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琴譜出現之前,古琴的曲子流傳下來有兩種方式:老師的口傳心授;文字譜。文字譜,顧名思義,用文字記錄下一首曲子,包括指法,左右手如何彈,按哪一徽,哪一根弦等等…… 琴曲指法繁多,可以想像一首曲子這樣記錄下來,需要多長的篇幅。
我國現存的唯一一首文字記錄琴譜《碣石調·幽蘭》,將近五千字,無論在記錄和彈奏中文字譜都太繁瑣太不方便了。
唐代,琴家曹柔把文字譜中每一句關鍵的字簡化出來,形成特殊的符號,即為減字譜。
能一直流傳,可見減字譜的偉大,但是減字譜是指法譜,只能標出弦位和指法,不能準確地標識出音高、節奏、節拍等,是為一大缺憾。明代朱權在《神奇秘譜》的序言中寫道:「是以琴道之來,傳曲不傳譜,傳譜不傳句。」說出了古琴減字譜流傳的局限性,演奏者拿到減字譜,根本無法還原。
所以,流傳下來的很多古譜成為絕響,要想順利彈奏和傳承,還需要進行打譜,將一首古曲挖掘、整理成型。
古人創譜之初為便於流傳而以減字記譜,只是指法,對於具體節奏的闡述雖有提示卻沒有統一的標準,給後人留下了巨大的創作空間。
打譜的過程,也是琴者修為、智慧、專業、個性、審美的展現,所以打譜不僅僅是將一首曲子理順,彈出來,而是探索和再創作。因此不同年代的不同琴家在流傳同一首樂曲時有著不同的彈奏方法,進而形成流派。如果打譜過程中一味遵從古譜,很難將一首譜子真正豐滿起來。
古代沒有錄像設備,面對古譜,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絕對的認清古人到底是如何運指和彈奏樂曲的;何況,古琴的特性,是隨著演奏者的成熟度與領悟度變化的,生命的不同時期,對一首曲子的彈奏與領悟也會有不同。 記譜只是一個大致框架,就算是曲子的創作者,也不會一直保持曲子從始至終一模一樣,毫無變化。
所以對於古譜,在打譜的過程中適當的增減、改動是需要的。目的是把古曲以今人能夠理解的、能夠欣賞的方式呈現在世人的面前; 打譜又一定要認真!打譜畢竟不是真正的創作,一定以尊重原譜作為基礎,力求再現原曲的本來面貌。
深入了解之後,延著古譜的主幹,再適當加上自己的理解,過程中將不通、筆誤、有待考證的個別指法、段落進行梳理和修正。
打譜不是天馬行空,而是要揣摩出古人真正的意蘊,是一種穿越時空與作者對話的執著與虔誠。 這種一絲不苟,是對古人和古曲最大的尊重、對傳承最負責的態度! 而後才是開始定弦、定調、定音等技術性工作。
只有嚴格仔細的了解到一首曲子的內涵,才能最大限度還原曲子的思想。關於打譜,管平湖先生曾經對王世襄說過一段精彩的比喻,琴曲好比一個大盤子,中有許多大小不一的坑,每個坑內都放著和它大小合適的珠子。打譜者開始摸不著頭腦,珠子滑出坑外。
打譜者須一次又一次晃動盤子,使每顆珠子都回到它該在的坑內。珠子都歸了位,打譜也就完成了。 盤子須不斷地搖晃,要晃到珠子都歸位為止。打譜也須不斷地改正,改到對全曲的音律滿意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