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明義丨《禮記·昏義》:古人是如何理解婚禮之義的呢?

2020-12-13 環球讀者

作者:林覺

導讀:今日婚禮的意義,相較於古時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表達的是親友對戀人愛情的見證,以及戀人對彼此的情感承諾。那麼,古人是如何理解婚禮之義的呢?

經歷了古今時代的變遷,有很多古禮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難覓蹤跡,譬如冠禮、射禮;而有一些禮儀,雖然名稱保留至今,但形式和內涵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為典型的便是婚禮。

在今日中國,婚禮恐怕是多數人在一生中所經歷的最重要的典禮。近日的一則新聞顯示,90後的年輕人的婚禮,平均每場花費近二十五萬,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代人對婚禮的高度重視。

當然,今日婚禮的意義,相較於古時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表達的是親友對戀人愛情的見證,以及戀人對彼此的情感承諾。那麼,古人是如何理解婚禮之義的呢?

今日所謂的「婚禮」,在古時本作「昏禮」,意思是在黃昏時候舉行的嫁娶之禮。為什麼婚禮要選擇黃昏為期呢?古人認為太陽落山的黃昏時分,正是一天之中日夜交替、陰來陽往之時,象徵著男女嫁娶、陰陽交互之義。

《禮記·昏義》一篇就專門闡發了古人對婚禮意義的理解:「婚禮,是結合兩個姓氏之間的歡好,對上事奉宗廟、對下延續後嗣的事,因此君子重視婚禮。……對待婚禮要恭敬謹慎,尊重正禮,在此基礎上夫妻才能相親相愛,由此形成男女之間的區別,建立夫妻之間的道義。

男女有別,而後有夫婦的道義,夫婦有道義,而後才有父子親情,父子有親情,而後才能有端正的君臣關係。因此,婚禮是禮的根本。」

在中國古代社會裡,有五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倫關係,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由於父子具有天生的血緣關係,因此古人常常將父子關係視為五倫之首。

但《禮記·昏義》看來,夫婦關係才是人倫之始,雖然夫婦二人沒有血緣的關聯,但只有通過夫婦的結合,才能產生父子關係、兄弟關係,進而才能發展出君臣關係。因此,《中庸》才會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男女的結合為什麼需要通過婚姻的方式?《昏義》說,這是因為男女有別。《禮記·曲禮》云:「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古人觀察到,男女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差異,由此需要規定一種合理的秩序,來適應這種差異,婚姻就是這樣的秩序。

在《昏義》看來,婚禮最重要的目的是「合二姓之好」,從而「上事宗廟」、「下繼後世」,這與今天的理解顯然有極大的差異。

在儒家的觀念中,個人不是獨立於家族存在的,他的出生,是無數代先祖血脈傳承的結果,即使離開這個世界,也將被子孫後代所銘記。婚姻之所以神聖而鄭重,是因為它讓生活在血緣體系中的個人,實現了綿延家族血脈的責任。

而且,人類還通過婚姻,將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家族結合在一起,成為新的血親團體。如果說現代婚姻強調的是個人對於伴侶以及核心家庭的責任,那麼傳統婚姻強調的就是個人對於整個家族的責任。

但古人並沒有忽視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在古婚禮的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合巹飲酒,將一個葫蘆劈成兩半,作為盛酒之器,夫妻各飲半瓢,象徵著夫妻雙方結合為一,尊卑相同,相親相愛。

但為什麼古人沒有將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礎?這是因為,在古人心目中,人的情感是容易變化的,人的一生可能有不同的愛戀對象,對於同一個人的情感也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變淡。

而婚姻作為一種禮制,一方面要順應人的自然情感,一方面也要引導和節制人的情感,讓大多數人能夠生活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之中,而不必隨時應對無法預知的人生變故。

