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深入解讀日本天皇制存續兩千多年的政治文化機制,同時全方位解密日本天皇的日常生活,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普及性讀物。
作者文筆流暢,學識淵博,見識超人,*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秉持不偏不倚的態度,詳述天皇和天皇制的起源和發展脈絡,撥開迷霧,闢清謠言,釐清史實,讓讀者自己獨立思考,明辨是非,洞徹兩千多年來日本政治歷史文化脈絡。
日本思想家竹內好曾說過,天皇制存在於日本的一草一木之中。廣島大學教授小林文男也曾指出研究天皇和天皇制的重要性。可以說,不了解天皇制,就不可能全面地理解我們的近鄰日本。
媒體評論
如今,我們常常講要「知日」,也就是了解日本。在我個人看來,「知日」非常重要。如果我們把「知」和「日」這兩個字上下疊加,就是一個「智」字。因此,「知日」不僅僅是為了了解對方,也是增加自身智慧的有效途徑。我們這裡所強調的「知」,是為了中日兩國永久的和平。所以,我要推薦《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這本書,因為它在促進「知日」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蔣豐,著名旅日社評作家,《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總編輯,《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
當美國女學者本尼迪克特試圖解析日本這個民族的時候,她想到了武士的刀,還有便是作為皇室家徽的菊花。今天,胡煒權的這部書,也從菊花入手,帶我們走近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了解陌生而神秘的天皇制。
——薩蘇,著名軍事史專家,日本問題專家,北京衛視主持人,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常駐嘉賓
天皇製作為世界政治史上獨一無二的政治制度綿延至今,其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具有無可替代的政治功能與文化功能。不了解天皇制,就不可能全面地理解我們的近鄰日本。
——蔣奇武,安徽大學外語學院講師,日本鹿兒島大學博士
內容簡介
日本的天皇制,堪稱世界上持續時間*長的君主制度,從日本神話時代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天皇製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是謎一般的存在。一般人對天皇制看不透,也理解不了。
本書梳理了與天皇和天皇制相關的70個問題,共分10章,向讀者詳解有關天皇和天皇制的各種謎題。前4章主要闡述與天皇歷史相關的一些問題,概說天皇的歷史與天皇制的發展脈絡;後6章則從天皇的宗教與儀式、思想、藝能與學問、日常生活、形象、家族等各個方面,解答人們對日本天皇日常生活的疑問。
本書作者以深厚的學術功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學術研究成果,詳解天皇的歷史和日常生活,為大眾讀者提供重新思考天皇與天皇制的機會。想深入了解日本歷史文化,或是純粹對日本天皇制感到好奇的讀者,都能夠從本書中獲得新的線索和收穫。
作者簡介
胡煒權
日本中世史專家,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2007年獲日本文部科學省公費獎學金留學日本,2010年獲日本廣島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碩士學位,2019年獲日本國立一橋大學博士學位。胡煒權博士專攻日本中世史,在日本的學術期刊發表多篇論文,並在多個研究會上發表研究報告。他是日本戰國史研究會、東北史學會、地方史研究協會、日本歷史學會等學會的會員,已出版的專著有《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和《日本戰國·織豐時代史》。
目 錄
上部 天皇的歷史之謎
第一章 傳說中的天皇(古代篇)
1.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2.著名的邪馬臺國與後來的大和朝廷有什麼關係?
3.日本有兩個開國天皇?
4.「萬世一系」的概念與古代天皇的誕生有什麼關係?
5.日本的女天皇是怎麼出現的?
6.天皇有姓氏嗎?
7.「平將門之亂」和天皇有什麼關係?
第二章 亂世中的天皇(中世篇)
1.天皇為什麼與藤原家共治天下?
2.院政是怎樣的制度?
3.「承久之亂」為何給天皇制帶來重大影響?
4.天皇的內訌催生了南北朝時代?
5.「日本國王」足利義滿打算篡奪天皇之位?
6.戰國時代的天皇有多潦倒?
7.天皇與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關係如何?
第三章 從江戶時代到明治維新(近世近代篇)
1.德川幕府的《禁中並公家諸法度》是用來鉗制天皇的法規嗎?
2.為什麼江戶時代重新出現了女天皇?
3.兩個事件動搖了天皇與德川幕府的合作關係?
