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女中學生,他拍出了寧靜的美

2020-12-23 藝綻

提起八十年代的校園,你會想到什麼?藍底白條運動服?鐵質的鉛筆盒和飯盒?港星們的不乾膠貼畫?簡潔而乾淨的教室還是掛曆紙包好的書皮?八十年代的校園青澀,質樸、簡單。時間都仿佛放慢腳步駐足窺探。

圖文集《八十年代中學生》中收錄的珍貴照片曾引起一陣懷舊潮。最近,這些作品的拍攝者攝影家任曙林出了一本新書《不鏽時光》,說了自己很多的往事,最受關注的還是關於八十年代中學生拍攝的幕後故事。

1979年,攝影師任曙林在煤炭科學院的電影室上班,負責拍科教影片。他喜歡拿著單位的相機去三百米開外的171中學裡溜達,先去找了171中的校長,雙方約定好上課的時候不能拍,體育課、美術課以外的課不能進教室,其他的空間都可以去。

171中的校園很小,除了操場、教室、樓道,似乎也沒什麼別的地方了。但任曙林天天去, 他在空無一人的學校操場坐下,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周圍安靜極了,耳邊的聲波卻震聾發聵,這個奇妙的體驗帶來極大震撼,那是屬於他的世界,他被徹底徵服了。校園,任曙林一拍就是十年。

任曙林的照片,看起來很熟悉,這種熟悉記錄了一個時代,也超越了一個時代。它擁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教室,他拍出那個時代女孩的寧靜之美,這是最奇妙之處。

我喜歡清爽的短髮

我有一個編辮子的同桌

北京一七一中學教室,1984年7月

一開始,學生們並不接受他。因為八十年代初的學生對於被生人偷拍很有戒備。任曙林花了小半年時間和學生們磨合。剛開始拍出來不能用,「都不對,自己看著都不滿意」。但他慢慢找到了感覺。

雙馬尾和彩色皮繩

課間前後桌兩人交流課文

北京一七一中學教室,1983年12月31

還記得每年的新年聯歡晚會嗎

教室裡的桌子拖成一圈

班長和團支書高聲歌唱

你就在溫馨的燭光中微醺

北京一七一中學教室,1984年12月31日

因為值日表結下的友誼

其他同學放學後

我們一起打掃教室

北京一七一中學教室,1986年6月

任曙林當時用單位的相機去拍,借到500mm的折返鏡頭,必須得用三腳架,但他很不願意在校園支三腳架,只得常常坐在地上,他發現一個特別的世界。中學生老在動,其實主要是腿在動。對手的動作,學生有時候還會有一些掩飾,但是腿和腳很難掩飾住。學生的鞋、襪子、褲腳、裙邊在變化的時候,好多的秘密也就出來了。

涼鞋裡穿長襪還很流行

斜挎包也非常耐看

在操場邊坐成一排

看操場上風雲變幻

北京一七一中學操場,1981年6月

我看到一本好看的書

把精彩的故事分享給你

我就一直傻傻地靠在牆邊

講了很久也不敢看你

北京一七一中學教室,1983年6月

北京一七一中學操場,1986年7月

升旗儀式和表彰大會

跳廣播體操總是慢半拍

整齊的藍衣白鞋

幾乎成了定義青春的標籤

北京地壇體育場,1984年7月

照片上的女生叫王琳,當時正在和男生早戀,那天放學後,教室裡就剩下他們兩人坐在一起聊天,忽然聽到有人來,兩人慌忙分開。走進來的正是任曙林,他按下快門,捉住了這個瞬間。他覺得自己是個不應該出現的第三者,拍下他們後,他悄悄地走了。

放學後我們常常一起聊天

親密又羞於被認出

聽到一點聲響就慌忙分開

北京一七一中學教室,1985年4月

白裙翩然 安靜的操場

雨後泛起泥土的氣息

老狼也回憶起了他的中學戀情

北京一七一中學操場,雨後,1984年6月

少女含苞待放的美

定格在這個美好的背影裡

含蓄而雋永

北京總政遊泳館,1985年6月

畫室裡的女孩

陽光下的男孩

室內和室外

動和靜、明和暗的對話

北京一七一中學美術教室,1983年5月

任曙林自述

我是任曙林,1954年出生於北京。父親是1949年進城的軍人,母親生長在北京,家庭有滿族正藍旗的血統。我算是北京人,不是原住民。

我在北京的三裡河長大,那裡緊靠著玉淵潭地區,我小時候常常去那裡玩。五六十年代的玉淵潭是一片真山真水。我很小就進了幼兒園,是全託,只有周末在家裡睡覺。七歲上小學,每天要擠汽車好幾站,不記得有大人陪著。上中學不久,參與了學校的事情,就搬到學校住,時常周末也不回家。初中後當了工人,基本就是春夏秋冬都在工廠了。我算是離開家比較早的人吧。

