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鳳 傅楚楚
媽媽:
法國近一個時期發起了一項「國民身份大討論」的全民調查,它向全法國公民提問:怎樣才算一個法國人?法國是個很熱衷於搞民意調查的國家,而且涉及的內容五花八門,不過這次由政府發起的調查規模極大,除了在網上收集民間的意見,幾乎每天都在一個城市舉行專門的研討會,並且將持續三個月,截至1月31日。2月4日,法國總理還將進行總結髮言。
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全民大討論?
原因固然很多,比如歐洲一體化、世界金融危機、法國經濟和人氣低迷。我覺得種族主義是引起大討論的主要原因。媽媽,你還記得電視裡曾報導的2005年發生在巴黎郊區的種族大騷亂嗎?那次騷亂,數百家店鋪被砸,近萬輛汽車被燒毀,是法國幾十年裡最大的社會動蕩事件。事件雖然過去多年,但引發的根源其實依然存在。
這樣的討論不會出現在中國,不會出現在日本,甚至美國。因為中國算不上一個文化多元的國家,華夏文明的影響根深蒂固,佔絕對主流。日本更是一個在文化上擁有極大的地域特點的國家。而美國,文化的確豐富多元,但它除此之外鮮有本土的歷史文化傳統。所以只有一個文化多元,但又擁有自己的悠久歷史和本土文明的國家才會有這樣的困惑:這麼多文化活躍在這個國家,到底是什麼讓我們認同自己是它的公民?到底怎樣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法國人?
街頭受訪的市民屬於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膚色,但十之八九都提到了一個詞,就是自由。言論自由,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對共和國的價值、對憲法和對《人權宣言》的認同,使用法語,是最多被提及的方面。
那麼,如果一個西方人加入了中國國籍,他說中文,有正式的工作,娶了中國的太太,有大批中國的朋友,他過年,吃餃子,打麻將,串門兒,我們會不會把他當做一個中國人呢?我們會不會把他的後代當做中國人呢?
當然,在中國這是一種不常見的現象。在法國,有很多來自非洲和阿拉伯國家的移民,當這些人大批湧入,繁衍後代時,街頭出現越來越多的深色皮膚,不同的文化開始有相當規模的碰撞,這時候就需要認真考慮這個問題了。「大討論」的官網上,一個網民引用了戴高樂的話:「法國公民裡有黃種人、黑種人、棕種人是件好事,它表明法國是個向各種族人開放的國家,當然這是在他們只佔一小部分的情況下。因為不管怎麼我們都是歐羅巴白人,希臘和拉丁的文化傳統和基督教的後裔。」
下面是網友評論:「的確代表了大部分法國人的看法。」「這是第一次我同意戴高樂的話。」
「戴高樂是個種族主義者!」
我想起在聽力課上曾聽過一段錄音,幾個法國人討論交通安全的問題,大家開始各抒己見,後來就互不相讓,一起發言,幾個聲音攪在一起,完全聽不出來他們在講什麼了。看著我們哭笑不得的表情,老師也笑了:「 典型的法國人啊,我們的談話經常就是這樣的,很難同意對方的觀點。你們知道德國是安格魯撒克遜文化,而法國是拉丁文化,典型的拉丁文化性格就是易怒易激動,缺乏耐心,喜歡辯論,像高盧雞一樣,是好鬥的狂妄自大的生物。」
的確,總有一種性格是專屬於某個文化,某個國民的,而不是你加入了它的國籍,說它的語言就能「像」個本國人一樣。
一次,在巴黎陰冷的清晨等遲遲不來的公交車,聽到一個老頭說:「太棒了,巴黎的早上總是陽光明媚,公交總是準時到站,完美!」喜歡抱怨,言語諷刺,總是對現狀不滿,嘮嘮叨叨,恐怕是法國人最明顯的特徵。
不知道這個全民討論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對渡過經濟難關有什麼意義,不過驕傲的法國人可以藉此反省一下,就像清末逐漸清醒的中國,睜眼看世界。
楚兒
楚兒:
一個驕傲的人,優越慣了,優勢慣了,一旦失去這種優勢,一旦無法再保持這種驕傲,也就失去了自信心。
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大概也是如此。
法國花這麼長時間搞這個大討論,是不是要重拾自信,找回驕傲?
你老師說法國「像高盧雞一樣,是好鬥的狂妄自大的生物」,那是因為法國曾經有資本這樣狂妄自大。曾經,巴黎可以說是全世界文化思想的最高峰,那些在巴黎的藝術家們,他們所創的任何流派,差不多就是世界文化藝術的引領者。餘秋雨在最近的一本《問學餘秋雨》中,與北大學生探討中國文化史時說,如果在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選一個國際文化大都市,第一選擇,只有巴黎。站在文化頂峰的法國人,能不驕傲嗎?
可是,二戰之後呢,美國上來了,美式文化無孔不入,法國對美式文化心存牴觸,但有用嗎?從好萊塢到麥當勞,恐怕早就滲透到法國的每一個角落了吧?
在世界上文化地位的退行,必然讓法國人的自信心大打折扣。
其實,我們中國,也曾因為國家的弱勢而缺乏自信心。20世紀初,中國積貧積弱,一些苦苦追尋「救亡圖存」之路的人們,便認為中國的貧弱根在文化的落後,作為中國文化的承載者——漢字,也被無端懷疑。有部人文紀錄片《漢字五千年》中說,當時的文化領袖錢玄同、蔡元培、魯迅、瞿秋白等都主張廢除漢字,蔡元培說:「漢字既然不能改革,盡可直接改用拉丁字母了。」魯迅更是尖銳:「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能自己死。」
現在看,當時這些文化巨人們的想法真是離譜。可在民族自信心低落的時代,一切創見,都有了意義。
我從網上搜看了央視關於法國這次全民大討論的新聞。法國移民與國家認同部長埃裡克·貝松說,發起這項討論是為了強調法國的價值觀,以及身為法國人的自豪感。
在強勢文化面前,法國人有了危機感。果然如此。
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