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鞋嘛,不就是按腳的尺寸買就好了嗎?當有人問如何買鞋時,可能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樣的。但今天我們要談的,如何為寶寶選好人生的第一雙鞋——這可真是個有關乎學問的買賣。要知道,第一雙鞋的選擇對寶寶的人生來說很重要,它會很大地影響寶寶的骨骼發育,並關乎寶寶能否形成正確的走路姿勢。
首先,要強調一點,在寶寶不能獨立行走之前,儘量不要穿鞋子。市面上所謂的學步鞋、功能鞋等,都不是用來幫助寶寶學習走步的,而只是起到保暖和保護的作用。所以,學步期的寶寶和能夠熟練地進行獨立行走的寶寶,對於鞋子的要求是不一樣的。
學步期的寶寶走路還不是很穩,可能還需要扶著走路,為這樣的寶寶挑選鞋子要注意以下幾點(其中有些觀點對於大些的寶寶選擇鞋子也是很有借鑑價值的):
1、選擇透氣性好的鞋子。軟皮或者透氣性好的布鞋,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要避免選擇塑料鞋子。有的家長看塑料的鞋子款式多、樣子新穎,覺得給自家的寶寶穿很好看、有面子。其實不然!塑料鞋子往往不透氣,對寶寶腳部的肌膚會有傷害,也會很不利於寶寶腳部的發育。所以不管塑料鞋子有多可愛、漂亮,都不要給寶寶穿。
2、鞋子份量要輕。因為寶寶還幼小,鞋子對寶寶的運動會有影響。你會發現,寶寶剛穿上鞋子時,他的爬行和走路會比不穿鞋時笨拙了些,沒有先前那麼熟練了,這是因為穿上鞋子後,寶寶相當於在進行「負重」練習。因此,對幼小的嬰孩,要選擇比較輕的鞋子。
3、鞋底要柔軟,要有一定的抓地能力。寶寶第一雙鞋的鞋底要非常柔軟,要求能以任意角度隨意彎曲——記住!這是最簡單的測試方法和基本要求。同時,鞋底不能是光面的,要有足夠多的紋路來提高防滑和抓地的功能。地面上有很多的潛在危險,例如尖銳的石頭、滑腳的板磚等,為寶寶穿上防滑且柔軟的學步鞋,不僅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也能幫助寶寶形成正確的走路姿勢。
4、選擇四方、寬鬆型的鞋子。剛剛會走路的嬰孩,腳部正處於快速發育的階段,所以要選擇能夠讓寶寶的整個腳掌完全舒展開的鞋子,這有利於腳部骨骼和肌肉的生長。那些過窄、過小的鞋子會擠壓腳部的骨骼,不利於寶寶的健康和走步的需要。所以,四方、寬鬆型的鞋子會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5、鞋墊要求有彈性。為了不讓寶寶發育中的腳部構成負擔,鞋底科學的彎折部位應坐落腳前掌的蹠趾關節處,這樣才與行走時腳的彎折部位相符,可以引導寶寶腳部重心由腳跟至腳趾作正確的足部運動,幫助寶寶更加穩健的走路,降低扁平足發生的概率。
6、不要買高幫的鞋子。高幫的鞋子是為了保護腳踝,而對於剛開始學步的寶寶,他們並不需要特別地保護腳踝,相反,他們需要通過走路來鍛鍊和強化腳踝的力量。因此,可以等寶寶能夠熟練走路後,再考慮高幫的款式。
7、正確確定鞋子的尺碼。寶媽最好帶寶寶去鞋店親自試穿鞋子。如果實在無法去實體店試穿,那就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式,切忌直接根據寶寶的月齡選擇鞋子的尺碼。
測量寶寶腳的尺寸,建議儘量在下午進行。因為人體的活動,不論是大人還是小孩,到了下午,腳會比上午腫脹一些。所以,根據腳在下午的尺寸測量來選擇鞋子,能夠避免擠腳的情況。
測量可以用專門的測量器,也可以用老辦法,即用一張紙和一支筆來測量。但不論用什麼方法,測量要光腳測量,且一定要讓寶寶站著測量,而不是平躺著測量。因為躺著時,腳掌沒有受到壓力,測量出來的尺寸會比站著時偏小。
根據光腳尺寸確定鞋碼的簡易方法:
涼鞋(即光腳穿的時候):鞋內長=寶寶光腳腳長+0.5釐米~1釐米。
穿厚襪子的時候:鞋內長=寶寶光腳腳長+1釐米~1.5釐米。
根據鞋內長,對照鞋碼選擇最接近的鞋碼尺寸。如果寶寶腳比較胖(有的寶寶體型偏胖),那麼需要在這個基礎上選擇大一碼的鞋子。
8、衡量鞋子的舒適度。鞋子是否舒適,最關鍵的,是要保證鞋子不能過小過大。小了,會擠壓骨骼;大了,會影響走路。對於如何測量鞋子舒適度,建議用兩步自測法:
第一步,「一個指甲蓋寬度」原則。鞋子不能頂腳。寶寶試穿鞋子時,寶媽可以用大拇指從寶寶的大腳趾頂端往下壓,如果大腳趾頂端距離鞋頭有大約一個指甲蓋的空間,就說明鞋子的鞋碼是比較合適的。
第二步,按一下鞋子兩邊最寬的地方。寶寶試穿鞋子時,寶媽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一下鞋子最寬的地方,如果不感受到擠壓,而且寶寶腳掌最寬的地方正好在鞋子最寬的地方,就說明鞋子的寬度是正好的。
P.S. 剛開始穿鞋的寶寶可能感覺有點不習慣,甚至排斥。寶媽們要多給予鼓勵,幫助寶寶與鞋子儘快磨合適應。相信父母的每一點愛都會化作寶寶成長的力量。加油!!!
我是一名教育工作愛好者,喜歡實踐與分享國內外事無巨細的育兒、教育新知先見,期寄在這裡同您一起耕耘出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願華納百川:洋為中用、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