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群裡一直有一篇文章警醒著急躁的爸爸媽媽們——「教育孩子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一樣」。
生活中,我們總是以一副權威的面孔指導著孩子的行為,訓斥著孩子的錯誤,其實很多時候從孩子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可笑的,甚至是不值得被尊重的,只是他們沒有能力反駁,或者說孩子比大人更有包容心。
來和大家分享幾個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讓我們看看在大人面紅耳赤的吼叫中,孩子會想些什麼?
場景一
NN小朋友生氣了,原因是彈琴時候爸爸說這遍彈得還沒有上次好,於是默不作聲地從琴凳上下來,坐在「溫暖小角落」裡噘著嘴。
爸爸跟過去厲聲說:「什麼毛病?我還沒說什麼呢就這樣?那你就在這裡待著吧,今晚上別出來了!」
於是,委屈變成了抽泣。
爸爸想的是:彈得不好不應該說嗎?一說就走,讓我這當爹的面子哪裡放?只想聽表揚的話,接受不了批評,這還得了?
孩子想的是:我已經上了一天課了,放學了還練琴,都這麼努力了,還對我這麼多要求?我沒有頂嘴,而是去小角落裡了,不是約定好只要來到「溫暖小角落」,任何人都不能來打擾了嗎,爸爸為什麼說話不算數?
場景二
起床鈴響了,UU小朋友假裝沒聽到,一動也不動,儘管媽媽已經把衣服放在床邊,催促了一遍,還是沉浸在被窩裡難以自拔。
刷牙的鈴聲已經響了,UU卻剛啟動起床的程序,媽媽終於忍不了了:「能不能快一點啊?你這麼慢的話,晚上我接你也晚點兒去。」
UU一個激靈坐起身,用最快的速度穿好衣服,邊哭邊刷牙。
媽媽想的是:哼哼,害怕了吧?不敢慢了吧?
孩子想的是:又說這個來嚇唬我,煩不煩?媽媽這次說話到底算不算數?萬一真不來接我怎麼辦?
場景三
忙碌的早上伴隨著催促聲終於到了出門的時間,SS小朋友剛穿完一隻鞋,突然想起來什麼,把另一隻鞋子一扔跑到沙發上開始找東西。
媽媽站在大門口皺著眉頭看著她:「又怎麼啦?」
「我昨晚上做的小花呢?怎麼沒了啊?」
「先不找了,走了走了。」
「這是我昨晚上送你的禮物啊!你很喜歡的呀!」SS一邊找一邊帶著哭腔地說。
「快走吧,本來今天時間很寬鬆,磨磨蹭蹭地又要遲到了!」媽媽已經非常不耐煩了。
「我不想遲到,可是我辛辛苦苦做的小花……哈,找到了!」
「以後不許把這些東西放沙發上了,沙發是坐的,再放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直接扔垃圾桶!」媽媽一邊往外走一邊說。
「哇……」SS在後面大哭起來
媽媽想的是:不就拿普通紙剪的小花嗎?再剪一個又不麻煩!我催你還不是因為怕你遲到被老師批評?
孩子想的是:媽媽這麼不珍惜我送的禮物,真傷心!以前把東西放沙發上媽媽也沒說我啊,到底什麼時候能放,什麼時候不能放?
場景四
晚上,書桌前,氣氛凝重,HH小朋友盯著一頁拼音卷愣神,媽媽陰沉著臉看看HH、看看拼音卷,突然猛地一拍桌子:「照鏡子呢?想什麼呢?想這么半天!」
HH被嚇得顫了一下,邊哭邊爭辯:「我已經想出來了,正準備寫呢,被你一嚇,又忘了。」
媽媽怒不可歇:「就這幾個拼音,一學期了!」
HH緊緊地摟著媽媽:「媽媽我是愛你的啊,你難道不愛我了嗎?」
媽媽想的是:好的學習態度必須得有啊,坐著愣神,跟我僵著幹,明顯就是態度不端正!
孩子想的是:我確實在努力地思考,就是太困了,腦子轉得慢了點!我是一直愛著媽媽的,可為什麼媽媽有時候對我好,有時候感覺這麼陌生?難道媽媽說永遠愛我,是騙我的嗎?
大多數時候,大人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沉浸在自己的情緒裡,發洩著自己的憤怒,我們很少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尤其在心情不好的時候。
比如場景一,既然約定了「溫暖小角落」的特權,孩子都知道心情不好時候可以去那裡冷靜,大人為什麼還窮追不捨呢?
比如場景二,沒有哪家大人能做到故意不去接孩子吧?既然做不到為什麼還要說呢?為了嚇唬孩子而亂做承諾,只會在孩子那裡慢慢失去誠信。
比如場景三,晚上拿到禮物時表現得很歡喜的媽媽,與早上把禮物視為垃圾的媽媽,讓孩子相信你的哪一面呢?
比如場景四,媽媽心情好時就是「寶貝,愛你」,心情不好時就拍桌子,孩子都懷疑你的愛是不是真誠的了。
或許,周旋在生活與工作的大人們實在太累了,累得只想發洩不想對說過的話負責,累得忘記了自己說的話孩子會記在心上,累得忘記了擁抱孩子、擁抱自己,累得忘記了和解。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一樣」,想起來這畫面真美!其實我們親愛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在潛移默化地教育著爸爸媽媽,不厭其煩地給我們犯錯改正的機會,很有耐心地、靜靜等待著爸爸媽媽的成長。跟自己和解,跟孩子和解,跟行為背後的原因和解,珍惜成長道路上的摩擦和互動,我想育兒過程會甘之如飴。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歪歪兔育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