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門」的稱呼見於觀音菩薩的《普門品》,「普」是普遍、平等、周遍、廣泛,包含一切。如觀音菩薩是普遍救度一切眾生,普遍隨順一切眾生,普遍滿一切眾生之願,這個叫「普門」。「一門」,即是單一不雜,專行一法,如平常所說的「一門深入」。
我們看觀音菩薩對「普門」和「一門」是怎麼表現的?觀音菩薩是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如果是要以居士身得度,觀音菩薩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現在這裡有沒有觀音菩薩我們不知道,說不定某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來給你說法的,天天叫你要念佛往生啊。你看他好像也不怎麼樣,但有可能就是觀音菩薩示現。所以對眾生不要生輕慢心,《法華經》講有個「常不輕」菩薩,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我們自身是罪惡生死凡夫,對別人要尊重,我們不知道哪一個就是佛菩薩的示現,尤其觀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說不定周圍個個都是觀音菩薩。
有很多人說:哎呀,我學佛很久了,也沒有看見佛菩薩。當然看不到啦,看到了也不認識。因為我們不認識哪一個是佛菩薩,佛菩薩也不會告訴你,我就是某某菩薩,都是隱藏自己的身份的。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就是「普門」。他沒有什麼固定的法,眾生需要什麼法,就說什麼法。喜歡受五戒,觀音菩薩給你講五戒;喜歡受八關齋戒,觀音菩薩給你講八關齋戒;想出家修行,觀世音菩薩告訴你出家修行;想學菩薩道,觀音菩薩告訴你菩薩道的修行……這個就是普門,普遍利益一切眾生。
釋迦佛講八萬四千法門,也是普門,廣開方便之門,普利一切眾生。有些人說,專講念佛,好像跟釋迦佛普開八萬四千法門相矛盾,其實不矛盾。一個是普門,普法普度;一個是一門,一門深入、一門專修。普門是因為眾生根機不同,每個人的需要不一樣,佛就隨順眾生,滿眾生的願,開普門之法。所以《普門品》就反映出觀音菩薩的精神,他是要隨順眾生。因此可知道,為什麼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官位得官位,這就是普門示現、恆順眾生。
觀音菩薩在「普門」和「一門」裡面,他是怎麼把這個普門過渡到一門的呢?表面看他是要恆順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千處祈請千處應,他沒有固定的身份,沒有固定的說法,眾生需要什麼,他就滿眾生願。但是《普門品》裡面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念彼觀音力」,這個普門從哪裡體現出來,就是靠觀音的力量,靠稱念觀音的聖號,念觀音的聖號,來歸命觀音菩薩,靠他的力量,這就是一門,所有的普門都歸到他的名號中來。我們想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你就念觀音菩薩的聖號,自然就求子得子,求富貴得富貴,求官位得官位,求平安得平安,求健康得健康。一門裡面有普門,普門回歸到一門, 二者互相攝受互不矛盾。觀音菩薩是以普門為主,一門為歸屬,最終歸到名號,歸到觀音菩薩的聖號功德。
再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則是以一門為主,一門度眾生。這一門是什麼門呢?——弘願門、涅槃門。善導大師講:
念佛即是涅槃門。
仰仗彌陀弘願,就走進涅槃之門了,所以善導大師講:「念佛即是涅槃門。」只要念佛,就進入涅槃門了。有些人還在擔心怎麼了生死啊、怎麼斷煩惱啊、怎麼往生啊,念佛就已經進入涅槃門了!曇鸞祖師講:
不斷煩惱得涅槃。
