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7年之前,我曾經一度被「與朋友斷交」的事,攪得撕心裂肺——大學相交5年的朋友,斷交了;中學相交10年的朋友,斷交了;因生活、工作際遇發生改變而斷交的朋友,數不勝數!
2007年之前,困惑過;2007年之後,不再困惑!
2007年,我明確了「交友隨緣」這個交友原則,彼時,我28歲。
2
2016年9月1日,孩子成為了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因語言投機、能玩到一塊,交了L和記不住姓名的兩個好友。
2017年9月1日,孩子轉學至西安,就讀小學二年級初始,也曾一度為沒有好朋友而苦惱;截止目前,孩子共交過三個好友,已經從Q、L換成了C。
2019年,孩子明確了「交友隨緣」這個交友原則,此時,孩子9歲。
3
昨晚入睡前,有幸和孩子聊到「交友」這個話題。
清楚記得,昨晚孩子有些興奮與小確幸。
順便梳理一下孩子的交友軌跡,紀念孩子交友那些回望的美好時光。
4
「小學一年級:同班三人組」
談及這段交友往事時,孩子是喋喋不休的。
能聯想到的詞語是「一起玩耍」、「仗義出手」。
三個不善文藝的男孩,時常游離於集體活動之外,湊到一起,用三個人喜歡的方式,通常通過人物角色扮演,利用課間休息,在學校操場上互相追逐,找樂子!
三個人中,L的體型樣貌,較同齡人高大威猛,但凡孩子受到其他人的欺負——一般也只是推推搡搡的有些過了頭,L都會出手相助。
L無疑是三個人中的孩子王,通俗講,孩子覺得L聊得來,夠義氣。
那個被兒子記不住姓名的孩子無疑是L與兒子忠實的玩伴。
轉學至西安後,孩子一直很掛念L。
假期只見過一面,略顯生疏,兩人面面相覷,從前的無話不談到現在的不知道從何說起。
這種朋友類似於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那種朋友,多年不溝通,也未曾忘記!
5
「小學二年級:Q」
交到Q這個好友,確切地說,也算是轉學之後,孩子的心理安慰了。
畢竟轉學至新環境,一切都要重頭再來。
機緣巧合,兩個男孩的交往起源於共同喜歡一款手遊——《奧特曼傳奇英雄》,當然現在已經不玩了。
要好時,兩個男孩以彼此參與對方的生日派對以示交好。
甚至報個課外培訓班,都要扎堆一起上同一個班,便於課間繼續聊一起喜歡的手遊,課後一起在Q家小區的院子裡一起瘋玩。
也不知什麼時候,共同話題少了,關係慢慢淡了。
6
「小學三年級:L」
一次意外的「不守紀律」經歷,讓兩個男孩,玩到了一起。
同樣不善體育運動的L,因為某次校運動會都無參賽項目,在L的倡議下,沒給班主任老師打招呼,孩子陪同L溜回學校開水房打水喝被班主任老師點名批評的共同遭遇,成了兩個男孩不太體面的交友緣起。
每逢課間休息,兩個男孩樂此不疲的在操場上玩著自編自導的角色扮演遊戲,越玩越嗨,持續了3個月之久,玩膩歪了,一時間沒有新的遊戲項目繼續,關係逐漸轉淡。
因為關係近了,彼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終因孩子嫌L有些過度潔癖的生活習慣,關係漸行漸遠。
7
「小學四年級:C」
四年級開學伊始,班上轉來一名從新加坡隨父母回國定居的新同學C。
初相識時,少言寡語;稍久,閒聊漸入佳境。
兩個男孩的交往始於通過小天才電話手錶碰一碰加好友閒聊。
現在小學校園裡,有個不成文的流行風尚,沒有小天才電話手錶的同學,跟不上時代潮流。
問及孩子,他和C都聊些什麼?
手遊《明日之後》首當其衝!
再就是同班幾個佩戴小天才電話手錶的同學,加了一個微聊群,孩子和C一起擠兌調侃一位女生的八卦話題!
也許在家長看來無聊的話題,竟被「志同道合」的孩子們聊成了有趣!
話又說回來,誰都有過自認為快樂的青春體驗,只要不對他人造成身體與心理傷害,快樂就好!
C,確定地說,是孩子交友的現在進行時。
8
孩子昨晚聊到交友的話題,成了話癆,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顧及孩子第二天還要上學,硬是用家長權威將話題打住。
末了,孩子意猶未盡地說,從小學二年級至今交到的朋友,一句話總結:「他們都是小號的L(一年級時的好友)!」
看得出來,在孩子內心深處,L(一年級時的好友)依舊是值得珍重的朋友。
孩子字裡行間表達了通過與L(一年級時的好友)因語言投機、能玩到一塊而交往背後所傳達的交友秘密:平等相待!
9
最近讀到吳軍老師《格局》一書主題文章《我們應該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覺得文章中的交友建議和我們父子倆的交友理念契合。
經過吳軍老師的經驗分享,索性把它提煉成:「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長期結交,應該把對自己好、能幫助自己成長的交友原則放在首位。」
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