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菲爾鐵塔
艾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也稱為巴黎鐵塔)是世界著名建築,也是法國文化象徵之一,巴黎城市地標之一,同時也是巴黎最高建築物。
1889年法國工程師居斯塔夫·艾菲爾為了世界博覽會建造了這座鐵塔,以慶祝法國大革命滿 100 周年。初名為「三百米塔」,後得名自其設計師居斯塔夫·艾菲爾。1991年,艾菲爾鐵塔連同巴黎塞納河沿岸被列入世界遺產。
比薩斜塔
比薩斜塔(Torre di Pisa)是一座位於義大利託斯卡納大區比薩省比薩市城區北面國家建築群的高塔,與它相鄰的大教堂、洗禮堂、墓園均對11世紀至14世紀義大利建築藝術有巨大影響,故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評選為世界遺產。
比薩大教堂鐘樓的建造開始於1173年8月,比薩斜塔是比薩城大教堂的獨立式鐘樓,位於比薩大教堂的後面,是奇蹟廣場三大建築之一,歷經好幾世紀,比薩斜塔傾斜了 5.5 度。在 1990 年至 2001 年間進行了修復工程後,角度縮小到 3.97 度。
巨石陣
巨石陣(Stonehenge)是史前古蹟,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埃姆斯伯裡,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它始終充滿著困惑。巨石陣是英國最著名的建築和旅遊熱點之一。這些巨石由沙巖與藍灰沙巖構成,最大約 25 公噸重。第一個巨石可能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約公元前 3000 年左右。
1986年「巨石陣、埃夫伯裡和相關遺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沒有人確切知道當初建造它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一些科學家認為圓形石林是早期英國部落或宗教組織舉行儀式的中心。還有一些專家認為那裡是觀察天文的地方,人們很可能在季節變化之際在那裡舉辦活動。
倫敦塔
倫敦塔(Tower of London)是位於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北岸的一座城堡,其官方名稱是「女王陛下的宮殿與城堡,倫敦塔」(英文: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 The Tower of London)。它座落於倫敦的陶爾哈姆萊茨區,與倫敦城的東邊相隔著被稱為「塔丘」的開放區域。
倫敦塔始建於1066年底,是諾曼徵服英格蘭的產物。倫敦塔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刑場、公共檔案辦公室、天文臺、避難所和監獄。最後的這一用途產生一條短語「sent to the Tower」,意思是「入獄」。倫敦塔最後一次作為監獄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關押魯道夫·赫斯。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Ch teau de Versailles)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1682年至1789年是法國的王宮及政治中心;在20世紀以後對公眾開放,成為世界知名景點和人類文化遺產。
凡爾賽宮宮殿是典型的文藝復興時期法式宮邸的風貌:立面劃分為兩段,下段為法蘭西島磚樓風格的兩層紅磚牆面,配合米黃色琢石修飾的形體邊緣和落地門連窗,古典柱式運用極為克制,只使用少量的塔斯幹壁柱強調建築區隔;上段則是深藍色法式高屋頂配合金色緣邊老虎窗(原為藍色,2014年被法國政府修繕,變為金色)。其內部裝潢則以巴洛克風格為主,少數廳堂為洛可可風格。
聖伯多祿大殿
聖伯多祿大殿( 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 俗譯聖彼得大教堂,是位於梵蒂岡的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建築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其佔地23,000平方米,可容納超過六萬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位建築師與藝術家多納託·伯拉孟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和小安東尼奧·達·桑加羅等都曾參與聖伯多祿大殿的設計。
聖伯多祿廣場的設計人是吉安·洛倫佐·貝尼尼。堂內保存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許多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的壁畫與雕刻。目前的聖伯多祿大殿,是興建在建於4世紀的舊聖伯多祿大殿的基礎上,始建於1506年4月18日,完成於1626年11月18日。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遺產。
阿爾罕布拉宮
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 Palace)是一座位於西班牙南部城市格拉納達的於摩爾王朝時期修建的古代清真寺—宮殿—城堡建築群。原址建有要塞稱為Al-Andalus,宮殿為原格拉納達摩爾人國王所建,現在則是一處穆斯林建築、文化博物館。1232年在老城改建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現存規模。
宮牆外圍有30米高的石砌城牆。有兩組主要建築群:一組為「石榴院」,另一組為「獅子院」。其作為伊斯蘭教世俗建築與造園技藝完美結合的建築名作以及阿拉伯式宮殿庭院建築的優秀代表,1984年被選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羅馬鬥獸場
羅馬鬥獸場(Colosseum,又譯作羅馬鬥獸場、羅馬大角鬥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或哥羅塞姆;原名弗萊文圓形劇場)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鬥場,建於公元72年-82年間,現僅存遺蹟位於現今義大利羅馬市的中心。羅馬鬥獸場是卵形的圓形劇場,也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
羅馬鬥獸場估計可以容納五萬至八萬名觀眾,平均觀眾約六萬五千人。在中世紀前期已不再將羅馬鬥獸場用在娛樂用途,後來用作住宅、工作坊、聖職人員宿舍、防禦工事、採石場以及基督教聖地等用途。羅馬鬥獸場也列名在中古世界七大奇蹟及世界新七大奇蹟中。1980年,羅馬競技場以羅馬歷史中心,該城中享有治外法權的聖座房地產和城外聖保祿大殿之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雅典衛城
雅典衛城(Acropolis of Athens)位於希臘首都雅典,是最著名的衛城(要塞城市)之一。衛城是由平頂巖構成,位於海拔150米(512 英尺)。其亦被命名為西哥羅佩(Cecropia),以紀念常被描繪為半人半蛇的雅典首任國王凱克洛普斯。1987年註冊世界文化遺產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
每四年雅典人便會舉行泛雅典娜節,其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重要度相約。在節日期間會有一隊隊伍由雅典城向衛城前進,並進入帕特農神廟(在帕特農神廟的帶狀雕刻裡有描述)。
布魯塞爾大廣場
布魯塞爾大廣場(Grote Markt)是西歐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的中心廣場;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布魯塞爾大廣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大廣場的翻譯來自法語,而在荷蘭語中,應該翻譯成大市場。
大廣場始建於12世紀;廣場面積不大,長約110米、寬約60米,被中世紀的行會建築所包圍。市政廳的塔樓建於1402年,高約91米,是廣場上最高的建築。整個市政廳則建於1402年至1455年之間。
- END -
藝術人文 | 興趣旅行 | 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