淨土法門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念佛就進入涅槃門了。這就叫「一門普度」,一法普度萬機。善導大師有解釋說明這一門普度的根源、意義: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意在眾生一向專稱,這就是一門。因此淨土法門比較簡單、專一,就是靠一門來普度眾生,但是這個「門」廣大無邊——「廣大無邊際,究竟若虛空」,這個門不會很狹窄,不會擠不進來。其他門看似很多,但都很狹窄,不能普度眾生。像五戒十善,有些人能修,有些人不能修,不能修的就進不去了;若要出家,我們看現在出家人很少,有很多人出不來;修菩薩的六度萬行門檻更高,能修的更少。
其他門有限,只能度一部分眾生,不能普度。雖然開了普門,但每一門都只能度有限的眾生。唯有淨土一門,阿彌陀佛所開的這個門,是敞開無障礙的,沒有邊際,沒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進來。十方眾生,只要專修念佛,都可以進入涅槃門。這就是淨土法門妙不可言的地方,它不需要很多法,不需要很多方便,一門普度眾生,一法普攝萬機。
這個法來自哪裡呢?來自彌陀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講:
十方眾生,至心信樂,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乃至十念」,這裡只講念佛,這就是一門。
阿彌陀佛為什麼只用一門來度眾生?這就是佛的慈悲、佛的深意。為什麼要專修,很多人想不通,認為佛法要圓融啊,淨土法門怎麼就不圓融一點呢?就一定要專修,其他佛菩薩都放下不要啦?就覺得淨土門的人都很執著,都很固執。其實這正是隨順佛願,隨順佛意。因為阿彌陀佛願力如此,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十方眾生,唯以名號來度眾生。
如果要追根尋源,就要尋到阿彌陀佛的五劫思惟,五劫思惟在思惟什麼呢?就是要找到一個簡易之法來普度眾生。我們看佛菩薩度眾生也很辛苦,在座的度眾生辛不辛苦?當然自己都知道啦,凡夫度眾生肯定很辛苦。你看釋迦佛都講:「剛強眾生,難調難伏。」佛都感嘆眾生剛強,度不了。
大家讀經典,看佛與佛之間的問候,很有意思。世間人見面都會互相問候一下:最近好不好啊,身體怎麼樣啊,生意好不好做啊?念佛的人就會問:修行好不好?有沒有進步啊?那佛與佛之間怎麼問候,知不知道?佛就會問:「少病少惱否,眾生好度否?」佛本來沒有煩惱,沒有病,但是也會問候,因為佛有化身,化身來到娑婆世界,就會示現有病,自然會問候一下。後面有個更重要的問候是:「眾生好度否?」佛最關心的是眾生,知道眾生難度,所以會問。佛都感嘆眾生難度,何況我們眾生去度眾生,就更難度了。佛當然有資格去度眾生,而眾生實質上沒有能力去度眾生,但是很多人想去度眾生。
阿彌陀佛五劫思惟,他在思惟什麼呢?其實就是要解決後面這個問題:怎麼度眾生?我們在座的也可以想一想,你成佛之後,怎麼去度眾生?是像觀世音菩薩呢,還是像地藏菩薩呢,還是像文殊菩薩呢?每個菩薩都有度眾生的方便,他們各自的願力不同。地藏菩薩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到地獄裡去度眾生;觀音菩薩是「有求必應,尋聲救苦」,他沒有在一個固定地方,哪裡有求,就到哪裡去度化眾生。
比較來看,哪一個度眾生最容易、最輕鬆?當然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用四處跑,端坐極樂世界,一坐不動,但以名號攝化眾生,如善導大師所說:
一坐無移亦不動,徹窮後際放身光,
靈儀相好真金色,巍巍獨坐度眾生。
而且這一句名號還不用自己去講,十方諸佛宣說,十方諸佛讚嘆,他坐在那裡好像沒事似的。
可以說阿彌陀佛度眾生是最簡單、最容易、最輕鬆、最穩當、最快速的,這就是五劫思惟的結果,也是阿彌陀佛智慧高明的地方。
我們看佛的智慧從哪裡看呢?先用一個世間的道理來說明,比如現在的人用高科技的產品就知道,現在科技很發達,以前發明的東西很笨重,但是現在越來越精巧、越來越靈活、越來越好用。那麼越簡單、越靈活、越好用,說明這個科技越高明,對不對?把很多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把很多不易懂的地方處理得很清晰明了,這就顯示發明、製造者的智慧高。