4.孝明天皇為什麼曾經堅持排外攘夷?
5.幕末時代的日本人怎麼看待天皇?
6.明治天皇如何迎接明治維新?
7.病弱的大正天皇任內曾發生兩起宮闈事件?
第四章 天皇如何逃脫戰爭的罪責?(現代篇)
1.昭和天皇結束戰爭與「國體護持」有什麼關係?
2.日本人如何看待昭和天皇的戰爭責任?
3.「象徵天皇制」的爭議與矛盾是什麼?
4.新、舊《皇室典範》有什麼不同?
5.天皇、皇室與大眾媒體的關係如何演變?
6.平成天皇讓位為什麼引起憲政危機?
7.「萬世一系」的天皇制會走向終結嗎?
下部 天皇的生活之謎
第五章 天皇的宗教與儀式
1.天皇崇拜與初詣有什麼關係?
2.「三種神器」如何影響天皇統治?
3.《古事記》《日本書紀》兩書為何對日本如此重要?
4.天皇即位儀式與大嘗祭為什麼這麼神秘?
5.中世時代的「御靈信仰」與天皇權威的關係為何?
6.明治維新破壞了天皇與佛教的關係嗎?
7.為什麼天皇極力排斥基督教?
第六章 天皇的思想
1.兩種「天皇」的讀音各有什麼含義?
2.天皇如何導入和實行元號制?
3.曆法制定與天皇有什麼關係?
4.蒙古入侵時發生的「神風」如何反映天皇的神聖性?
5.幕末的修陵熱潮、尊王攘夷與明治維新的關係為何?
6.「神國思想」如何發展成後來的「靖國思想」?
7.「日之丸」、《君之代》與天皇有什麼關係?
第七章 天皇的藝能與學問
1.為什麼天皇視和歌為「國學」?
2.出自民間的能樂如何與天皇分分合合?
3.音樂在天皇帝王學中的代表意義為何?
4.茶道如何成為近世天皇的新學問?
5.天皇與日本帝王學的關係為何?
6.昭和天皇的倫理課為什麼會提到戰國大名?
7.近代天皇與達爾文進化論有什麼矛盾?
第八章 天皇的生活與一生
1.天皇的都城為何由大變小?
2.沒有政治實權的古代天皇生活很悠閒?
3.江戶時代的天皇即位儀式是京都官民尊享的同樂日?
4.天皇的葬禮為什麼由佛教儀式轉為神道儀式?
5.天皇的日常飲食是怎樣的呢?
6.古代天皇的經濟收入來自哪裡?
7.現代天皇的經濟收入來自哪裡?
第九章 天皇的形象
1.為什麼古代繪畫中的天皇面容都被遮掩了?
2.為什麼天照大神時為男身,時為女身?
3.從江戶時代的天皇肖像畫能看到怎樣的天皇觀?
4.明治天皇的肖像畫和照片有什麼秘密?
5.古代天皇怎樣讓人感知他們的存在?
6.近代的「大元帥陛下」是如何形成的?
7.菊花、櫻花與天皇各有什麼關係?
第十章 天皇的家族
1.皇太子如何產生?
2.一樁禁宮醜聞如何折磨後陽成天皇?
3.禁宮女官們與天皇是什麼關係?
4.明治天皇如何進行「皇宮現代化」?
5.為什麼日本必須有天皇,但不一定需要皇后?
6.昭憲皇后的「國母」形象是怎麼確立的?
7.為什麼第一代「平民皇后」美智子成為改變皇室形象的象徵?
結語
歷代年號一覽表(附年號出典)
新、舊《皇室典範》.
主要參考文獻
文章選讀
「萬世一系」的概念與古代天皇的誕生有什麼關係?
