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所有人都誤解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大多數人都把課外活動,特長還有很多花錢才能學到的技能等同於素質教育。但實際上,那些東西並不是素質教育本身,甚至有些時候只不過是應試教育的變種。素質教育,重視的是: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還有身心健康,很多人都說,自己歲數大了,記憶力減退了,學不了新東西了。可同時,有很多人30歲還能學編程,40歲還能學外語,50歲還能學一門樂器,60歲退休回家還能把書法,唱歌練得像模像樣,這是為什麼呢?
難道他們不受年齡的困擾嗎?
當然不是,他們都是普通人,身體機能也會衰退,記憶力也會減退,但他們就是因為養成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還有學習本省的興趣,可以不過分依賴於壓榨身體來獲得學習效果。而窮人家的孩子以及我們目前的大眾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太過於輕視學習方法的培養,過於依靠身體的本能去學習,通過壓榨身體的方法來取得成績,最終可能贏得了成績,卻養成了很多非常不好的學習習慣,而這些學習習慣一旦成型,會給他們將來的學習之路留下很大的隱患。
我在很多文中都提到過專注力的珍貴,其實我們基礎的學習天賦有80%都體現在專注力上,有一類人在學校裡學習成績非常優秀,但出了校門卻再也不想看一本書,學一點新知識,因為他在學校裡過分壓榨自己的專注力,導致一旦參加工作或者組建家庭之後就再也沒辦法分成多餘的專注力用來學習了。窮人的孩子無法進行素質教育的原因和經濟條件有關,但絕不是根本原因。很多人都說高考是改變人生命運的重要轉折點,這點我當然同意,特別是窮人家的孩子,更是必須要把握的機會。
但因此得出了必須高壓學習,必須要搞衡水教育模式的結論卻是偏激了。各位請細想,我們先不考慮學前教育的時間,單單從小學算起,到孩子高考,足足有12年的時間,有超過4000天的時間,難道不足以讓孩子養成一個科學的,好的學習習慣嗎?很多家長名義上是迫不得已,實際上還是為自己的懶惰找藉口。他們寧可陪著孩子一起吃苦,也不願意自己去學習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來輔導孩子,寧可節衣縮食把錢省下來送孩子去補課班,卻不願意去和孩子溝通問題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