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玉溪退耕還林力促林農增收

2020-12-19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6月18日消息:截至2011年,雲南省玉溪市已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造林82.6萬畝,累計投資已達62510.85萬元,是玉溪市建國以來林業投資最大,周期最長的生態建設工程。全市9個縣(區)、71個鄉鎮、528個村、5.98萬農戶、22.14萬人直接受益。退耕還林工程為加快生態建設步伐,促進林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產生了深遠影響,取得了顯著成效。

加快國土綠化  改善生態環境

經過10年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全市淨增森林面積82.6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了3.67個百分點,減少25度以上坡耕地面積12.48萬畝,昔日荒山陡坡漸漸披上了「綠裝」,82.6萬畝陡坡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增加了退耕還林區地表植被覆蓋度,涵養了水源,大大減輕了工程區的水土流失,大幅度減少了流入「三湖」及珠江、元江兩大江河的流沙量,提高了退耕工程區的防災減災能力,成為維護全市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同時,退耕還林區域小氣候正在形成,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增加了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了生物多樣性,良好的生物鏈初步形成。同時退耕還林工程移植的樹木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4.2萬噸,每年釋放氧氣4.02萬噸(1公頃森林一天大約釋放0.73噸氧氣,相當於1000人一天吸入的氧氣量),有效改善了人居生活環境。

農戶收入明顯增加  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玉溪市退耕還林工程區大多處於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後、生產生活條件較差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退耕還林的補貼資金已成為他們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到2011年底,退耕農戶享受國家補貼資金62510.85萬元,退耕農戶戶均從退耕還林補助中直接獲得收入10453.30元,人均獲得收入2823.40元。工程完成後,退耕還林工程投資將達90026.08萬元,退耕農戶戶均累計可獲得收入15054.50元,人均累計可獲得收入4066.20元。退耕還林成為退耕農戶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待整個工程結束後,退耕還林工程所種植的生態林或經濟林更是一筆經濟價值巨大的可再生的持續的物質財富。

促進林產業發展  奠定林農增收基礎

在工程實施中,玉溪市堅持「退得下、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充分利用退耕還林補助期長、投資高、涉及農戶多的特點,引導和帶動廣大農戶大力培植特色經濟林、工業原料林,培育新的林果資源、林木資源和林下資源,為林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廣大退耕農戶在參加工程建設的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建設模式,新發展了一批以核桃、竹子、板慄、柿子等為主的特色經濟林和兼用林,為退耕農戶長期穩定地增加收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統計,在退耕還林實施中,全市共建設林產業基地面積41.4萬畝。其中發展竹子6.94萬畝,核桃14.02萬畝,以尾葉桉為重點的工業原料林8.22萬畝,八角等其它經濟林12.22萬畝。實現退耕農戶戶均新增7畝經濟林,人均新增1.89畝,戶均增收10500餘元。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拉動了特色經濟林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全市特色經濟林基地面積達114.26萬畝,其中,核桃54.33萬畝,竹子39.54萬畝,其它特色經濟林20.39萬畝,林業綜合產值達22.7億元。通過退耕還林的實施,各地湧現出許多核桃、竹子、柿子種植大戶或重點鄉鎮、村組。新平縣水塘鎮拉博村的黃家華,四口之家在實施退耕還林中,承包134畝山地,發展龍竹,年採伐竹子6000多根,收竹筍10餘噸和出售核桃苗,年收入達15萬元。華寧縣寧州鎮右所村委會右所小組柿子種植戶唐海林2005年退耕12.6畝,畝均收入達9000元,總計113400元,佔整個家庭收入的70%。

增收致富渠道明顯拓寬

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促進了農村勞務結構的調整,節約了大量的勞動力,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從事多種經營和外出務工創造了條件。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使大量農村勞動力走出了大山,走進了城市,開闊了眼界,解放了思想,既增加了收入,又學到了技術,成為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朝致富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促進了退耕農戶生產經營由原來以種植、養殖為主向多元化格局的轉變,開闢新的增收渠道,增加了勞務收入。

全民生態保護意識得到提升

隨著工程的推進,政策的落實,生態效益的顯現,經濟效益的體現,全市幹部群眾深刻認識到退耕還林對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減少水土流失,發展特色經濟林,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和重要推動作用,廣大幹部群眾親身感受到了生態改善給生產生活帶來的好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生態文明意識,觸動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生產方式的調整,從工程起步時的擔心、不積極、壓任務,到今天地方黨委、政府及廣大群眾實施退耕還林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要求進一步加大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力度的呼聲強烈,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工程區廣大幹部群眾保護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的意識普遍增強,自覺投入到生態治理、保護森林、建設「森林玉溪」的綠色事業中。

