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北京胡同小巷裡,總能聽到賣貨郎悠揚婉轉的吆喝聲。聽起來讓人感到格外的清脆爽朗。(老北京賣掏耳與痒痒撓的商販)
不過現在這樣的吆喝已經很難聽到,甚至已經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賣雞毛撣子的商販)
在過去北京城裡,賣貨郎走街串巷售賣東西,但城裡卻有著許多的深宅大院,如果不這樣拖長了聲音進行吆喝,隨便喊喊一走而過的話,可能住在宅子裡的少爺小姐們未必能夠聽到,而這些卻是賣貨郎們最重要的顧客。(賣雞毛撣子與竹製品的商販)
張恨水曾這樣談到北京賣貨郎的吆喝:「我也走過不少的南北碼頭,所聽到的小販吆喝聲,沒有任何一地能賽過北平的。北平小販的吆喝聲,複雜而諧和,無論其是晝是夜,是寒是暑,都能給予聽者一種深刻的印象。」(賣掃帚的商販)
北京胡同小巷大多遠離大街,在過去無論針頭線腦還是取暖木炭都需要賣貨郎走街串巷送到門口。(賣炭的的商販)
賣貨郎的吆喝既要聲音洪亮讓人在深宅大院裡能夠聽見,但也不能荒腔走板讓人聽了厭煩,所以自然而然形成了極具特色的賣貨吆喝,也成為了最能體現老北京「販夫走卒,五行八作」特色的標誌(賣大蒜的商販)
賣玩具的的商販(所有照片均為「愛歷史」後期電腦上色,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賣煙杆的的商販
賣洋鐵器的商販
賣針頭線腦的商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