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火了「貧窮會讓孩子自卑嗎」印象最深的一位答主的回覆是:貧窮的確會讓孩子感到自卑,但是貧窮本身並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卑。
也就是說,在貧窮和自卑之間,並不是絕對直線的因果關係,而是有中間因素在發揮作用。
面對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情緒,關鍵就在於這個人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
如果把貧窮看做一個客觀現實,孩子感到自卑與否的關鍵就在於孩子如何看待貧窮,這就無關乎貧窮本身,而是關乎對貧窮的認知。
孩子的認知是怎麼形成的呢?
在孩子小的時候,認知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父母自身的言行,另一方面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
首先,父母自身的言行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
同樣是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父母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態度和行為。
有的父母會為家庭而努力奮鬥,不管是幹苦力也好,做點小買賣也好,夫妻倆同心協力共同養育孩子。而且,父母做人不卑不亢,不因貧窮而喪失骨氣,不因貧窮而自怨自艾,而是挺直腰杆做人,對他人友善相待,甚至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他人。
在這樣的家庭中,即使貧窮,孩子也不會覺得自己就不如別人,而是從父母身上懂得奮鬥的意義,也會去努力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而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常常會為了雞毛蒜皮的事情而爭吵,甚至妻子常常嫌棄丈夫沒有能力賺錢。父母自身會因為貧窮而覺得自己低人一等,總是羨慕甚至嫉妒別人,互相埋怨,沒有積極為家庭去努力,反而好吃懶做,自怨自艾。
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更可能因為貧窮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甚至會感到壓抑、煩躁,產生迷茫、自卑的情緒。
所以,同樣是面對貧窮,父母不卑不亢、努力進取,孩子自卑的可能性就會降低;父母自怨自艾、懶於行動,孩子就更可能自卑。
其次,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互動方式,會影響孩子是否自卑。
物質上的貧窮並不代表一切,父母的教養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更深遠的影響。
作為首位登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臺的中國大陸第一人,何江的故事告訴我們,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帶給孩子精神上的富足,可以讓孩子走得更遠,更自信。
何江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南田坪鄉停鍾村的一戶農民家中,何江的父親無論白天農活兒幹得多累、多苦,都會在睡前給兩個兒子講故事。
何江的母親喜歡陪著兩個兒子一起學習。因為不識字,母親總是要求兩個兒子把課本裡的故事念給自己聽,遇到聽不懂的地方,還會跟兩個兒子討論。何江和弟弟都喜歡給母親「上課」。
雖然物質上並不富裕,但是父親給予孩子的精神食糧,母親給予孩子的愛的陪伴和鼓勵,激勵了何江對知識和理想的追求,他最終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並獲得科大本科生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後又去哈佛大學碩博連讀,攻讀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學位。
哈佛博士畢業後,何江赴麻省理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7年,就讀於麻省理工大學的何江成功入圍福布斯醫療健康領域30位30歲以下領軍人物名單。
何江的成功不是偶然,物質不富裕,精神上可以很富足,而這些都離不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和引導。
一個精神上富足的人,是自信的,不會因為貧窮而自卑,而是會思考如何改變貧窮,如何改變世界。
每一個生命都有不同的旅程,有的直達彼岸,有的蜿蜒曲折,艱難前行。
「富」不代表心靈高貴,「窮」不代表精神貧瘠。不是所有的富貴都是幸運,不是所有的貧窮都那麼可恨。
無論家境如何,只要心懷夢想,頑強拼搏都可以培養出懂得感恩,自立自強,成績優異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