相關焦點

  • 讀經明義丨《禮記·學記》你知道古人的「大學」教育是什麼樣嗎?
    上古聖王時代的「大學」教育是什麼樣子呢?根據《禮記·學記》的記載,一名普通學子從基礎教育起步,到完成高等教育,要經過漫長的學習和逐層的考核。古時每二十五家稱為一閭,每閭中設有一間塾校,每五百家稱為一黨,每黨中設有一間庠校,每一萬二千五百家稱為一遂,每遂中設有一間序校,在國家都城內設有大學。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清代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說:「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義,繼有字聲,乃造字形,故其說義也,必與形相比附。」這就是說,在人們的頭腦中,先有對某種事物形成的觀念,即意義;然後有詞的語音形式,即字的讀音;最後才依據意義和讀音造字,即字的形體結構。漢字作為世界上惟一的表意文字,每一個漢字都是有血有肉的精靈,每一個漢字都有其獨立的文化內涵。
  • 怎麼才算有義的人?從韓信的一則故事,領悟古人眼中的有恩有義
    古人的做人處事當中,」義」被視為基本的要求,亦被視為評估一個人的品德。沒有信義的人辦事常半途而廢、沒有感激之心,更何況是報答恩德呢?那麼」義」究竟是什麼呢?「義」如何理解呢? 繁體字的「義」包含「我」和「羊」兩個字。古代時期,羊是用於祭拜神聖和天地的動物,羊象徵著古人向天地奉獻的精神;我意思是自我,「我」這個字位於「羊」的下面意思是奉獻、即奉獻的精神。
  • 百年恩愛雙心結,新人結婚儀式為何叫「婚禮」?
    百年恩愛雙心結,新人結婚儀式為何叫「婚禮」?《周禮·士婚禮》說,「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按古俗規定,男子在黃昏時分親迎新婦,以昏為名,故稱「昏禮」,今稱「婚禮」。「昏禮」分為「三書六禮」。所謂「納彩」,男家遣媒人持雁等禮物,向女方提親,女方同意後,男方備禮至女家求婚所行之禮儀。 所謂「問名」,即男方詢問女子之名,以歸卜其吉兇。所謂「納吉」,即男家卜得吉兆後,認為適合聯姻,備禮告知女家,此為婚禮第三個步驟。至此,婚姻始定。
  • 《孝經》開宗明義章,如何理解「仲尼居,曾子侍」?
    《孝經》——開宗明義章,如何理解「仲尼居,曾子侍」?我們今天就講一講這句話。很多人讀到這一句就一下過去了,沒有仔細體會這句話,其實這句話本身就有很深的意義。對比一下我們現在的人,我們就該慚愧了,首先,有沒有這樣的一些學生願意這樣侍奉自己的老師呢?恐怕是沒有的吧。且不說侍奉自己的老師,哪怕發自內心的願意對自己的老師尊敬看待的,又有多少呢?大部分的學生不過是把老師當作知識和技能來源的工具和渠道而已。
  • 弓道| 《禮記·射義》、《射法訓》實用資料全集
    本次,我們製作了《禮記射義》和《射法訓》的讀音視頻,和平假名+羅馬音注音版給大家做參考。讀音部分,語音、語調上可能不是非常地道和完全標準。我們的目的,是給各位一個參考,幫助大家學習和理解,有不足的地方,還請見諒和包涵~禮記·射義原文(具體釋義可百度)日文假名和羅馬音標註版:配有讀音的視頻點擊邊框調出視頻工具條
  • 古漢語偏義複合詞
    古漢語偏義複合詞 《禮記·曲禮》:「猩猩能言,不離禽獸」(譯:猩猩縱使能說人類的語言,但仍不脫禽獸的本性)。 猩猩必然不可能是「禽」,在這裡「禽獸」只表示「獸」。 《易·繫辭》:「潤之以風雨。」
  • 印綬立名之義內涵思考
    《三命通會》卷五,論古人立印、食、官、財名義一節中,有一段講印綬立名之義,原文是:「生我者,有父母之義,故立名「印綬」。
  • 陳來:當我們講「義」時,我們實際上在說什麼?
    這在先秦儒家已多有其例,如我以前指出過的,《禮記·樂記》已經說過「仁以愛之,義以正之」,《禮記·喪服四制》也說「禮以治之,義以正之」,《荀子·賦》則說過「行義以正」。儒家以外,墨子更明確提出「義者正也」(《天志》),義者正也,表示義具有「正其不正以歸於正」的「規範」意義。莊子「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天地》),也透露出以愛為仁,以正為義的用法。
  • 什麼是了義?什麼是了義法?如何踐行呢?
    弟子問:什麼是了義?  師父(久晃法師)答:  首先我們要看看什麼是「了」。了就是沒有、完結。沒有了、完了,這就是「了」。義就是義理、意識心、知見。什麼是了義呢?在佛法中,什麼是了義的法,什麼是了義的經?
  • 文史評論 | 當我們講「義」時,我們實際上在說什麼
    然而無論如何,《說文解字》用威儀解釋「義」字意義的說法顯然不能解釋先秦古籍中「義」字作為道義、正義等價值概念的用法。一、古代以「宜」釋「義」的傳統先秦文獻中對義的使用解說不少,其中屬於文字學的解釋是「義者宜也」。以宜解義,雖然亦不能涵蓋先秦文獻對「義」的使用的諸意義,但此說出現甚早,亦頗流行。
