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美人魚》是一部來自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畢業生陳劍瑩的作品。這是一個12分鐘的短片,主人公Marina是一個活潑可愛的九歲小女孩,她喜歡遊泳,每次遊出更快的速度打破自己的紀錄都是她最開心的時刻。可造化弄人,就在她開始感受生活的快樂,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的時候,被查出了一種無法治癒的慢性遺傳疾病,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
這種病來自於父母的隱性基因,是一種隨著年齡增長而慢慢顯現出病症的慢性疾病,患病者的肌肉會越來越無力,從站立不穩到行動困難,最後甚至會影響呼吸系統,從而對生命造成威脅。
隨著病情日益加重,曾經活潑好動的Marina需要面對病痛的折磨、家人的痛苦,每天在掙扎中思考著選擇繼續生活還是結束生命。影片用純真孩童對生命的看法,提醒世人生命最純粹的意義,同時也為SMA患者這群社會弱勢群體,凝聚社會的關注和愛心。
關於創作靈感,陳劍瑩表示來源於當時看到國內這類疾病的新聞報導:一個五六歲的孩子因為忍受不了病痛的折磨選擇自己結束生命。後來在美國也有同樣的事件報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這讓她想到這類弱勢群體是否缺乏一定的社會關注,在孩子面對生死選擇的時候,他們是否有權力去決定自己的去留,和家長對於他們選擇的態度。
抱著這樣的想法,同時為了保證影片參考資料的真實性,導演陳劍瑩做了大量嚴謹的相關資料搜集,不僅專程去波士頓採訪SMA患者及患者家庭,還和北京美兒SMA慈善機構合作,調查了中外SMA病患家庭在社會中面對的處境差異。
在電影的處理上,陳劍瑩沒有進行大幅度渲染和煽情,而是最大可能以白描的手法來敘事,在一些故事細節上,她也更加傾向留白和克制來處理,意在能給觀眾更多的代入感。
通過和特效師反覆實驗,藉助微距攝影捕捉顏料的流動變化,加以電腦特效,模擬表現神經元、細胞以及體腦流質的運動,並象徵抽象的病變過程。在影片結尾,導演加入了關於SMA紀錄片的真實片段,希望帶給觀眾更多的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陳劍瑩導演從100多位報名的兒童演員中,挑選了Lily Brooks擔任影片女主角,年僅十一歲的Lily曾是百老匯經典音樂劇Matilda的主演,並出演過多部電影和廣告。在此次試鏡中,Lily將Marina生病前期、中期、後期的狀態拿捏的十分到位,精準的演繹令她在激烈的角逐中脫穎而出。
從2017年下半年問世以來,《水下美人魚》就不斷斬獲各種國際電影節大獎,其中包括2018紐約獨立電影節以及2018倫敦影展最佳短片,更在陳劍瑩的母校紐約大學學院獎中包攬最佳男女主角、最佳音效、Nestor Almendros攝影獎,以及Carl Lerner社會貢獻獎等。
對於《水下美人魚》的屢獲殊榮,導演陳劍瑩坦言道: 「這些榮譽是對於我作品的肯定,但更重要是希望通過這部電影,引起社會對於(脊髓肌肉萎縮症)這類疾病的關注, 同時也希望能讓大家看到孩童 的自由意志,思考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他們的選擇是否被重視。」
關於導演陳劍瑩
陳劍瑩是一個九五後女生,自小與電影結緣,從初中畢業的暑假就開始拍短片,但是在進入紐約大學前從沒想過,曾經看起來虛無縹緲的愛好和夢想能真正變成追逐一生的事業。原本打算去芝加哥大學就讀金融專業的她在經過一番思考後,決定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去紐約追尋電影夢。
在紐約大學的四年來她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成長,2014年在巴黎拍攝了自導自演的獨立短片《在親吻中啟程》,之後回到紐約拍攝了獨立短片《戲》。2015年參與了導演烏爾善的電影《鬼吹燈之尋龍訣》在紐約部分的拍攝,同年加入了騰訊時尚2015 Marc Jacobs春秋秀的攝影和剪輯。