父親是農民出身,喜好大自然裡的東西。在他的帶領下,我心中最早的一些意象就來自那山那水,那西天的雲霞。由於「文化大革命」,父親的照相機很早就落在了我的手裡,不知不覺中它成了我無言的夥伴,忠心耿耿,不離不棄。

拍照片對於我就像是增加了一隻眼睛,看見了眼睛看不見的東西。在我看來,學生與礦工沒有區別,都能勾起我遙遠的遐想,至於798的房子就是生命的舞動。我身邊的女人與不相識的女人都是一面鏡子,可以看見不熟悉的自己,至於那個小孩兒簡直就是我前世的弟兄了。

我喜歡爬山,山裡的一切勝過拍照片,那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會有什麼意義在眼前晃動。慢慢地,眼前的景與物恍惚成了自己,總想進入其中遨遊馳騁,那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照片是個幽靈,也像個黑洞,誘惑著我痴迷不返。

我有時會想到,如果有外太空的生命來造訪我們,也許只有照片可與他們溝通。在照片中,人們是沒有年齡的。

1979年6月,北京順義。我們發現了一位老農,大家興奮起來,狄老師上前說了幾句,老者停下農活,站在了那裡。我們拍照,狄老師拍我們。

(左起:任曙林 池小寧 王曉松 範生平)

1980年10月,山東濟南

任曙林還拍了很多礦區照片,多年過去了,還有很多照片還未面世,關於他的攝影世界,我們才剛剛走進而已。

《礦區勞動者》,河南鶴壁礦務局,1992年8月

-End-

你感受到八十年代校園中的恬靜之美了嗎

藝綻熱門閱讀文章 ▼

樸樹現身後海街頭為路人唱歌,寒冬裡讓人聽得熱淚盈眶

汶川5.12 |十年前,這50張照片曾讓我們淚流滿面!

