多做一些有利於自己的事情,少做一些浪費時間對自己不利的事。相信這些事情,你人到中年,在職場應該分辨得很清楚了。
  • 孟子公開課--頂尖儒學大家的思想盛宴(第三講 孟子其人其書)
    戰國時的儒家文獻還是在談禮儀,比如《儀禮》這本書,就是在那個時候搞起來的,完全是在建構禮儀,談君子的修身。社會變化,戰爭加劇這樣一個緊迫的現實,沒有人回應。孟子是儒家中第一個直接應對民生苦難這個現實問題的。 孟子是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關心民生疾苦、提倡人與人之間的關心,對底層民眾的關懷,這是後來儒學一個重要的傳統,就是從孟子開始的。他有特立獨行的個性。
  • 孩子交友有原則,3大原則家長必須管,你注意過嗎?
    這個女孩兒初中畢業輟學,比兒子大三歲,兩個人是在路邊攤上認識的,小麗頓時就覺得不太好,並要求兒子跟這個女孩兒不要再聯繫。已經鬧僵了一個月了,兒子雖然跟那個女孩兒不來往了,但是跟父母也幾乎不來往了。家長要不要幹預?如果要幹預,怎麼樣引導才好呢?這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家長們要堅守三個原則。第一個原則,讓孩子為自己交友負責任。
  • 小學生提出的交友三標準
    案例:「我交朋友有三條標準:一要成績優秀、二要有『權」、三要有「錢」。」六年級小學生朋朋(化名)開出的交友原則令成人大跌眼鏡。
  • 3條你必須懂的交友原則
    關於交友這事兒,當然不可能見人即交,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交友原則,但有些原則是你必須要懂得的。朋友在於真心,不在於多少。結交朋友不外是一句投機的話,一個相同的愛好,而真心卻是求之不得的。不經選擇而結交的朋友往往是經不起考驗的,在風雨面前只會落得樹倒猢猻散的下場。只有共患難,方才見真心。不求朋友遍布南北,只求患難時有那麼幾人常伴身旁。
  • 初中語文八年級上文言文拓展閱讀《孟子三章》(含答案)
    用三條&34;給下列句子斷句。共 執 張 儀 掠 笞 數 百 不 服 醳 之 。3.請結合孟子的看法或者自己的看法,對選文中的張儀作一點評價。(六)孟子謂萬章曰:&34;(選自《孟子》)【注釋】善士:品德高尚的人。
  • 讀懂《孟子》,一生做個明白人
    在古時,《孟子》是「教科書」般的存在,是歷代儒家學子必讀必考的著作。學會了孟子的處世智慧,一生做個明白人。
  • 《孟子》三章其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部編版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孟子》三章中我們會學習到關於孟子的三篇文章,分別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貴不能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八年級重點文章也是培養中學生對古代文言文閱讀興趣的培養。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大丈夫孟子,孟子與大家見面了。需要同學們注意,孟子是孟子,和莊子是莊子。不少玩過王者榮耀的同學會把莊周以為成孟子。
  • 孟子正義論
    所 謂「禮」,主要就是指的制度規範。各種各樣的「禮儀」,都是「禮制」的表現形式,這種禮制的實質乃是社會關係結構、亦即「人倫」的規範化、制度化。這裡涉及到「禮」的三個層次:(一)禮儀(theceremony of rites),即制度規範的外在表現,例如「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盡心下》)。
  • 交友的困惑——給青年的幾點建議
    在對換位思考和自我省查中,你會迅速領悟一些交友的真諦的。有人說,勇敢是青年人最美麗的表情。所以,只要發心是真誠而善良的,就不要瞻前顧後,要勇敢地走出自我小天地,融入大世界,在廣泛的交際中去提升自我。 三、交友的原則。交友的原則,重要的是「原則」,「包容」,「距離」,「給予」。 交友的第一個原則是要講究「原則」。
  • 「大丈夫」——孟子
    一、孟軻的生平孟軻,字子輿,世稱孟子,戰國中期鄒人。孟子其父早逝,孟母一心教子成人,三遷其居,從墓地旁搬到市場旁,最後定居於學校之鄰,使孟子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傳統禮儀的薰陶。孟母此舉也體現了環境對人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孟子晚年歸鄒,專心著述、講學。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大家先要把這些內涵搞清楚,再來繼續研究孟子的這段內容。 大家都知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是孟子所提的一個政治哲學上的大原則。 在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推翻清朝君主制度,倡建民主政體的時候,一般的政論和宣傳文字,經常引用孟子這幾句話,指稱我國古代固有的政治思想,就是民主的。
  • 除了看相外,曾國藩一生選人用人只有三個原則四個標準,一學就會
    他的這些選人用人原則和標準,即使在今天也十分實用。如果能從中滲透、領悟一二三,無論是交友、開公司,還是從事人力資源工作,都十分有意義。曾國藩在選人用人方面,嚴格遵循三大原則:一是選人不要眼光過高。三是德才兼備以德為本。一個人如果沒有德,將會後患無窮。以上三條,只是曾國藩在選人用人上的原則,當然,還有他自己的一套標準:一是需有一定的能力。如果一個人什麼也不會,每天昏昏浩浩,含含糊糊,自然不能用之。
  • 南懷瑾《孟子與公孫丑》:孟子的架子
    但是孟子怎麼講呢?「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一一我們現在有時候還看到「造門拜訪」這個用語,就是「登門拜訪」的意思,比「登門拜訪」要恭敬—點。我們可不要看到朋友信上說「造門拜訪」,就以為他要重新造個門來拜訪,那就滑稽了。孟子聽到使者說宣王感冒了,不能出門,他就說對不起,我這兩天也感冒了,我也不能出門,不能去看君王。你看!孟子架子好大,而且答覆得很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