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日本新華僑報》總主筆作序 推薦《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

2021-02-07 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蔣豐

2020年5月,中國的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作者是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日本中世史專家胡煒權,2007年曾作為日本文部科學省公費獎學生留學日本,2010年獲得日本廣島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碩士學位,2019年獲得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學位。

胡煒權還是日本戰國時研究會、東北史學會、地方史研究學會、日本歷史學會等學會的會員,已經出版的專著有《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和《日本戰國·織豐時代》,論文在日本的多部學術期刊發表,並於多個研究會上發表研究報告。

讀懂天皇制,才能讀懂骨子裡的日本。胡煒權在《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一書中,通過70個歷史謎題,10幅彩繪,8張圖表,全方位解讀日本天皇的生死愛欲和前生今世,以深厚的學術功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最新學術研究生活,為大眾讀者提供重新思考天皇與天皇制的機會。相信所有希望了解日本歷史文化,或是純粹對日本天皇制感到好奇的讀者,都能夠從該書中獲得新的線索和收穫。

《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日本新華僑報》總主筆蔣豐,也受邀為該書做序,以下為序言全部內容。

了解兩千年日本天皇史有利於「知日」

提起日本的天皇,中國讀者的腦海裡大致會浮現出兩個標誌性的印痕。其一為日本的「天皇」與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一樣,不同的只是稱呼。其二為日本裕仁天皇在位期間,曾經發動了包括對中國、朝鮮以及東南亞地區乃至美國的戰爭,用日語的表現是「十五年戰爭」、「大東亞戰爭」、「太平洋戰爭」。但是,1945年日本戰敗以後,裕仁天皇既沒有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宣判為戰犯,又沒有被追究「戰爭責任」。

正是這兩個標誌性的隱含,也給中國讀者帶來很多的疑問和困惑。比如,中國出現皇帝,時間、地點、人物明確,是戰國時期秦王嬴政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以後,志得意滿,感覺自己功蓋「三皇」、「五帝」,於是像今天流行的「網際網路+」一樣,把「三皇」的「皇」字與「五帝」的「帝」字加在一起,創新出「皇帝」這一中原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呼,然後,再把自己稱為「始皇」,把以往高官達人都可以使用的「朕」歸為己有,從此拉開了「中國兩千年皇帝史」的序幕。

相比之下,日本的「天皇兩千年歷史」,就顯得模糊、曖昧,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從天皇的起始人物、到天皇的起始時間,都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哪裡像中國漢朝時期的太史公司馬遷一樣,儘管身遭奇恥大辱,生殖器都被閹割,但仍感責任在身,繼承父志研究歷史,在煌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中寫出《秦始皇本紀》,梳理出歷史的「鐵案」。

接下來的話題就應該是日本天皇的究竟起於什麼時間?其首任天皇到底是不是來自中國的徐福?胡煒權先生在這本《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中一一做了正本清源性的回答。我就不在這裡繼續饒舌。

反過來我想說,「日本」,在當下的中國是一個「熱門話題」,似乎誰都可以「聊日本」,也誰都可以調侃日本,更是誰都可以「罵」日本。但是,出自「鍵盤大俠」與「憤青」的「聊日本」,與出自「精日」與「吹日」的「聊日本」,都有一種缺乏理性和知識的共同弱點,「罵」者是「痛罵」到底,無所不罵;「吹」者是「吹捧」上天,無所不吹。我一直有一個「理想」,那就是讓「罵日者」和「吹日者」都能夠更加心中有貨,腹中有底,《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無疑可以起到這個作用。

梳理兩千年日本天皇史,起始時間大有商榷之處,起始人物也有探討之餘,但「天皇」的稱呼原於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道教,這應該是沒有很大疑問的。這一點,應該是「中國皇帝制度」與「日本天皇制度」可以比較研究的重要地方。

一位日本學者把盞酒後對我說:「從歷史上,日本一直想追趕中國,但是總覺得中國的變化太大太快,日本的速度跟不上。」他還舉出這樣的例子,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設立了36郡縣這樣的地方行政制度,日本後來學習中國,地方行政制度設為「都道府縣」(一都——東京都;一道——北海道;兩府——大阪府和京都府;此外還有四十三個縣)。可是,當日本地方政府主要為「縣」的時候,中國的地方政府已經改叫「省」了,讓日本望塵莫及。他還舉例說,中國在隋唐時期,形成「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僚體制,日本也是通過大批的「遣隋使」和「遣唐使」學習中國,把自己的中央政府機構部門都叫做「省」。誰料,中國進入民國之後,把中央政府機構部門都稱為「部」,日本則依然稱為「省」,不知道是追還是不追為好。

其實,這樣的困惑,在日本天皇史上同樣存在。日本天皇歷史上,出現過中國的「骨灰粉」,也出現過「去中國化」的天皇,更出現過要與中國皇帝謀求「平等」的天皇,甚至出現過日本要幫助中國恢復「帝制」的舉動,以致最後有日本天皇發動對華侵略戰爭的事情。可以這樣,一部中國皇帝史中,有不少「日本元素」;一部日本天皇史中,更有深刻的中國影響。對此,不加了解,都是一種缺憾。

