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

2020-12-22 金投網

日前,2020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年會暨世界文化遺產城市市長論壇在杭州餘杭良渚古城遺址召開。

會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世界文化遺產是我國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是建設文化強國、促進文明交流互鑑、突顯文化自信的珍貴資源。近幾年來,我國積極學習借鑑世界各地的先進經驗,依據中國文物的特點和現況要求,積極作為,促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得到新進展。

劉玉珠介紹說,在項目實施上,長城保護工程、「平安故宮」工程、西藏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良渚古城遺址展示工程等已成為有著至關重要影響力的項目。在建立監測預警體系領域,以敦煌莫高窟為代表的優秀案例正推進文物行業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而多部法規規章一同組成的世界文化遺產專項法律體系,也推進了全國文物行業的法制化進度。近幾年來,世界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最小幹預原則逐漸在國內推廣,文化景觀、文化路線等新型遺產列入保護視野,我國已實現了國際先進理念與中國保護實際緊密聯繫,基本形成了有著中國特色的文化遺產保護理念體系。

劉玉珠與此同時表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標準著我國的城市可持續發展,讓全國各地利用申遺契機,多措並舉,實施遺產保護與治理,解決了長期困擾遺產地發展的歷史遺留。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詮釋也正推動著華夏文明成果「走出去」,成為溝通中外文明交流的橋梁和紐帶。下一步,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將不斷加大改革開放與創新力度,推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交流新高度。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將不斷加大與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的交流力度,更好地履行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支持各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溫馨提示:收藏最新動態隨時看,請關注金投網APP。

相關焦點

  • 走入歐洲的世界文化遺產:10處著名地標
    倫敦塔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刑場、公共檔案辦公室、天文臺、避難所和監獄。最後的這一用途產生一條短語「sent to the Tower」,意思是「入獄」。倫敦塔最後一次作為監獄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關押魯道夫·赫斯。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基於歷史和現實、著眼全局和長遠,充分肯定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成就,深入剖析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系統部署今後一段時期重點任務和前進方向,在新中國文物事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裡程碑意義。
  • 提煉和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
    作者:路振召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時代光彩,需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提煉是前提,展示是手段,把兩方面都做好,才能展現中華文化獨特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
  • 「文化地標」是個大概念 三類建築可以參評
    「為『喚起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提升城市精神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成都北部文化新城的戰略部署,經過慎重研究,決定正式啟動『德陽文化地標』的建設工作。」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回答道。 文化地標源自城市歷史,服務城市形象,豐富群眾精神生活,是具有多種文化含義和象徵的文化景觀,是區域內人群文化認同的反映和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徵,是增強城市的文化識別度、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品質的重要載體,是市民身邊隨處可見的城市精神和文化記憶載體。
  • 從景觀地標到文化生態——城市文化地標的重要意義
    一種成功的商業模式,一些人個體的記憶,一段網絡時代爆款的新聞,都可以塑造一個新型的文化地標。 城市地標越來越不拘泥於「地標」這個因素,而愈發彰顯出「文化」的內涵。這是與城市發展階段特徵相符合的。我國城市長期以來,重視城市物質空間的規劃和建設,而相對忽視城市文化生態的塑造。
  • 安徽省人大代表餘敏輝:擦亮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
    人民網合肥1月14日電(楊賽君) 安徽省擁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有2處在皖南, 2014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在內的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柳孜運河遺址、通濟渠泗縣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皖北從此有了第一張世界文化遺產名片。
  • 我國這四座山,是國寶級景點,屬於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我國擁有的世界遺產多達55項,是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含金量比較高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多達4項。他們分別是我國的: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作為華夏兒女,我們有必要記住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一、泰山「五嶽之首」的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中部。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4A級旅遊景區。
  • 我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居世界第一!
    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時訊|《周易》文化位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倒計時?
    另外,《周易》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我省的「文化興省」戰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對於弘揚中原文化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份題為《關於支持周易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稱,3000年前,周文王「拘羑裡而演周易」,安陽市湯陰縣羑裡城就是《周易》發祥地。《周易》是中國自然哲學與人文精神的理論根源,是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支持《周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意義重大。
  • 努力提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管理局提供內容提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從思想觀念方面看,「道法自然」「以民為本」「大同」等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而且是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
  • 定義和標準: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如何區分?
    世界遺產的定義和標準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準。  《世界遺產公約》的新意在於把人們迄今為止幾乎一直認為互不相干的自然保護和文化保護聯繫了起來。世界上的一切,概括起來不外乎自然的和人工的兩個方面。長期以來,自然與文化兩者一直被認為是互相對立的兩種因素。然而自然的存在與人工的創造兩者具有不同的性質,但它們之間又有其不可分割的聯繫、是相輔相成的。
  • 我國有四個「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全都和山有關,你知道嗎?
    大家都知道,對於某些具有突出意義和特殊價值的文物及自然景觀,我們通常會給授予「世界遺產」的稱號。而在華夏大地擁有幾千年的歷史,同時還有廣袤的土地,這也使得在我國誕生了很多世界遺產。據統計中國是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國家(和義大利並列第一)。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10月28~10月29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世界文化名城論壇組委會(WCCF)主辦,成都傳媒集團承辦,每日經濟新聞執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在成都拉開帷幕。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主題活動之一,「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沙龍」於今日(10月28日)下午在水井坊博物館舉行。屆時,來自中外的文化大咖們將圍繞文化遺產與城市發展的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 人民日報關注城市「文化地標」如何建 雲南人有話說……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朱子瑜則認為,我國從全國和地方層面都出臺了相應法律法規,對「文化地標」建設的籌資方式、決策機制、運作程序、維護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為避免濫建現象發生,建議地方政府按照城鄉規劃法、建築法、文物保護法等規定,強化對大型雕塑選址、體量、題材等指導約束,按照工程建設項目履行建設審批程序。
  • 「文化地標」何以成了礙眼擺設
    近日,住建部官網發出《關於湖北省荊州市巨型關公雕像項目和貴州省獨山縣水司樓項目有關問題的通報》,指出巨型關公雕像破壞了古城風貌和歷史文脈;水司樓存在脫離實際、濫建「文化地標」、破壞自然景觀風貌等問題。湖北、貴州兩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要配合有關部門跟蹤指導做好項目整改。
  • 小牧優品強勢入駐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
    小牧優品強勢入駐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 古建美,中華魂!   民族品牌領銜傳承古建文化   頤和園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價值,也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
  • 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龍門石窟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龍門地區的石窟和佛龕展現了中國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間,最具規模和最為優秀的造型藝術。
  • 印度十大世界文化遺產 印度最受歡迎的景點!
    印度的文化有很多,不同地區的風俗、慶典、服裝、藝術、建築風格、宗教和語言是不同的,而印度的很多地方有著眾多的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印度25個不同的地點記錄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一種保護重要文化遺址的最佳方法,下面要介紹的是印度十大世界文化遺產。
  • 全民閱讀成為深圳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
    深圳商報記者 韓墨 攝7月,和溫度一樣升高的,是深圳人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讓城市的每扇窗戶都透著閱讀的燈光」——這不僅是深圳人的集體追求,更是一種風尚。現如今,閱讀已經成為深圳一個重要的文化標識和精神符號,為涵養城市文明、激發創新潛能注入了活力。
  • 暨南大學成立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
    譚天星在致辭中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個性表徵,其傳承對於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提高國家軟實力來說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高校肩負著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