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覺
導讀:今日婚禮的意義,相較於古時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表達的是親友對戀人愛情的見證,以及戀人對彼此的情感承諾。那麼,古人是如何理解婚禮之義的呢?
經歷了古今時代的變遷,有很多古禮在現代社會中已經難覓蹤跡,譬如冠禮、射禮;而有一些禮儀,雖然名稱保留至今,但形式和內涵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最為典型的便是婚禮。
在今日中國,婚禮恐怕是多數人在一生中所經歷的最重要的典禮。近日的一則新聞顯示,90後的年輕人的婚禮,平均每場花費近二十五萬,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代人對婚禮的高度重視。
當然,今日婚禮的意義,相較於古時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表達的是親友對戀人愛情的見證,以及戀人對彼此的情感承諾。那麼,古人是如何理解婚禮之義的呢?
今日所謂的「婚禮」,在古時本作「昏禮」,意思是在黃昏時候舉行的嫁娶之禮。為什麼婚禮要選擇黃昏為期呢?古人認為太陽落山的黃昏時分,正是一天之中日夜交替、陰來陽往之時,象徵著男女嫁娶、陰陽交互之義。
《禮記·昏義》一篇就專門闡發了古人對婚禮意義的理解:「婚禮,是結合兩個姓氏之間的歡好,對上事奉宗廟、對下延續後嗣的事,因此君子重視婚禮。……對待婚禮要恭敬謹慎,尊重正禮,在此基礎上夫妻才能相親相愛,由此形成男女之間的區別,建立夫妻之間的道義。
男女有別,而後有夫婦的道義,夫婦有道義,而後才有父子親情,父子有親情,而後才能有端正的君臣關係。因此,婚禮是禮的根本。」
在中國古代社會裡,有五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倫關係,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由於父子具有天生的血緣關係,因此古人常常將父子關係視為五倫之首。
但《禮記·昏義》看來,夫婦關係才是人倫之始,雖然夫婦二人沒有血緣的關聯,但只有通過夫婦的結合,才能產生父子關係、兄弟關係,進而才能發展出君臣關係。因此,《中庸》才會說:「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男女的結合為什麼需要通過婚姻的方式?《昏義》說,這是因為男女有別。《禮記·曲禮》云:「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古人觀察到,男女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差異,由此需要規定一種合理的秩序,來適應這種差異,婚姻就是這樣的秩序。
在《昏義》看來,婚禮最重要的目的是「合二姓之好」,從而「上事宗廟」、「下繼後世」,這與今天的理解顯然有極大的差異。
在儒家的觀念中,個人不是獨立於家族存在的,他的出生,是無數代先祖血脈傳承的結果,即使離開這個世界,也將被子孫後代所銘記。婚姻之所以神聖而鄭重,是因為它讓生活在血緣體系中的個人,實現了綿延家族血脈的責任。
而且,人類還通過婚姻,將原本沒有血緣關係的家族結合在一起,成為新的血親團體。如果說現代婚姻強調的是個人對於伴侶以及核心家庭的責任,那麼傳統婚姻強調的就是個人對於整個家族的責任。
但古人並沒有忽視情感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在古婚禮的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合巹飲酒,將一個葫蘆劈成兩半,作為盛酒之器,夫妻各飲半瓢,象徵著夫妻雙方結合為一,尊卑相同,相親相愛。
但為什麼古人沒有將愛情作為婚姻的基礎?這是因為,在古人心目中,人的情感是容易變化的,人的一生可能有不同的愛戀對象,對於同一個人的情感也可能隨著時間推移而減弱變淡。
而婚姻作為一種禮制,一方面要順應人的自然情感,一方面也要引導和節制人的情感,讓大多數人能夠生活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之中,而不必隨時應對無法預知的人生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