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隨法師:淨土易行易往,難說難信

2021-02-26 彌陀慈悲救度

論及淨土知解,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凡夫唯有依教奉行之分。若強而說之,淨土法門可謂說深深不可測,說淺淺而無痕。所謂極難極易、即淺即深也。經云:「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又云:「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善導大師云:「念佛即是涅槃門。」如是短短數語,已道破淨土玄關。多少信解皆可從此生,多少心思皆可從此死,多少歧途皆可從此絕。《彌陀經》言:「我見是利,故說此言。」因佛見「念佛往生」之大利,故廣而告之,普勸天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何故勸舍萬種行法,獨自專稱一佛名號?乃至十念,必得往生故;託佛願力,五乘齊入故;望佛本願,一向專稱故。三經唯明於此,諸佛唯證於此,祖師歸勸於此,千言萬語豈能離於此!此一殊勝妙法,易行易往,難說難信,當說當信,今不妨以凡夫粗言,依十義略顯淨土之妙:

淨土之因在:

超發無上,殊勝之願。

淨土之理在:

本願如是,稱名自歸。

淨土之行在:

信佛本願,一向專稱。

淨土之相在:

極樂報土,彌陀報佛。

淨土之益在:

現生不退,往生成佛。

淨土之用在:

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淨土之奇在:

凡夫入報,光壽同佛。

淨土之妙在:

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淨土之易在:

但稱佛名,即得往生。

淨土之難在:

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此理、此行、此用、此益、此妙、此奇、此易、此難之全體,皆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中,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一名召萬德,一名度有情。至簡至易,最妙最玄,此所謂他力難思也,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九界眾生,唯依教奉行,行不言之教,入難解之密,種種言說,雖不失方便,終為思慮計度之語,非如佛之「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能鸚鵡學舌、依樣畫葫,已是凡夫奇事。究實而言,解與不解,信與不信,皆為對立之言,皆是剩語,能心嚮往之,一向專稱,則不解而解,不信而信,是為大信,是為真解,順佛本願故,潛通佛智故。龍樹菩薩言:「本願如是,稱名自歸,即入必定。」法爾自然,不待思,不待議。即此而知:

離於念佛,本願何在?

離於念佛,佛智何通?

離於念佛,出離何在?

離於念佛,佛道何成?

印祖言:「唯上智與下愚而不移,其他則看是否依教奉行耳。」上智與下愚因依教奉行而不移,中間之人,遊思不定,故移來移去,什麼時候能依教奉行,則可「不移」矣。十方諸佛盡皆舒舌證成,九界有情何時方能信順不移呢?虛空有盡,佛願無窮。所謂:

