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第十一次來到雄安新區,京雄城際高鐵雄安站房建設工地上塔吊林立,新區的鐵路建設如火如荼。可以想像,新區的容東片區即將到來的大建設,需要大量的建築材料,其中就包括水泥——砼。(王子瑞 攝)
和安兄一直談論著水泥、砼、人工石、混泥土的話題,不想次日早晨在天津市南部的一個小鎮上,早餐雲吞麵後,竟然偶遇了「中國水泥發展中心」,門口還掛著「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牌子。沒想到,津南這個小鎮上,居然藏著一個國字頭的機構,關係著「砼」的發展。
現在,我們基礎設施建設需與離不開的水泥,與「砼」是血濃於水的關係。砼,音tong,也就是混凝土,或者說預拌混凝土。
在工程設計和施工中,業內人士經常把「混凝土」三個字簡寫為「砼」。據說源於著名結構學家蔡方蔭教授,1953年時教學科技落後,教授發現學生上課聽講記筆記時「混凝土」一詞經常用到,但是這三個字寫起來需要30筆,十分不便。
思維敏捷的蔡方蔭就大膽用「人工石」三字代替「混凝土」,比劃僅僅10筆。再後來乾脆寫成一個字「砼」,意為「人工合成的石頭,混凝土堅硬如石」很快得到推廣。198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正式批准了「砼」與「混凝土」同義、並用的法定地位。
未來,會不會有新的建築材料代替「砼」,讓我們拭目以待!【《瑞視覺》發布的照片,全部是新華社籤約攝影師、人民圖片和光明圖片籤約攝影師的原創作品,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盜用必究!如果你身邊有奇聞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幫助的人,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