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善取女名,古龍善取男名的話題被很多人聊過。我就不再拾人牙慧了,今天聊聊一個新話題,關於金庸古龍寫開頭結尾的話題。我的總結是古龍善寫開頭,金庸擅長結局。總體來看,古龍是虎頭蛇尾,金庸是豹頭鳳尾。
1、古龍善寫開頭,文採斐然,妙筆生花,引人入勝
古龍的小說歷來是短小精悍,惜字如金,篇幅大多不是很長,故事總是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發生,格局很小,但江湖味道一點不少。
古龍寫小說,有三板斧。第一板斧,書名取得好,《劍·花·煙雨江南》、《天涯·明月·刀》、《圓月彎刀》、《流星·蝴蝶·劍》、《多情劍客無情劍》,都是書名很武俠,意象很江湖的好名字。正因為名字取得好,才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勾起讀者讀下去的欲望。
第二板斧,開頭寫得好,翻開小說,如何吸引讀者閱讀下去?開頭很關鍵,開頭若平淡如水,平庸至極,可想而知,讀者棄書的概率很大。所以古龍為了吸引讀者繼續讀完,開頭一般寫得很出彩。我們舉幾個例子:
第一個,《多情劍客無情劍》開頭,「冷風如刀,以大地為砧板,視眾生為魚肉。萬裡飛雪,將蒼穹作洪爐,溶萬物為白銀。雪將住,風未定,一輛馬車自北而來,滾動的車輪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卻碾不碎天地間的寂寞。」
第二個,《楚留香之血海飄香》開頭,「聞君有白玉美人,妙手雕成,極盡妍態,不勝心嚮往之。今夜子正,當踏月來取,君素雅達,必不致令我徒勞往返也。」
第三個,《英雄無淚》開頭,「一個人,一口箱子。一個沉默平凡的人,提著一口陳舊平凡的箱子,在滿天夕陽下,默然地走入了長安古城。」楔子部分,「 一座高山,一處低巖,一道新泉,一株古松,一爐紅火,一壺綠茶,一位老人,一個少年。」
這樣的開頭,意境滿滿,引人入勝,如同喝了一杯茗茶,沁人心脾,讀者自然而然有讀下去的欲望。
第三板斧,半部經典。何為半部經典?就是說書寫了一半左右,故事還是非常精彩,情節還是非常動人,結果到大結局的時候,古龍收不住了圓不了了,只能爛尾、代筆收場。這樣的例子很多,《名劍風流》、《白玉老虎》、《圓月彎刀》、《殘金斷玉》、《失魂引》,力道十足,大有力劈華山之勢的古龍為何半途蔫了?是酒癮犯了,還是色慾起了?
所以基於以上,我對古龍小說的評價是,開頭很驚豔,半部很經典,結尾很稀爛,典型的虎頭蛇尾式風格。
2、金庸擅長寫結尾,結尾無聲勝有聲,意境深遠,令人回味無窮
古龍是李白,想像力天馬行空,行文飄逸率性。金庸是杜甫,大氣沉穩,匠心獨具,掌控力十足。
我們讀金庸的小說,初看是平平無奇,寡淡如水,但讀著讀著就會發覺,金庸寫小說之妙,在於平平無奇中見真章。看似樸實無華的背後,卻有著驚人的伏筆隱線。這就是金庸小說為何幾乎每個人物角色都能拿出來分析一番的原因,因為人物塑造很飽滿很鮮活。我們來看看金庸的幾部結尾經典的作品:
《倚天屠龍記》結尾,「張無忌回頭向趙敏瞧了一眼,又回頭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時之間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憂,手一顫,一枝筆掉在桌上。」
《神鵰俠侶》結尾,「其時明月在天,清風吹葉,樹巔烏鴉呀啊而鳴,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淚珠奪眶而出。正是:秋風清,秋風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天龍八部》結尾,「 眾人都悄悄退了開去。但見慕容復在土墳上南面而坐,口中兀自喃喃不休。」
《白馬嘯西風》結尾,「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以上這幾部的結尾,都是很巧妙,很恰到好處的。欲說還休,欲語還言,呢喃之中,話外之音,無聲勝有聲,餘味無窮。如飲醇酒,讓人微醺,實在是妙不可言。
金庸先生深厚的功底,寫起小說來可謂是駕輕就熟。他的小說多以極具文化特色的古典詞曲開篇,濃濃的中國風味道。都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但金庸的小說開頭,甚至半場都很平,但看似平淡之中,卻有漸入佳境,漸入高峰之妙。等到讀者讀完,合上書本,才發覺已經站在了山之最高峰,睥睨天下。所以金庸的小說,全篇構造是恰如其分,如同烹飪,漸漸入味,豹頭鳳尾,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