「我至成佛道,名聲超十方,

究竟有不聞,誓不成等覺。

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

相關焦點

  • 大安法師講淨土 | 認知狹劣的人難信淨土(視頻)
    再看教內人士,即使是已經信佛並修行的人,由於所修的法門是通途教法,當他乍聽淨土法門時,也信不及,並且會生起輕視淨土法門的態度,認為這是愚夫愚婦所行之道。古往今來,這類眼空四海的行者大有人在,往往自以為根機很高,不屑於修淨土法門,覺得這個法門太低了。明朝末年,蓮池大師在作《彌陀疏鈔》時,對於當時教內的一些觀點非常感慨:佛說淨土為難信之法,確實是這樣的。
  •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此有些疑惑,會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嗎
    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此有些疑惑,會障礙我們往生西方淨土嗎?我們對念佛很有信心,但是對於今生能否往生西方淨土,心裡時常會打鼓。即使有的念佛多年,也不一定敢說今生一定能往生西方淨土。對於念佛往生西方淨土,可能會有些疑惑。
  • 智隨法師|「普門」與「一門」
    因為眾生煩惱很多,業障很重,慢慢會感受到雜修很困難,雜修都很難修,回嚮往生很渺茫,這個時候就容易來了解專修必定往生的道理,慢慢就轉過來了。所以雜修是入淨土門的一個過程,沒有這一過程,很多人很難直捷來專修。因為專修這一法很難相信,稱為「難信之法」。難信到什麼程度呢?不但凡夫不敢相信,有很多菩薩都不敢相信。
  • 聖凱法師:論印順法師的淨土思想_佛教_鳳凰網
    自從會昌法難以後,佛教逐漸式微;明清以來,似乎只剩下禪淨二宗在延續著佛法的慧命。而淨土宗不僅具有宗教哲學上所稱讚的超越力量和理想世界,同時具有簡易的實踐方法和人類高超的悲願觀念,所以成為佛教徒十分流行的修行法門。  民國年間,隨著西方思想的輸入及影響,佛教界也開始尋求自身的發展方向,對傳統的佛教進行自覺性的反省。於是,教義、教制及實踐等方面的重新詮釋便不斷地出現。
  • 一旦往生淨土,四十八願的利益統統圓滿具足
    十方諸佛也有很多淨土,到十方諸佛的淨土不容易。為什麼?因為十方諸佛的願力各不一樣,一定要達到某種標準才能去。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非常容易去往生,因為阿彌陀佛在誓願裡邊,給我們選擇了一個非常容易往生的道路和方法。阿彌陀佛把往生的道路鋪好了,把往生的大船建好了,讓我們直接來乘坐,順著這條道路到淨土去。這個就是《佛說無量壽經》所講的「乃至十念」。
  • 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能利法師
    四、親近過淨空法師的青年法師的感言新加坡弘法人才培訓班學習感悟1.能利法師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善知識者,淨空法師也。師乃當代光復佛教為佛陀教育之先軀泰鬥。其所言說皆契於佛理,合於世道;其所行處,是為眾等之楷模,人天之師表,乃吾等之真正歸依處,慚愧末學能利等,能親近老法師,得老法師親為指教,其大幸豈三生哉!先得根本智,再以多聞,則無往而不至。昔六祖能大師,三年而啟根本智,觸類旁通,聽涅盤等,未半而達經義,此方便智也。淨老法師教法與此同,師喻根本智為樹之根、幹,方便智為枝、條等。
  • 無著法師的信願行——舔狗的慈悲
    無著法師覺得所學不究竟,在經典中得知兜率淨土一事,於是發願入雞足山閉關求見彌勒菩薩,欲往兜率天內院學習。 無著法師每天專心念彌勒菩薩名號,如此過了多年沒有一點消息。心灰意冷選擇下山,見有老翁把鐵棒放在石頭上,欲磨成針。無著心想,此人做這麼荒謬無意義的事,尚且意志堅定。我欲見彌勒大士求取正法,又豈能退心呢?回去接著閉關,倍加精進。
  • 是這位法師幫我們區分開的
    今天講淨土宗第三位祖師,道綽大師的判教。道綽大師的判教是聖淨二門判,就是聖道和淨土這兩門之判。名稱跟前面有點不一樣,前面是難行、易行,這裡是聖道、淨土。曇鸞大師繼承龍樹、天親兩位菩薩的淨土思想,開顯出難易二道後,續承並發展曇鸞祖師判教思想的就是西河道綽大師。西河是山西一帶的稱呼。曇鸞祖師往生之後,真正把其思想繼承下來的就是道綽大師。他雖然師承曇鸞祖師法脈,但他並沒有見過曇鸞祖師,道綽大師是在曇鸞祖師往生二十年以後才出生的。
  • 淨空老法師開示: 海賢老和尚為我們證明了什麼?
    淨空法師慈悲開示信願持名往生淨土是真的易行難信之法門這足足的給我們做證明,堅定我們的信願,何況老和尚受阿彌陀佛的囑咐,特別為這樁事情表法。——摘自《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注》第六十五集 淨空老法師主講2014年6月22日 講於臺灣臺南極樂寺
  • 智瀚法師講《維摩詰經》:什麼是輪迴解脫之道?