劉震雲,你不能一邊說要做笨人,一邊聰明地掙快錢

李宗盛發布這首新歌,跟逝去的父親講和:爸,我想你了

森局不再分管電影了,但我們都會記得他發的朋友圈

鐵達尼號上6名中國人倖存,卻被醜化了一百年,現在真相大白

本期作者:路豔霞 本期編輯:關一文

本期監製:賈 薇

原創新媒體製作人員:路豔霞、關一文

相關焦點

  • 90後女中學生拍裸照自製人體電子相冊(圖)
    暴露的女中學生照片暴露的女中學生照片90後女中學生用裸照製作畢業紀念冊(圖)近日,網絡上流傳著這樣一篇文章《誰能告訴我:女學生如此大膽裸拍到底為什麼》,帖子中刊載了數張穿著暴露的女中學生照片,據文章透露,這是部分女同學受網絡正紅火的「赤裸特工」事件和「豔照門」事件啟發,自發組織、自製的一份畢業留念人體電子相冊,傳到網上電子相冊時未加密碼導致流出。
  • 「狂人」寧靜資歷有多深?寧靜:除了鞏俐,所有大電影都是我拍
    名利場從來不乏「美」人,色授魂與,紙醉金迷;可名利場向來最缺「美人」,美人在骨,美而獨立。所以從歲月邊上走過的人們無比懷念曾經那個「美人」雲集的年代。她們各有各的美,或濃烈,或清雅,或現代,或古典,或魅惑,或端莊,誠然各有瑕疵,卻美而真實。
  • 重讀八十年代,讀出了什麼
    而今天,當我們回顧審視那個時代的文壇,除了「重讀八十年代」之外,又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他們親歷了許多重要時刻,也具備用文字回應和解釋歷史的能力  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今年,就有上海文藝出版社的《一個人的文學史》、中信出版社的 《重讀八十年代》、上海書店出版社的《「80年代文學」研究讀本 》、中國社科院出版社的 《激情的樣式——20世紀80年代女性寫作》、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當代文學:終結與起點——八十、九十年代的文學與文化
  • 北京畫家「土味兒」手繪八十年代
    《漫步八十年代》日前在隆福寺更讀書社舉行線下分享會。北京畫家老葛用細膩的筆觸畫出了自己滿滿的童年回憶,伴隨著他生動的講述,那些在記憶中褪色的純真年代又變得觸手可及。 老葛1979年出生,從小跟著奶奶住在後海南沿兒18號的小院裡。
  • Gucci男士連衣裙,售價1.49w,確定不是抄襲中國80年代的花裙子?
    採用了傳統且復古的連衣裙樣式,搭配橙色相間白色方格,整體散發出一股濃鬱的女性氣息。加上白色襯領和腰部的緞面蝴蝶結,實在是難以想像男人穿上它是種怎樣的體驗~另外,Gucci表示:此次推出的這款男士連衣裙是為了對抗「男性性別認同的有害刻板印象「。
  • 風華正茂·我的八十年代(結局篇)
    風華正茂·我的八十年代(結局篇)一九八九年一九八九年春節,半歲的朦兒很可愛。為了給孩子拍照,省吃儉用買了一個富士相機,讓垣曲縣照相館謝東旭老師幫忙採購的。垣曲縣城市信用社成立,貸款買了一臺錄像機,每次回來稿費,都用於歸還貸款,不到一年時間就還完了貸款(註:朦兒的滿月照、百天照、半歲照、一歲照、一歲半照、兩歲照、三歲照……直到十歲之後,都是在垣曲縣照相館拍的)。
  • 放肆青春第五季:八十年代的我們,三十年之後的再相會
    讓我們跟隨時光穿梭機,帶你回到八十年代。而八十年代活躍於廣州流行音樂界的主持人陳丹虹與八十年代出生的易娜一起帶來的《閃亮的日子》,將我們拉回到那個充滿希望燦爛的歲月,那段美好的八十年代。八十年代的網絡沒有那麼發達,八十年代沒有手機和電視,但是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都很豐富,每個人充滿希望。而現在,物質上豐富了很多,可是精神上又差了那麼點兒意思。劉曉新,既是足球報社社長、著名媒體人,又是「鐵肺歌手」;由他演繹的《一樣的月光》,充滿牛仔般剛勁的力道,令人盪氣迴腸。
  • 高質量年代文:我和我的祖國一起成長,六七八十年代甜寵文!
    小哥火了,啪的拍下了筆。安娜欲哭無淚。姐的名字,它打娘胎出來,一直就是叫安娜啊!…………南方白富美安娜穿回到八十年代初北方一個偏遠保守的林場區鎮,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只要他遵守夫道,這日子還是很好過的!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從女尊而來的『大女人』,寵丈夫,最後卻被寵的故事!短評:女尊世界的妹子穿到七十年代農村小媳婦身上,因為觀念不一樣,一心想要好好寵老公,反而讓老公覺悟過來,從一個只知道胡吃海喝賭錢好耍的漢子變成上進寵妻的好男人。
  • 致青春:八十年代的大學歲月
    回望這十年的大學校園,80年代初李克強總理一代的「新三屆」(1977-1979年入學)尚未畢業,80年代中期馬雲一代「60後」成為大學校園的中流砥柱,80年代末馬化騰一代「70後」開始拎著行李報到入學。屈指算來,這一代大學生如今大都已50開外,然而他們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的今天和未來。——謹以拙文,與所有在八十年代步入大學校園的朋友們共勉!
  • 文學、啤酒、世界盃和姑娘,噢我的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學的時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電影錄像帶、看世界盃轉播的時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樣「軋」著馬路的時代。大家都被創新的狗在屁股後面追著提不起褲子,但都在其中親密無間其樂無窮。
