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法術在具體施行過程中,法師常常口念咒,手掐訣,腳步罡。實際上,掐訣和步罡是道教法師行法時最重要、最基本的形體動作。要了解道法的話,必須對這兩者有初步的了解。
那麼,何謂「步罡」?所謂「步罡」 「步罡」,全稱踏罡步鬥,又稱步天綱,它是從古老的年代中傳下來的。「罡」,原指北鬥星杓尾的一顆星。「鬥」即北鬥,後來又擴大了範圍,現泛指東南西北中的五方星鬥。
在具體實施這一行為時,法師要假十尺大小的土地,鋪設上象徵九重之天的罡單,腳穿雲鞋,在一片悠揚的道曲中,存思九天,按鬥宿之象、九宮八卦之圖步之,並認同為這樣即可神飛九天,送達章奏。禁制鬼神,破地召雷。因此說,道教(特別是「正一派」)的徒行法、修煉,步罡踏鬥都是根源於其的一種基本功,也是法師最為基本的形體動作。
一般認為,步罡是從古代的禹步發展而來的。不過,其與禹的關係又有二說。一種說法是,漢代揚雄在《法言·重黎》中所說:「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李軌為其注說:禹治水土,涉山川,足得了毛病,所以走起路來是跛的。而民間的巫師多效法禹步,而禹步最初就是模仿大禹治水得下的跛腳。
另一種說法是,在《抱樸子內篇·仙藥》、《洞神八帝元變經》等古籍中所言:大意說,在大禹治水時,在南海之濱見到一種大鳥會禁咒術,走著一種很奇怪的步子,並能使大石翻動,於是大禹模擬其步伐,使其成為法術,十分靈驗,因為是禹發明創造的,故稱為禹步。
不過,無論如何議論紛呈,禹步形成甚早,而且與古代的禁咒術有關這一觀點是無異議的。 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跡,到了後來才擴大為十二跡、三五跡等不同的步法。禹步的三步九跡,因其具備北鬥之形,所以道教將其與踏罡步鬥合一。
比較常見的罡步,在東漢正一盟威道《三五星綱籙》中有所記載,其中步罡之法有東南西北中五鬥。後來又推衍出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綱等。 步罡的基本功能是飛行九天,以及禁制外物與鬼神。「罡」,又稱為天綱地紀,因而步罡的第一個功能就是依圖步之,施行者於此間更認為自己已經升九天、過九州,巡歷天下,飛行於仙境。
其中比較基本的是「河圖大豁落鬥」,簡稱為「豁落鬥」。 「河圖大豁落鬥」,實際上就是原來的北鬥罡,北鬥七星加上輔弼二星作罡圖,只不過它是採取河圖及所列後天卦位為規範而已。其分為冬至後和夏至後兩種。冬至後從坎卦起,步至離位。夏至後則是從離卦起,步至坎位。
河圖九數,代表的是天上的九個區域,或九個星宿,即凡天英(坎一)、天任(坤二)、天柱(震三)、天心(巽四)、天禽(中五)、天輔(乾六)、天衝(兌七)、天芮(艮八)、天逢(離九)。步時念咒,依次點明所步方位、象徵意義,以及威力所在。
事實上,此步罡意在表達的就是——行使「河圖大豁落鬥」時不僅可以在天上飛行,而且還具有消災避邪的種種超自然功能。它和二十八宿罡、日月五星罡等,都表示天上的某一區域或者仙境天府,所以,法師步時都要存想這些場景。 另外,步罡還具備另一個宗教功能,即能夠禁制鬼神和外物。
本來步罡,既有飛行九天的含義,又有禁制鬼神外物的功能,不過在後來的發展過程中,被逐步專門化,從而,形成了某些罡以飛行九天為主,某些則以禁制為主的局面。例如,雷法中的破地召雷罡,步之以破除陰氣,放出陽氣,使驚雷發生。又如,考召法中的附體罡,步之使鬼神附於事先指定的兒童或其他人身上。召命神虎嘯命靈罡,在鍊度破幽一類法事中,步之以召役神虎將軍,即負責追攝幽魂的神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