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這個名詞聽起來很陌生,但它的確是現實存在的。雖然極端的事情不經常有,但類似的傷害卻時常在我們身邊發生,而且對學生造成的傷害也是不可磨滅的。
語言具有催眠性,所謂「人言可畏,眾口鑠金」,別人的「假話」足以亂了「真我」
其次具有隱蔽性,就像一枚裹了糖衣的炮彈,令人防不勝防;
另外還具有持久性,一旦形成心理上的創傷,可能要花上數倍時間療愈。
每個人所說的話,某種程度上,都是說給自己聽的,語言暴力的施行者也不例外。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
語言暴力遠比體罰更能傷害孩子,體罰傷害的是身體,是「外傷」;
而語言暴力傷害的是心理,是「內傷」,內傷要比外傷更難治。
心理學家曾經調查顯示:
平均每20個人就有1個人遭受過語言暴力
每50個人中就有1個人因語言暴力導致心理疾病,輕者患有社交障礙,重者有殺人和自殺行為。
「傻豬」、「別給臉不要臉」、「換作我樓上跳下去算了」。
類似這樣的「打擊式教育」論調,在絕大部分家長的觀念裡,是正常的,是無可指摘的。
他們壓根意識不到,語言,也能成為一種暴力,尤其是來自親人的責罵和侮辱,對孩子來說,更是一種赤裸裸的傷害。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多年前公布的「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顯示,48%的小學生、36%的初中生、18%的高中生表示,老師在批評自己或者同學時使用過這樣的語言。
同伴或老師實施的語言傷害,還會給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種陰影,致使他們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覺得這個社會是冷漠的、惡毒的,對社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排斥感。
如果你帶著孩子走在大街上,一個陌生人告訴你,白天把孩子交給我,晚上帶走,一個月給我一千塊就行,我會教你孩子學習文化知識。
你肯定不會把孩子給他,因為你害怕這個人是壞人。
但如果把大街換成學校,陌生人加上學校老師的稱號,你完全一百個放心地把孩子給TA了。據《教師語言暴力調研報告》顯示,41%的小學生、65%的初中生、54%的高中生認為,老師的語言暴力會傷害人格尊嚴;51%的小學生、72%的初中生、39%的高中生認為,老師的語言暴力給其造成了心理傷害。
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所以,口下留情,不給孩子貼標籤,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過程中的孩子最需要鼓勵和幫助,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有愛」才有教育。
老師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口下留情」,尤其是在孩子有不如意的表現時,更要善於尋找其閃光點,激勵繼續向前。
「箭傷肉體,話傷靈魂」,廣大教師在「望生成龍」的教學生涯中,注意批評的藝術。中國式的「打罵」,是最low的一種教育方式。
它的殺傷力很大,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一些老師打著「有些小孩太難教育,不打不罵不長記性」的旗號,實際上卻在濫用自己的權威,給孩子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暴力和侮辱就像是深淵的低語,用起來太方便了。
它能製造恐怖,塑造權威,提高效率,甚至還能給使用者帶來愉悅。
但小孩在長大過程中,就是世界觀和價值觀在形成的過程。
這個時候使用這種方式,無疑會對小孩子的價值觀形成巨大影響。
陝西一名女生在教室內被老師連扇5個耳光,老師邊扇耳光嘴裡還不停罵罵咧咧,髒話連篇,原因是學生成績下滑,又背著時尚書包。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由於青少年自我意識的脆弱,生活閱歷的膚淺,抗挫能力較低,因而更易產生心理障礙。
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進而影響心理的健康發展,以致釀成日後難以挽救的精神疾病。
所以青少年時期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非常時期,全社會都應當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是一種大愛,教育關愛的是生命。經師易得,人師難遇。
教育的本質是大愛天下,教師的情懷就是對人的尊重,對學生的賞識,對教育的精神價值給予重視,這樣才能做有高度的教育,有溫度的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