推薦閱讀:

2012年雲南省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建設任務聯合下達

湖北巴東縣退耕還林工作獲國家林業局肯定

湖南冷水江市退耕還林國檢順利達標

保護生態環境 退耕還林惠農富民

(來源:國家林業局政府網)

相關焦點

  • 退耕還林
    按退耕還林每畝300元的標準,實行縣(市)內包幹使用,兌現方式由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 2.現金補助。退耕還林每畝補助1200元,分三次直補兌現給退耕還林農民。第一年每畝補助500元、第三年每畝補助300元、第五年每畝補助400元。
  • 退耕還林丨林美人富:天池下的退耕還林實踐
    從1999年開始,一項宏大的國家工程——退耕還林在天山南北徐徐展開,綠洲內外,層層綠林在大片不適合耕作的土地上出現。2015年,隨著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的開展,新疆在總結前一輪工作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將生態建設和發展產業、惠民增收相結合,通過對林木經濟價值的挖掘,實現林美人富。
  • 四川若爾蓋:退耕還林補助資金仍是退耕農戶的重要生活來源
    若爾蓋縣政府辦指出,該縣屬老少邊窮地區,受自然條件制約,購買糧食運距長、運輸成本高,各類口糧均價約2-2.2元/斤,退耕還林補助資金仍是退耕農戶的重要生活來源。若爾蓋縣前一輪退耕還林以生態林為主,地處高山峽谷,立地條件差,生長周期長,無法產生經濟效益,完善退耕還林政策已到期,退耕還林政策補助已全面停止。
  • 退耕還林農戶享受補助期限延長
    新華社長沙8月25日電(記者丁文杰)記者25日從此間召開的全國退耕還林工作會議上了解到,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全國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3.64億畝。國務院最近發出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延長退耕還林補助期限,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
  • 嶽西:退耕還林工程讓荒田荒地茶果飄香
    嶽西網訊(特約記者 餘方北)嶽西縣在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建設中,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使4614畝荒田荒地變成了茶果飄香的茶園和桃園,帶動1368戶、4054人增收。姚河鄉龍王茶葉專業合作社2017年與本村15戶村民籤約流轉荒田荒地180畝,其中通過退耕還林項目新建茶園60畝,今年茶園開始採摘,收入3000多元。
  • 畢節市大方縣:巧用林地發展冬蓀種植助農增收
    春分時節,位於烏蒙山腹地的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核桃鄉核桃村的山林裡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忙著搶抓農時種植林下冬蓀。近年來,核桃鄉將綠色發展與脫貧攻堅相結合,利用山林地、退耕還林資源,引導群眾發展特色林下冬蓀產業5000餘畝,既能留住青山,又能助農增收。(圖/羅大富 文/才淦、楊飛)
  • 【巴西·南美僑報】貴州新一輪退耕還林累計獲得投資264億元
    刊於印尼《訊報》《印尼商報》  菲律賓《世界日報》  巴西《南美僑報》  泰國《中華日報》  中新社貴陽11月23日電 (記者 張偉)記者23日從貴州省林業局獲悉,自2014年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以來
  • 退耕還林後續政策解讀
    《國務院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中要求,「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補助,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解決退耕農戶生活困難和長遠生計問題」,我省配套出臺了《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意見》對國務院的通知精神進一步提出具體的落實意見。
  • 退耕還林還草20年:綠了山川 富了百姓
    >退耕還林綠了山川、富了百姓 為全球生態治理作出重要貢獻6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中國退耕還林還草二十年(1999—2019)》白皮書。災後,黨中央、國務院果斷作出了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把生態承受力弱、不適宜耕種的坡耕地退耕,種上樹和草。退耕還林主要安排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嚴重地區,安排在15度以上坡耕地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20年來,中央財政累計投入5174億元,完成造林面積佔同期全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造林總面積的40.5%,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4個多百分點,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 灌溉渠遲遲不能打通,竟是被人種上了樹,還享受退耕還林補貼?