這段寶貴的求學時光讓人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審美上也有了多樣性。班級裡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很多人的作品類型和選材在國內是從沒接觸過的。老師給看的片子也有很多冷門的實驗片,藝術片,大家都很開放的討論,沒有一個問題有準確的評價或答案,在課上聽到每個同學不同的想法,這對於自身審美和眼界都有很大的幫助。
美國的電影行業已經進入了比較成熟的工業化流程,包括各種工會的規章制度也非常詳盡,因此從劇本格式,到工作時間,製作流程,都非常規範和整齊劃一,相反國內的方式可能更多樣一些,如工作時間等還沒有嚴格的規範要求,劇本格式也不盡相同,可能在拍攝的效率和工作環境上跟美國還是有差距。
此外,海外的選材比較自由,老師從不會對學生的題材提出審查或不允許拍攝什麼樣的主題,每個人有非常自由的表達權利,這種創作的自由是很寶貴的。紐約獨立電影比較多,人文內涵也豐富一些;洛杉磯更好萊塢工業化一點,現在美國也是強力發展IP,這跟國內的趨勢是一樣的,只是技術上可能更成熟些。
現在中美合拍片更多了,陳劍瑩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也希望未來會有更多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片子跟美國的技術團隊合作,這樣會擦出很不錯的火花,她也希望能為這樣的合作多出一些力。
導演其他作品介紹
2016年,導演系大三的陳劍瑩自編自導了短片《她的眼光》。這不是一部簡單地展現兩個女生恩愛甜蜜的短片,而是一個真正從女同性戀角度出發的、關乎真誠、勇氣和苦澀的故事。
影片訪問連結:
https://youtu.be/fAU4JZfmYXY
短片中,女主角Cici對同性愛人Sara全心全意付出,Sara卻一直躲躲藏藏不願正視她的身份。她被家裡人當作異類,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認可。然而她在這樣的過程中收穫了成長的勇氣,沒有向現實低頭,到最後依然堅持著自己的路。而被Cici深愛的Sara卻沒辦法跟自己達成和解,她唯唯諾諾而小心,雖然她愛Cici勝過任何人,可她卻膽怯於面對別人的眼光,在多年之後只能一個人遺憾地回望過去。
導演表示,《她的眼光》來自於她生活中很多身邊人的故事。她的初衷是希望關注到同性情侶特別又平凡的愛情和成長,揭露她們最真實的情感和掙扎。比起大一時創作的同類型作品《紫傘不散》,《她的眼光》在真實感和現實感上得到了突破。Cici和Sara的故事更真實地反映了女同性戀群體的生態,愛得很艱難、躲在「柜子」裡,有時甚至想逼迫自己走另一條更正常的道路——就是這種真實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這部短片自問世以來獲得好萊塢國際電影節最佳短片獎,入圍第69屆坎城電影節、聖彼得堡歐洲電影節、東京Lift-Off電影節、第24屆華盛頓國際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以及擁有奧斯卡提名資格的紐西蘭Show Me Shorts電影節。
影片所獲得的這些讚譽意義深遠,除了表現出各大電影節對陳導演及其製作團隊的莫大肯定,還表達了他們對同性戀群體的認同和支持。而這些獎項對於她來說最為貼心的是,證明了當初成績優異的她,放棄芝加哥大學的offer,不顧父母親朋好心的勸阻,孤注一擲投身紐約大學電影學院的這個決定是正確的。
這兩年陳劍瑩在電影上的不斷成長有目共睹,除了《她的眼光》和《水下美人魚》外,她的項目曾入選2018年「香蕉計劃30強」,目前也在籌備自己的第一部長片電影《貝維醫院的陳先生》,與編劇陳雅青合作的劇本則入選FIRST電影節實驗室前七名,劇作和導演評分拿到了9分的高分,備受業界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