(1)神代以來的「萬世一系」
明治時代到現在,日本當政者、神道派和保守勢力都一直強調並深信,天皇是自神代以來的「萬世一系」,是永無斷絕的神聖存在。因此,天皇統治的日本是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神國,國民必須毫不猶豫地擁護天皇統治,維持國家上下團結。這個信念雖然在日本二戰戰敗後急速被否定與打壓,但目前依然有不少人維護這個想法。另一方面,考古學界與歷史學界在戰前被政府鉗制思想,也受制於「不敬罪」,自然無法對「萬世一系」進行充分檢討。戰後,學界從神國思想中得到解放,討論才變得活躍。
戰時的日本政府將《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作為力證天皇「萬世一系」的根本資料。不過,到了20世紀60年代,歷史學家重新驗證、分析兩書的內容,論證神武天皇至開化天皇為止的首九代天皇只是傳說人物,神武天皇以外的八代天皇被稱為「闕史八代」。而對於大和朝廷時代為止的天皇們,目前還無法證明他們的真實身份,而且按照兩書的內容去復原古代天皇的繼承關係,也會發現其中至少出現了幾次暗示天皇家族轉換的記錄。
(2)20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的「王朝更替論」
承上所言,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有不少歷史學家提出了
「王朝更替論」,指出古代天皇事實上是幾個家族通過聯姻的方式結合成現在的天皇家系。然後到了奈良時代,朝廷先後編寫了《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將古代本來不是一系的幾個家系合而為一,形成了「天皇一直是同一家族相傳相承至今」的假象和意識,後來進一步形成「萬世一系」思想。
其中,歷史學家懷疑最有可能出現「王朝更替」的,是在第26代繼體天皇的時候。《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記載,繼體天皇本來是第15代天皇應神天皇的五世孫,以越前(現在的福井縣)為根據地。到了第25代武烈天皇時代,大量王族在多場政治鬥爭中相繼被殺,而武烈天皇又沒有子女,於是群臣討論後,決定到越前迎接分屬武烈天皇遠親的繼體天皇來繼承大統。
由此,歷史學家強烈懷疑繼體天皇的來歷,有人甚至認為,關於繼體天皇是應神天皇五世孫的說法,是他的子孫捏造出來的,只因為想強調統治的正當性。
「王朝更替論」是戰後一部分歷史學家反省戰前「萬世一系」思想的回應,這對於我們重新思考天皇的歷史發展和存在意義,有著一定的作用和貢獻。然而,在缺乏史料和實質證據的情況下,這樣的主張也只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學說,想藉此改寫天皇的家系發展史,仍然十分困難。
(3)「萬世一系」的成立過程
目前來說,6世紀以前天皇的歷史有待更多考古挖掘的成果,
才能進行驗證。現時更重要的是梳理「萬世一系」意識的產生過程。
「萬世一系」的意識最早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按照可信的史料,如《續日本紀》等記載,第42代文武天皇於697年發布的即位宣命上,便提到了現御神、高天原(皇祖,天照大神所在之地)、天津日嗣等詞語,這些都是在宣命之後成書的《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出現的用語概念。
換言之,天皇作為天照大神的子孫,受命治國,此說在7世紀的奈良時代已經確立。
然而,文武天皇的宣命文只反映「當時朝廷和天皇意識到強調自己的根源」,但將這個根源升華和絕對化,則要等到文武天皇的子孫——桓武天皇的時代。
在本書第八章第1問,我們將會提到桓武天皇不只遷都到平安京,他與兒子嵯峨天皇還積極引入中國的文教思想和典章制度,強調自己的統治合情合理,是天命所歸。他們希望普及「萬世一系」的觀念,其中一個重要工具便是中國的「德政」「天命」思想和「祭祀帝皇祖宗」的概念。
自桓武天皇開始,朝廷便積極修史,並在各種文學作品裡弘揚天皇統治起源於遠古神話時代,再利用祭祀部分先皇的行動,將這種思想滲透到貴族之間。自此,「萬世一系」思想的雛形就形成了。
不過,還必須處理一件事——排除中國天命思想中的「易姓革命」觀。所謂的「易姓革命」,是指「只要受命於天,任何人都可以取代不德失政的君主,自立為帝」。顯然,弘揚「萬世一系」思想的天皇,不可能接受這個觀念。於是,中世以來的天皇和貴族只好進一步神化、美化過往的歷史,將所有天皇視為同一家族的一分子,將繼體天皇也視為旁系皇族,以樹立一個對抗「易姓革命」的新思想,就是當出現不德失政的天皇時,只可找旁系出身、德才兼具的皇族來取代。因為歷史上無先例可循,以他姓取代自然也就沒有合法性了。
點擊閱讀原文,優惠購買
《菊花王朝:兩千年日本天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