    楊永義說的老運河就是當地的紅旗渠,如果按照政府的要求重新開通的話,周圍的農民在灌溉稻田的時候,就可以用上地表水了,這樣農民在耕種上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不僅可以提升稻米的品質,也會有助於農民稻田地的增收。
  • 崔雨來代表:建議延長對退耕還林政策補貼的期限 提高補貼標準
    抓好產業扶貧,把產業基礎做牢,通過進一步帶動農牧民增收來增強脫貧的可持續性是他為化德縣今後打贏脫貧攻堅戰謀劃的具體路徑。「在扶貧產業、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崔雨來說,今年自己議案中有一份就是《關於接續做好退耕還林補貼政策,提高補貼標準的建議》。 近年來,國家對耕地種植經營的農業支持保護補貼逐年增加。
  • 退耕還林二十年 改變的不止山水
    二十載堅守,歲月見證傳奇——1999年,延安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在黃土高原上掀起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革命當時的老張從村頭喇叭裡,第一次聽到「退耕還林」這個詞;村裡的養羊大戶,想不通封山禁牧的政策,在村幹部家吵紅了臉:「種糧,人都不夠吃。種草,羊能夠吃?」
  • 從一普通村莊變遷看四川退耕還林還草20年
    鄭環彩不僅賣茶葉,還把自家的房子改成了農家樂,一年的收入在7萬元上下。作為蒙頂山茶核心產地,秋茶正集中上市,還要舉辦首屆桂花節。茶和桂花是海棠村的兩大致富樹,是退耕還林帶來的新產業。1999年9月,四川啟動退耕還林還草試點,至今正好20年。全省已有263.6萬貧困人口通過退耕還林還草脫貧,海棠村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 新一輪退耕還林每畝退耕地補助1200元
    新京報訊(記者 楊亦靜)5月6日,財政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發布《林業草原生態保護恢復資金管理辦法》,提出新一輪退耕還林每畝退耕地補助1200元,五年內分三次下達,退耕還草每畝退耕地補助850元,三年內分兩次下達。
  • 泓森槐助力退耕還林項目共赴綠色之約
    泓森槐助力退耕還林項目共赴綠色之約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也日益惡化,保護並建設良好生態環境,以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退耕還林工程是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政府目前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舉措,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是我國為世界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選用泓森槐實施退耕還林項目不僅可以實現荒山復綠還可以帶動周邊農戶實現脫貧增收。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對「關於延長和提高退耕還林補助的建議」復文
    我局歷來高度重視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退耕還林還草工作,在安排退耕還林還草任務時,對包括馬邊縣在內的廣大彝族地區給予了大力支持。經各地調查摸底並報國務院同意,2017年批准核減四川等省區3700萬畝陡坡耕地基本農田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規模,2019年又擴大四川等11個省(區、市)貧困地區陡坡梯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嚴重汙染耕地等退耕還林還草規模2070.42萬畝。2014—2019年,有關部門共安排四川省退耕還林還草任務292.13萬畝,其中馬邊縣18.21萬畝(還林17.11萬畝,還草1.1萬畝)。
  • 農村退耕還林補助政策 補貼幾月份發放
    退耕還林是國家推出的一項補助政策,主要是為了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把水土流失的耕地,有步驟停止耕。當然,農民會獲得一筆補貼,根據2020農村退耕還林補助政策,補助標準又上漲了,每畝退耕地補助1200元。退耕還林是很重要的三農項目,這是為了保護環境而制定的政策,修復、改善生態環境。而大家最關心的是退耕還林補助標準,今年補貼標準已經公布了嗎?根據最新農村退耕還林補助政策,補貼仍然是為8+8年,標準也公布了。
  • 濟源前一輪退耕還林補助全面結束
    11月25日,隨著大峪鎮王拐村崔素連2020年度完善退耕還林補助的發放,濟源已全面完成前一輪退耕還林補助發放。退耕還林補助發放涉及面廣、政策性強、社會影響大,不僅是保護農民退耕積極性、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的關鍵措施,還關係著黨和政府的形象與信譽。
  • 退耕還林補助已定,快來了解一下
    這些年,隨著國家在大力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被重點關注,那就是環保,特別是在農村,出於改善農村環境考慮,將流失或低產能的土地重新規劃,讓土地價值最大化,這就是「退耕還林」。
  • 雲南騰衝種植萬壽菊助群眾增收 搭建「農旅聯姻」橋梁
    雲南騰衝界頭鎮萬壽菊產業助力群眾增收(侯開曠 攝)雲南騰衝界頭鎮萬壽菊產業助力群眾增收(侯開曠 攝)雲南騰衝界頭鎮萬壽菊產業助力群眾增收(侯開曠 攝)雲南騰衝界頭鎮萬壽菊產業助力群眾增收(侯開曠 攝)近年來,雲南騰衝市界頭鎮產業發展單一,群眾增收渠道過窄問題日益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