  • 5本高質量年代寵文:女主膚白貌美情商高,讓一個他神魂顛倒!
    5本高質量年代寵文:女主膚白貌美情商高,讓一個他神魂顛倒!1.《重生六零好時光》作者:湖塗書評:蠻喜歡作者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的文風,女主全靠一張嘴把別人忽悠得一愣一愣的,情商之高著實讓人佩服,男主也是狐狸性子,但遇到女主就降了智,還蠻可愛的。
  • 為什麼很多人懷念八十年代的教育?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教育,被好多人津津樂道,懷念不已。那是一個樸素的年代,也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年代,在那個年代,家長都在忙著工作、種地、生產,根本不可能像現在的家長,有時間有精力陪伴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寫作業。
  • 《師父他太難了》《八十年代翻身記》《施主 你饅頭掉了》
    2.八十年代翻身記 作者:秀木成林精彩節選:硬漢子營長趙向東,這是生平第一次進少女閨房,表面如常,大掌收了收,須臾才放開。他想了想,認真地說了幾句讓注意安全的話,姜寧一一應了,話題很嚴肅,解放軍板起臉來挺唬人的,她下意識挺直腰,要不是無意間瞟到他泛紅的耳尖,差點被騙過去。她不禁好笑。趙向東在緊張。槍林彈雨中都沒有過的緊張。
  • 年代+軍婚文,重生到八十年代農村,成前世救命兵哥的新婚媳婦!
    小編又來給大家推薦小說啦,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年代+軍婚文,重生到八十年代農村,成前世救命兵哥的新婚媳婦!同樣弗西尼的父親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經濟家,他也是被華國邀請來合作的。(點擊下方閱讀更多免費章節)第二本:美食辣媳:重生八零甜蜜蜜魚程程文案:重生到八十年代農村,成前世救命兵哥的新婚媳婦。
  • 視點| 現在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另一部家喻戶曉的日本電視劇《排球女將》,故事講述的是日本女排備戰莫斯科奧運會,刻苦訓練奮勇拼搏令人熱血沸騰的青春勵志故事。劇中女主角小鹿純子以堅強聰慧清純的形象深入人心,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荒木由美子扮演的小鹿純子和山口百惠飾演的大島幸子,成為八十年代人們對於日本女孩清純善良堅強聰慧印象的典型代表。
  • 遭遇空難,抽獎系統她到八十年代,成傲嬌首長的新婚妻子!年代文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的是」遭遇空難,抽獎系統她到八十年代,成傲嬌首長的新婚妻子!」希望小編的推薦能讓大家喜歡,從此告別書荒!標題來自本文推薦的第一本小說,小說講述的是女主遭遇空難,抽獎系統她到八十年代,成傲嬌首長的新婚妻子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趕緊點擊文章的連結閱讀吧!
  • 專訪|朱偉:《重讀八十年代》,那個時代包容各種各樣寫作者
    朱偉:八十年代是一個什麼人有才華就可以出頭的年代。八十年代之前,以我來說,因為我的成分不好,我一直是被壓制的,工農兵的成分可以得到重用,成分不好入黨入團都不可以。八十年代以後突然以知識作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誰有知識誰就可以佔據話語權,這是八十年代很重要的一個標誌。
  • 劉蘭福: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十九)
    八十年代鄉村趣事(之十九)劉蘭福在鄉裡,李副鄉長的「烤鴨」可謂是赫赫有名。八十年代鄉裡條件差,到冬天的時候工作人員都用煤球爐子燒水加取暖。那時候雖然大部分人都是工農幹部,工作和生活也都是粗線條的,平時也不怎麼講究衛生,但大部分人還是受不了他房間裡那獨特的味道。那天幾個工作人員「忍痛」在他氣味氤氳的房間裡談工作,結束時一人說,李鄉長,你的「烤丫」我聞著是清香型的味道;另一人說,什麼清香型,我聞著是濃香型的;第三人說,醬香型,是醬香型!李副鄉長也不以為意,哈哈一笑,兔崽子,我的「烤丫」像董酒一樣,兼香型的,行了麼?!
  • 八十年代的喪家犬
    經過1980年代的人,或多或少留有那個年代的烙印。
  • 閻雷:中國鐵路跟上世紀八十年代完全不一樣了
    他是一位專注拍攝中國三十年的外國人。他的攝影集《昨天的中國》記錄了1985-2000年中國的變遷,出版時引起許多關注。2000年之後的閻雷,並沒有放下相機,在這個一臺智能拍照手機打天下、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閻雷仍然出沒在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尋找他心目中的傳奇故事。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的火車成就了閻雷。他特別喜歡火車,也特別喜歡拍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