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美國挑動貿易爭端缺乏合法性和正當性
中美都是世貿組織成員,所以貿易摩擦應當依循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的機制。美國作為世貿組織的創始成員方,僅僅根據美國國內法挑起對外貿易摩擦的行為,是違背世貿原則的單邊主義。而出席此次聽證會並作證的涉外律師朱海成,是此次出席聽證為數不多的中方證人之一,他認為即便依據美國國內法律,川普政府行為的合法性也值得商榷。
浙江千尋律師事務所涉外律師 朱海成 :美國總統在1988年以前,他是有權發起這個貿易調查的,1988年以後美國將這個權力轉移給了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是不是發起這些調查,調查的範圍等等這一切,應當是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自主決定為主的。現在往往是美國總統川普公然在推特上面說,要做這個調查做那個調查,包括這些幅度、範圍,都是他自己說了為準的,並沒有依據客觀的,比如說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他們做出的單獨的決定來判斷。這裡面的權責存在一個錯位。所以不論是從國內法還是國際法,他們現在行使的這些調查,都是站不住腳的。
或許正因為在合法性上存在缺憾,以及預料之中的大量反對聲音。此次聽證會場限制非常多,一場涉及美國企業和民眾切身利益的的聽證居然不讓錄音錄像甚至不能拍照。會前美國納稅人協會(NTU)曾要求聽證會公開直播,但是遭到官方拒絕。
釘子也是高科技?衣食住行全中招 川普徵稅美國人埋單
首輪針對500億中國商品的關稅設法避開了消費品,表明美國政府有意識在避免對選民造成直接徵稅的效果。但是此次擬徵稅名單覆蓋從嬰兒床、到自行車,從汽車輪胎、服裝面料到電子菸,就連釘子都列入了這份以301調查為基礎的聲稱針對涉及中國的技術轉移、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高科技產品的徵稅清單。
大陸材料公司副總裁 麥可·迪斯泰法諾:我們從中國進口釘子,主要是屋面釘(roofing nail),我不太明白的一點是高科技和智慧財產權跟「門釘」或者說是「屋面釘」怎麼扯上的關係?
美國電子菸協會總裁 託尼·阿布德:正如我在301調查委員會面前作證時說的,電子菸這種技術本來就是中國2003年發明的,而且後續的很多發展創新也是來自中國,所以美國的技術向中國移轉的風險非常低。
美國肯特自行車公司執行長 阿諾德·凱姆勒:93%在美銷售的自行車是中國造,50%的配件也來自中國。 這(加稅)會讓整個行業的成本上升10%-25%,生意本來就利潤不大,我們不得不把負擔轉嫁給我們的下家,然後他們會轉嫁給消費者,這會有非常大的通脹效應,導致自行車的售價上漲20%-30%。
難以取代的「中國製造」和川普的抽積木遊戲
如果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5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根據美國商務部數據2017年全年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總額約為5000億美元,這部分商品佔美國從中國進口比重約為10%,;但若對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這部分商品佔美國從中國進口比重最高將達到40%,對於美國進口商而言,尋找中國產品的替代品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中國製造商聯盟高級副主席 沃爾特·威樂:美國在售的替換輪胎,40%都來自中國,大約700多萬個。因為市場份額(太大)的緣故中國不可能(被取代),而且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都沒有多餘的產能。
美國化工委員會 國際貿易事務主管 艾德·布魯特瓦:這還是(今年)4月的數據,我們估算出了大概24000個工作崗位(會因為貿易摩擦)而流失掉,包括化工行業和他們的下遊產業。這還只是最初的500億商品關稅的影響。
美國割草器公司主席 麥可·柯西:至少在美國國內找不到替代(中國)的產品,而且這種商品在美生產也不划算啊,或許可以試試巴西、墨西哥、東南亞吧。
記者:能估算一下嗎,替換需要多久?
美國割草器公司主席 麥可·柯西:需要很多很多年。
若貿易戰再次升級至對從中國進口的45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則幾乎等同於對進口自中國的所有商品加稅,因為無法在短期內找到替代渠道,美國在地產業將進一步受到傷害。中美兩國分別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國在產業鏈中分工地位不同,且恰恰具有極強的互補性,也因此中美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川普政府玩的是抽積木遊戲,硬生生的把「中國造」從已經搭好「美國經濟積木塔」中抽出去,賭的是積木塔塌掉之前中國會讓步。
美企代表反對加稅 但叫不醒裝睡的政府
事實上,8月20日開始為期6天的聽證會並不是關於加稅的聽證的第一場。上一次針對160億商品加稅清單的聽證發生在7月24-25日。聽證會上,82位證人中76人反對,但絲毫沒能阻攔8月23日160億商品25%關稅的實施,只是加稅產品從284項減少到了279項,佔比超90%的76個人的反對僅僅換來了可憐的5項產品從清單移除。可見民意的反對並不能改變美國政府的一意孤行,這讓人對於連番的聽證產生一種走過場的感覺。
後記:在一片反對聲背後 還看到了什麼
其實川普挑起貿易摩擦的招數是「損人不利己」無疑,但是作為一個成功的商人做出這種違背「利益最大化」原則的行為背後的邏輯才值得深思。
川普政府是否單純為了中期選舉的利益?還是有更長遠的目標?至少基於美國對於中國製造2025的敵視來看,美國顯然不願意看到中國的產業往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以防分薄美國的利益,裡根時期的日本是我們的前車之鑑。川普很多經濟政策都有模仿裡根的痕跡,包括「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競選口號。
此外工業製造業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也是經濟運行和財富創造的基礎,而金融本身的主要功能不是創造價值,而是財富分配。這恐怕也是川普政府引導製造業回歸的原因,也難怪在2000億聽證會上,301調查委員會委員不厭其煩地對每一位反對加稅的代表發問:能夠在美國或者其他國家找到替代產品嗎?如果不能需要多久能夠在美國建立足夠的產能?
(央視記者 肖賀佳 賈犁也對此稿件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