2019年,是日本新天皇德仁繼位的一年,也是日本啟用新的年號——令和的一年。回想起我從1988年開始自費留學日本,在日本已經學習、生活、工作了31年。這個期間,日本經歷了裕仁、明仁、德仁三位天皇,我經常調侃自己是「三朝元老」。這個期間,在裕仁天皇去世的時候,我到皇宮外面觀察過排著長隊的人們弔唁「記帳」;我曾經受到宮內廳的邀請,到皇宮內參加過紀念明仁天皇生日的活動;我也曾經應外務省的邀請,到皇宮內參加過德仁天皇的繼位活動。這種近距離的觀察,讓我認識到日本天皇的「個性」。而將日本天皇「去概念化」,也是《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作者的用心之一。

如今,我們常常講要「知日」,也就是了解日本。在我個人看來,「知日」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把「知」和「日」這兩個字上下疊加,就是一個「智」字。因此,「知日」不僅僅是為了了解對方,實在也是增加自身智慧的有效途徑。「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孫子兵法》所強調的「知」,是為了戰爭;我們這裡所強調的「知」,是為了中日兩國永久的和平。所以,我還是要推薦《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這本書,因為它在促進「知日」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相關焦點

  • 推薦丨《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
    編輯推薦本書深入解讀日本天皇制存續兩千多年的政治文化機制,同時全方位解密日本天皇的日常生活
  • 日本人最愛兩大種花:一種櫻花,另一種很尷尬,天皇卻很喜歡
    日本菊花王朝的標誌唐代白居易有詩:「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為什麼單單說白居易呢?因為日本人最喜歡的詩人,當屬白居易。此人隨便一句詩,都可能在日本引起轟動。既然白居易都誇讚菊花,日本人自然也樂意觀賞菊花。唐代就有重陽節,這個節日傳到日本後,也因此被稱為「菊節」。每逢菊節,天皇陛下肯定會與百官共賞菊花,隨後一些人就將菊花繡到自己家徽上。慢慢的,菊花就成了日本皇室的標誌。
  • 日本的開國天皇是中國方士徐福?日本人怎麼看待這個傳說?
    不過,隨著考古研究成果的逐漸累積,日本學界基本上承認日本列島在古代曾多次接納來自中國、朝鮮半島的文明、技術和移民。但關於徐福是神武天皇之說,大多日本人只視之為無稽之談。 本文摘自胡煒權《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
  • 日本歷史教科書,自稱最古老國家,有兩千年歷史,自己人都吐槽
    但是日本人又出么蛾子了,他們提出了新觀點說:世界上歷史在兩千年以上的國家只有日本這一個,美國的歷史是240年,英國的歷史是950年,中國的歷史只有67年,日本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那麼這個觀點是怎麼得出的呢?原來這是從各個國家的最後一個政權的確定時間開始算的。我國在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他希望自己的後代能夠一直傳承下去,能夠千秋萬代。
  • 古代日本最厲害的天皇,滅了幕府將軍,還開創盛世,不是明治天皇
    日本菊花王朝至今已經傳承了126代天皇,較為人熟知的是近代的明治天皇、大正天皇、昭和天皇,以及現代的平成天皇等幾代天皇。其中,明治天皇是公認是最厲害的天皇,首先滅了德川幕府,奪回政治實權,然後實行明治維新,菊花王朝從此崛起,最終日本躋身世界強國。
  • 日本天皇到底承載著何種歷史意義
    ——隨口問了一句身旁的日本人——「因為那會讓人想起戰爭。」由於近代日本過度引人關注,我們對於日本和日本人的印象經常局限於這個時代,乃至忘記周恩來總理經常強調的那句話:中國與日本兩千多年來一直和平共處,雖然近代五十年裡處於敵對狀態,但與兩千年歷史相比只是一瞬間。
  • 世界壽命最長的王朝,歷經2680年傳126位皇帝,至今保留深受尊重
    隨著清朝滅亡,中國的王朝史已經結束,而且王室什麼的都沒有保留,無論歷史上那些皇帝如何有名,也只是過去的輝煌。 但在世界範圍內卻有一個特殊的王朝,壽命極其地長,歷經2680年仍然不倒,至今保留且深受國民尊重,就延續時間來看堪稱一個「奇蹟」。
  • 封建日本王朝的土地制度,如何瓦解天皇權力?
    律令制度下的日本封建王朝相繼完成了日本島大部分地區的統一,封建中央王朝的勢力範圍得到了空前的擴大,封建經濟始終在不斷迅速發展。奈良時代是日本封建時期發展最穩定、最迅速的一個時期,這一且繁榮景象的出現都得益於律令制度確定下的以天皇為中心的封建統治集團。
  • 雅子妃讓日本天皇「心勞」
    12月9日,日本宮內廳宣布,天皇胃出血。皇室醫務主管金澤一郎說,「心勞」是天皇病倒的主要原因。此發言被日本作家友納尚子稱為雅子在皇室生活的「轉折點」。兩個月後,日本皇室宣布,雅子妃患上「適應性障礙症」,需要長期靜養。  2007年,澳大利亞駐日記者希爾斯出版了《雅子王妃:菊花王朝的囚徒》一書,計劃在日本發行。
