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民小康。」精準扶貧、健康扶貧是響應黨中央號召最有力的舉措,也是醫院體現公益性、彰顯社會責任的最佳途徑。
如何努力做好「黨建+」文章,將黨建與中心工作、日常工作有效融合,用高質量黨建引領醫院高質量發展?台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市一醫」)積極探索黨建引領下的精準醫療幫扶模式,給出了答案:成立由黨員醫護人員組成的「黨建醫管家」,為結對的北洋鎮22個村(居),225戶低收入農戶提供貼心的醫療服務。
結對!共建「黨建醫管家」
市一醫是黃巖區唯一一家三級乙等醫院。基於支部建在科室上的工作思路,市一醫一直以來為解決低收入群眾看病難的問題,積極開展針對困難群眾的多維、有效、精準的幫扶活動。
市一醫的黨員同志們在工作過程中接觸到不少「五保戶」「低保戶」「三無人士」,發現他們生活困難,為此自發組織了「愛心飯卡」,將平時獲獎、評優所得的獎金,自願地存入「愛心飯卡」,解決貧困戶在急診看病、滯留時的吃飯問題,並在支部書記及科主任的帶領下,幫助貧困患者募集醫療費,組織水滴籌等。
其中第十六黨支部所在科室是市一醫的急診科,這是醫院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當獲悉黃巖區北洋鎮人民政府有意為全鎮低收入農戶醫療保障尋找援助時,第十六黨支部副書記牟雄能第一時間將此事在支部委員會上做了匯報。
北洋鎮全鎮共有22個村(居),225戶低收入農戶,而第十六黨支部只有26名黨員,不少人認為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是急診支部,現有26名黨員,但我們有100多名急診醫護人員,要成為黃巖區老百姓生命健康的守護者。」第十六黨支部書記、急診科主任王昌榮說。
當市一醫黨委聽取支部工作匯報後,黨委書記鄧雲鴻當即表示,「健康扶貧就是為民解憂,市一醫院2000餘名員工就是第十六黨支部最堅強的後盾。」
自此,市一醫與北洋鎮人民政府聯合啟動了「黨建醫管家」項目,精準對接北洋鎮22個村的225戶「五保戶」「低保戶」等低收入農戶,建立由醫護人員組成的醫療幫扶工作站,下沉到基層,每月一次下村到戶,開展義診活動。
幫扶!繪就「醫患一家親」
自六月份以部門合作形式啟動「黨建醫管家」活動以來,市一醫結合北洋鎮各村特點,每村安排了1-2名醫護黨員、積極分子進行精準對接,並由北洋鎮駐村幹部、村委幹部引導,黨員醫生護士實地走訪、送醫送藥,目前已完成全部入戶走訪任務。
此外,針對低收入農戶,市一醫還建立了『幫扶結對聯繫卡』,實行一對一入戶幫扶,包括調研其健康狀況及醫療需求,指導疾病診治、預防保健,給予行動不便的病患上門醫療服務,為緊急救治的對象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優先住院,出院後隨訪恢復情況及便利複診。
「我們希望結對共建的主體活動不僅僅局限於主動『看望』,更是希望能夠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盡支部合力給予他們幫助。」王昌榮說。
北洋鎮前蔣村低收入農戶王桂花是位尿毒症患者,長期在家進行腹膜透析,有一次因誤服過量藥物導致嘔吐、乏力來院就診,由於丈夫早故,三個女兒都已外嫁,不在身邊,來院後她聯繫了結對護士王安琪。
王安琪在得知情況後,第一時間為王桂花聯繫急診內科醫生,經過兩天輸液後,王桂花身體狀況依舊不佳,並出現畏寒發熱緊急症狀,王安琪再為她開通綠色通道,優先安排入住腎內科。經過一周的治療,王桂花最終身體好轉出院。
「我和我的女兒們都很感謝王護士,我出院後她還多次電話慰問我身體恢復情況,平時女兒們不在身邊,她就像女兒一樣照顧我。」王桂花談起王安琪,連連道謝。
市一醫利用醫院全面的醫療技術優勢,推進「黨建+」模式,讓黨建與醫療有機結合,通過「全民義診+貧困走訪」的方式,摸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切實可行的醫療健康扶貧方式。
責任編輯:楊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