  • 禮記
    所以,《學記》認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中庸》云:「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大學》:「惟善以為寶。」總的來說,《禮記》中「天」作為超越的存在是價值之源,它既有形上本體之義,又可為人所「默識」、體認。就超越性上說,任何個我不是天;從內在性上說,人與天相通不隔。
  • 如何理解孟子所說的仁是人之心,義是人之路呢?
    所以,孟子特別指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也就是說,「仁」是你我任何一個人都所具有也應該具有的「人之心」,有「仁心」然後可以「成人」;「義」是你我任何一個人所可以走也應該走的「人之路」,有「義」然後可以對得起「人生」二字。一個人如果失去了「仁心」,則枉生為人;如果失去了「義」,則偏離了「人之路」。所以,「仁義」是不可須臾之間捨棄的。
  • 什麼是「孝」呢?談談論語中的孝悌之義!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我們學過選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於國也》,其中有這樣一句話——「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孝悌之義」。什麼是「孝」呢?怎樣才算是好好對待老人呢?孔子曾說過,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色難」,所謂「色難」就是時時刻刻給父母好臉色,是最難的孝敬,所以我們把「孝」也稱為「孝敬」或「孝順」。孝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它是一種理念與精神,是為人的立身之本,是社會責任意識的源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社會十分重要的道德規範、傳統美德。孔子在《孝經》中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 【儒風新韻第四期】讀經:該不該與如何讀
    關於如何讀經,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其一,青少年讀經要與現代學科教育相結合,我反對那種完全封閉式的「全日制讀經」。元代以後的科舉只立「德行明經」一科,又以八股文取士,這是中國逐漸落後於西方的一個重要原因。
  • 《〈瑜伽經〉直解》連載五丨三摩地篇-瑜伽之五義
    通俗地講,與行相應就是將包括《瑜伽經》在內的一切聖賢之教導落在身心實踐上,切實融進生命中。三、與理相應理有佛家之空理、道家之玄理、儒家之性理、易學之象理、社會各行業中之事理、人倫之間的情理和現代自然科學之物理。瑜伽是什麼理呢?就是「相應之理」,可簡稱為「應理」。整個一部《瑜伽經》反覆闡述的就是相應之理。
  • 圓覺經實義解析!四
    圓覺經實義解析!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 PYP本土化之臺灣篇:高雄義大國際高級中學
    臺灣高雄義大國際高級中學於2010年獲得IBPYP和IBDP認證,2012年獲得IBMYP認證,是臺灣第一所同時獲得IBPYP、MYP、DP認證的學校。義大國際高級中學由義集團創辦人林義守於2004年創立,原命名為「義大國際中小學」,2007年改名為「義大國際高級中學」。
  • 賞書法、解漢字、說故事:「義」字如何解讀?有哪些好看寫法呢?
    【麓風軒】賞書法,解漢字,說故事——「義」,現已簡化成「義」字,字源是怎樣的呢?本義:正義;我的威儀;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有義德之美。《周易》認為:「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晉 · 王獻之 · 七月二日帖)古人非常重義,儒家把「義」與「仁」、「禮」、「智」、「信」合在一起,稱為「五常」
  • 「全民閱讀」陳來:當我們講「義」時,我們實際上在說什麼?
    然而無論如何,《說文解字》用威儀解釋「義」字意義的說法顯然不能解釋先秦古籍中「義」字作為道義、正義等價值概念的用法。一、古代以「宜」釋「義」的傳統先秦文獻中對義的使用解說不少,其中屬於文字學的解釋是「義者宜也」。以宜解義,雖然亦不能涵蓋先秦文獻對「義」的使用的諸意義,但此說出現甚早,亦頗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