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化蝶
新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趕上了全球化的契機,歐美發達國家為了利益最大化把國內低技術含量的輕工業轉移到亞洲的發展中國家。
中國憑藉國內廣闊的市場和外資的進入,以及最全的工業體系,完整的產業鏈成為世界工廠。2018年中國的年進出口總額高達4.6萬億美元,全球佔比11.75%,出口商品佔全球比重為12.77%,居世界首位,而進口佔全球比重也達到10.75%。
臺灣對大陸出口增長
中國政府一直希望可以仿照香港模式和平統一臺灣,與臺灣籤訂了對臺非常優惠的貿易政策,臺灣商品出口到大陸遠比其他國家更方便,利潤更高。今年上半年,臺灣出口到大陸的商品就佔到了總出口額的42.3%,同比增長9.8%。在民進黨當局奉行「臺獨」政策,全力推進「新南進」策略,提高對東協國家出口的優惠政策的情況下,臺灣對大陸的出口額不減反增,達到歷史新高,而力推的東協出口額僅佔比15.7%,同比降低4.8%。
臺灣民眾的需求
東協諸國本來就是農業和水果產業發達,臺灣的這兩個優勢產業裡反而是劣勢,只有電子產品佔優。而大陸由於對臺灣的貿易優惠政策,不管是臺積電的電子零件和晶片,還是臺灣的水果、橡膠製品等都在大陸有良好的市場,而且在電子產品方面也只有中國才有如此大的市場需求。
臺灣地方小,市場小,人口卻不少,臺灣民眾需要大陸的市場來消化產出,也需要大陸質優價廉的商品豐富生活,這些需求是蔡英文當局怎麼也阻擋不住的。就算要搞「臺獨」,臺灣的經濟穩定也是民進黨當局首先要考慮的。
如今,兩岸經濟、文化、生活交流頻繁,有幾百萬臺灣人常年在大陸工作生活,實際上已經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臺灣如果和平統一,在中國政府的強力推動和支持下,臺灣的基建將會翻天覆地,經濟也會飛速發展,對於臺灣民眾來說是將是最好的結果。
免責聲明:本文由時代之聲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