阿彌陀佛五劫思惟,在思惟什麼呢?他在觀照,觀照法界所有眾生如何得度。眾生那麼多,每個眾生都有不同的愛好、不同的意樂、不同的習性,煩惱業力不同,修行也不一樣。怎麼讓所有眾生都能得度,用什麼方法解決這個問題,五劫思惟而成的四十八願,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點。善導大師對四十八願有一個總的解釋,非常明了:
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這就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結果,選擇用名號來度眾生。這個方法很高妙,高妙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可以作一個比較,釋迦佛講了很多法門,持戒、布施、忍辱等等,如果要來討論這些法哪一個好,我們會爭得不可開交,各自讚嘆自己的法好。像學禪宗的人讚嘆禪宗好,學密宗的讚嘆密宗好,學持戒的說持戒好。
在阿彌陀佛那裡沒有比的,只有一句佛號,沒有好壞之分,免去了我們的紛爭,免去了我們的分別,免去了我們無益的思維、觀照。學淨土法門,之所以要把我們所有的一切拋開就在於此。阿彌陀佛知道眾生都有執著,他想到了一個特別的方法:所有眾生來念我的名號就可以了,問題就解決了。
佛不隨順眾生根性,而是讓眾生隨順佛,你來聽我的。所有世間的紛爭、好壞、高低、對錯,統統沒有了,這叫「一法普度」,而且是「五乘齊入」。「五乘」即人道、天道、聲聞、緣覺、菩薩,所有眾生都齊入佛的報土。因為名號功德是一樣的,所有眾生都來念佛,都是靠佛的力量,同入佛的報土。這個功德利益最殊勝,度眾生的方法又最簡單,又讓我們眾生放下了個人的知見。凡夫眾生都有知見,都有自己的想法,在佛號裡面所有的想法都沒有用,所有的想法都要放下,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這就是阿彌陀佛最高明的地方,用他的智慧、慈悲把他觀察的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的精妙濃縮為一,選擇名號度眾生,很簡單。如果釋迦佛問阿彌陀佛:「眾生好度否?」阿彌陀佛就會點頭說:「好度。」念佛即得度,十方眾生念佛都能往生。這是最容易修行的一個法門,最容易得度的一個法門,最容易得利益的一個法門,而且是真實之利,這叫「一門普度」。
不過在「一門」之外,阿彌陀佛也有「普門」,所謂方便之門。有些人還不敢相信,不敢專修念佛,阿彌陀佛對這些眾生怎麼度呢?也不捨棄,像觀音菩薩一樣,一個不漏。對這些眾生,阿彌陀佛也先把他拉過來,這就是第十九願、二十願的作用。第十九願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你能夠發願求生西方,我臨終必定來迎;第二十願講:「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阿彌陀佛也能遂其心願,往生西方。
其實四十八願裡面,第十八願已經可以普度眾生了,已經不需要發第十九願、二十願了。但是很多人不能相信第十八願,不能走到專修念佛的道路上來,怎麼辦?於是佛又開了方便之門,循循善誘,慢慢引導,像觀音菩薩一樣,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不能專修的人,先讓他雜修,回嚮往生。
我們看到雜修,不要覺得不好,雜修比不修的好,已經很難得、很不容易了,而且遲早會回頭。因為眾生煩惱很多,業障很重,慢慢會感受到雜修很困難,雜修都很難修,回嚮往生很渺茫,這個時候就容易來了解專修必定往生的道理,慢慢就轉過來了。所以雜修是入淨土門的一個過程,沒有這一過程,很多人很難直捷來專修。因為專修這一法很難相信,稱為「難信之法」。
難信到什麼程度呢?不但凡夫不敢相信,有很多菩薩都不敢相信。釋迦牟尼佛最後吩咐彌勒菩薩,你要接受這個法,你要相信淨土門,不要懷疑,疑惑佛智,則往生到邊地。彌勒菩薩講了一句話:
專精受持,不敢有疑。
這個詞用得很特別,我「不敢」有疑。彌勒菩薩是要成佛的,是下一尊佛的繼位者,他說我不敢懷疑。我們在座的人敢不敢懷疑?很多人敢懷疑啊!