    智瀚法師作《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經·佛國品〉》佛學專題講座(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智瀚法師在講座前拈香禮佛(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講座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普陀山佛教協會)2020年1月12日下午,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講師智瀚法師應邀於寶陀講寺普門講堂作了題為「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經·佛國品》」的佛學專題講座,來自普陀山全山各寺院僧眾和隨喜護法居士共計
  • 印光法師:佛法中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之法
    而阿彌陀佛普度眾生,但具信願,持佛名號。決定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往生已,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親炙彌陀,參隨海眾。忍證無生,位登不退。即此一生,圓成佛道。其為利益,窮劫難宣。較彼自命通家,買櫝還珠,棄金擔麻之拘墟漢,豈不天淵懸殊乎哉。此為佛法中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之法。其利益又超出一切諸法之上。
  • 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不同於日本淨土真宗
    那麼,信在哪裡呢?信就在——信稱念名號必定往生當中,此是以信導行、就行立信、以行攝信。      「信願持名」與「專稱佛名」,大同小異。三而一,一攝三。信願對不信願,專對雖願而雜。信願極必專,專自攝信願。順彼佛願故。其實無論是中國淨土宗的十三祖,還是日本淨土宗所傳承的三國七祖,其最後的歸結處都是稱名,都在此念佛往生。所謂心心相印,祖祖同心,又猶如春蘭秋菊,各擅其美。
  • 蓮光:從《無量壽經大意》看「淨土之法難信難說」(三)
    《無量壽經》還說:「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根據《無量壽經會疏》的解釋:「凡夫生彼,速升果地,故云『無極』。一念即生,故為『易往』。信行甚稀,故云『無人』。然實非無往人,今責世人傷嘆之詞也。」這就是說凡夫脫離六道輪迴,上升佛道一念稱名即可,太容易了,但是很少有人信願前往。世尊為眾生難信之愚痴而傷嘆。
  • 淨土釋疑 | 往生彌勒淨土比彌陀淨土更容易嗎?
    答:第一個問題:這段經文上寫的,在我理解的,這兩個往生的條件也不算高,我們往生到彌勒淨土中去也不難,為什麼法師您說只能是阿彌陀佛能救我們呢?回答:往生彌勒淨土的條件的確不高,聞名也的確能往生。但是什麼人聞名能往生呢?一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 50個淨土宗常用名詞解釋(建議收藏)
    1.轉第八識者為大圓鏡智,此智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種智,即如來萬德之總本也。2.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於一切眾生起無緣大悲之智也。3.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說法斷疑所用之智也。4.轉眼等五識為成所作智,為利一切凡夫二乘類成種種變化事之智也。10.
  • 從"宗教、歷史、當代"維度看淨土宗祖庭文化的價值意蘊一一以九江...
    當五鬥米道徒盧循帶領他的反政府軍攻打到江州(今九江市)附近時,上山請教拜訪慧遠法師。許多人都勸慧遠法師拒絕,而慧遠法師很坦然地接見了盧循。②殷仲堪現象。荊州刺史殷仲堪曾經來東林寺拜訪慧遠法師,並談論《易經》,這件事情記錄在《高僧傳》和《世說新語》等書中。殷仲堪問:「《易》用什麼做本體?」法師回答說:「《易》以『感』為體。」殷仲堪說:「(古書上有)『銅山西崩,靈山鍾應』的記載,這就是《易》嗎?」
  • 如何斷「變易生死」念佛往生
    行菩薩道,達至「阿惟越致」,有難亦有易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者。什麼是「阿惟越致」?意即「不退轉」。
  • 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的出家神奇因緣
    所以就通過這個佛號來接觸淨土、淨土宗的書籍。這一看,原來淨土宗念佛往生一法就是直接解決生死問題。所以從這裡開始了學佛,念佛的一個因緣。  問:尊敬的大安法師,弟子好想你啊,一個月沒向師父求教了,請師父談談您的出家因緣可以嗎?弟子躬身受教!  大安法師:你想我幹嗎,你想阿彌陀佛去啊。
  • 淨土宗宗旨四句偈的含義
    二、專稱彌陀佛名第二句,顯示「彌陀救度」即是「彌陀佛名」;如何「信受彌陀救度」,即是「專稱彌陀佛名」。專而不雜,易而不難,明而不昧。信受彌陀救度是安心,有人問:「我怎麼信受?」很簡單。如果彌陀救度讓你覺得很難信受,沒辦法,抓也抓不住,玄得很,那不行。彌陀救度很簡單,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