  • 沒有兒子,日本皇室籌劃讓愛子公主成女天皇?
    中新社·華輿訊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 最近,日本皇室發生了一件事情:讓4位曾經服務於明仁天皇、也就是今天已經退位的上皇(中國傳統的稱呼是「太上皇」)的「宮內廳參與」退任,然後任命了3位新的「宮內廳參與」。「宮內廳參與」是幹什麼的?
  • 日本天皇繼承人僅剩2位,為保證血脈延續,繼承人只能分開坐飛機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歷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19世紀明治維新後宣稱「萬世一系」,並將其寫入了憲法,菊花王朝也是日本唯一的王朝,實行的是皇位世襲制,並且天皇及其皇族不被允許收要養子。
  • 日本天皇家族傳承千年不倒,二戰戰敗後,為何能依然保留至今?
    但在日本社會中,卻有一個存續了千年而屹立不倒的家族,即使是在二戰失敗之後,這個家族仍然能夠保留下來,至今為止,這個家族在日本內的地位仍是無人可以撼動的。那麼,這個家族中究竟有什麼樣的秘密呢?為什麼它能夠傳承千年而不倒呢?
  • 有個國家不承認日本天皇,認為中國皇帝才是皇帝,日本天皇是國王
    「天皇」這個詞來稱呼日本的君主,他們認為只有中國古代的皇帝才是皇帝,日本君主是國王,而不是皇帝,因此,在韓國,日本天皇的「天皇」名號是不被承認的,韓國人稱日本天皇為「日王」,「日王」實際上就是日本國王的簡稱。
  • 日本天皇為何不願公開皇陵?英專家:日本天皇很可能是中國人後裔
    文丨笑傲天下史(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日本與中國隔著日本海遙遙相望,和中國類似他也是一個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國家。同樣曾經經歷過封建帝制的日本也有著自己的「皇帝」,不過在他們國家被稱為「天皇」。
  • 菅原道真冤魂變文曲星,崇德天皇化身大天狗:京都與日本怨靈文化
    在日本,每逢考試季來臨,學子們就會紛紛湧入各地的天滿宮,祈求學問之神菅原道真的庇佑,能夠順利通過考試。不過,這位如今被奉為「日本文曲星」的菅原道真,回溯到平安王朝時期,其身份竟是人人聞之色變「怨靈」。菅原道真出身於學問之家,才華出眾,得到宇多天皇的一路提拔,做到了右大臣的高位,得以與左大臣藤原時平聯合執政。在宇多天皇退位後,繼任的鵜鶘天皇更加器重藤原一族。
  • 學者:日本天皇姓吳,春秋吳國之後
    按照日本官方說法,日本天皇是神,沒有姓氏、沒有戶籍。然而中日不少學者卻認為,日本天皇姓吳,春秋吳國之後! 《中華萬家姓·吳姓遷徙史》: 當年吳國被越國滅掉以後,有一批遺民東渡到了日本,給當時落後的日本帶來文明的種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為當地民眾的首領。
  • 小和田雅子:菊花王朝的囚徒
    最後雅子還是屈從了來自菊花王朝的壓力。同年12月,雅子便前往東宮,向德仁深深鞠躬行禮,說到:如果我可以作為您的支柱,我會謙遜的接受。雅子和德仁於1993年6月9日結婚,為此全日本放假一天。當女外交官小和田雅子和日本皇太子德仁結婚時,日本的女權主義者曾為之歡呼「一名職業婦女將成為皇后」。
  • 日本天皇的由來?
    日本天皇的血統問題是日本歷史學的一段公案,至今無解。即便在日本學者那裡也沒有統一答案。首要的原因是因為日本早期歷史記載一度是個空白。曾有一位日本律師介紹日本歷史的書被翻譯到中國,引起史學界關注。他的主要觀點是「日本國沒有完整的歷史,而更多的是神話傳說。其中包括許多虛構的歷史」。
  • 他是日本死得最窩囊的天皇,因殺豬時說了句大實話,就被下屬幹掉
    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儀宣布退位,我國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就此結束。縱觀中國歷史,可以說沒有一個王朝能夠完成持續統治中國,畢竟一個偌大的國家可不是簡簡單單能控制住的。
  • 管窺日本千年古都之謎:從一個天皇、一個僧侶和一個妓女看京都
    如果你要赴日本旅遊,京都幾乎是必選的城市之一。京都是一座擁有120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名城。自公元794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京都的舊稱),直至1868年明治天皇遷都東京,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京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造就了京都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城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