彌勒菩薩為什麼講這句話?為誰講的?其實是為眾生講的:我彌勒菩薩都不敢懷疑,那麼其他人有什麼資格來懷疑呢?
當然,彌勒菩薩講這句話還有一深義:他是菩薩,跟佛比呢,還有差距,還不能完全理解。雖然不能完全理解,但佛如是講,我就如是信,不理解也要相信。就像現在有人說:「念佛能往生嗎?」不理解!理解不了怎麼辦?還是要相信,因為我們沒有別的出路,除了念佛往生之外,還能找到一條解脫之道嗎?如果能找到,當然可以不信,如果找不到,那就只有信了。
佛為了方便引導不能專修的人,就開了第十九願、二十願。在一門之外開出方便之門,就是普門。這個普門在行法上看似和其他法門相同,實質不一樣,因為目的在發願求往生,所以還是屬於淨土門。而聖道門講自力修行,不求往生,還沒有來到淨土門。
中國佛教有八大宗派,除了淨土一門講念佛往生之外,其他宗派早期都是依自己的教理修行,慢慢發現難以成就,最後大都回向求往生。如禪宗的人,禪淨雙修,回到淨土;天台宗人,臺淨雙修,回向淨土;學戒律的人,律淨雙修,也求生淨土。像禪宗的祖師開悟的,多求生西方淨土。甚至有人講:如果不求生西方淨土,敢保老兄未悟。天台宗祖智者大師,創立天台,也求生西方淨土。
為什麼其他宗派的修行都要回到淨土來呢?因為修其他法門修到一定時候都知道,修行很艱難,難以了生死,就只好靠阿彌陀佛接引,所以都回向求往生,這就回到了阿彌陀佛所開的方便之門第十九願、二十願。
從其他法門走過來之後,再深入了解,當透徹明了第十八願是佛的本願、核心之後,就會專修。這就是普門和一門的關係。懂得這一點就知道,專修念佛的人是一門深入。沒有走進來的人,佛也開了方便之門。善導大師把這兩者分判為要門和弘願。弘願就是一門普度,要門就是普門攝受眾生。
普門和一門的關係:普門是方便應機,是隨他意而說(隨眾生意),觀音菩薩即是偏於隨眾生意,普門示現。一門普度呢,是隨自意(隨佛的意),阿彌陀佛就是讓眾生隨佛意,而不是佛隨眾生意。
我們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有一條,叫「恆順眾生」,菩薩是恆順眾生,但是阿彌陀佛不是恆順眾生,而是要眾生隨順於佛,要專修念佛,這就是兩個不同的方向。那麼佛菩薩有時候方便度化,就是隨順眾生,真實目的呢,就是希望眾生隨順佛。
我們去弘法度眾生,到底是我隨順別人還是別人隨順我呢,這個怎麼來把握?如果法真實,那就應該讓別人來隨順我們;如果眾生不理解真實之法,需要方便接引一下,那也可以暫開方便,隨順別人。淨土門的宗旨是依佛本願,往生成佛,所以一門普度。但也有方便普門,善應他機。普門最終是歸到一門,一門可以普攝一切,這就是兩者的關係。
所以整個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可以一門普攝,淨土一法可以把整個佛法包含進來。念佛往生西方,所有佛菩薩功德、所有法門利益都包含在裡面。所以這一門普度之法稱為總持法門,總持一切佛、一切法、一切經咒功德,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包含了一切,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它和其他門是不一樣的,是易行道,是特別法。所以不能把其他法門和淨土法門相提並論,一視同觀。二者沒有比較性,如善導大師所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其他諸行雖是善法,但與念佛都不能比。就像長江、黃河能和大海比嗎?不能比。因為其他都只是因地的一門、一方便,淨土門則是果地圓滿、總持之門,包含了一切佛法功德利益。四十八願、極樂依正莊嚴乃至十方諸佛功德都在裡面。
有些人說:只念阿彌陀佛會不會漏掉釋迦佛、觀音菩薩等其他佛菩薩功德呢?不會,都包含在裡面啦,所有佛、法、僧的功德六字名號裡面都圓滿具足,這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地方,名號統攝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