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地」這麼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是港臺從「tahiti 」所譯,大陸則譯為「大溪地」,聽上去更有畫家畫中的意境。幽深的海水在這裡變得清亮,憑海臨風,只要在大溪地就能沐浴四季如春。
把這裡的美好帶給世界的人是保羅·高更,假如沒有高更,這裡不過是太平洋上一顆被隱藏起來的黑珍珠。
大溪地位於南太平洋島嶼的地理位置,這裡四季溫暖如春、物產豐富。衣食無憂的人們常常無所事事地望著大海遠處凝思,這種憂鬱或是悠閒的狀態一般都要維持整個下午。
然後是日落,然後是天亮。陽光跟著太平洋上吹來的風一同到來,海水的顏色也由幽深到清亮。他們管自己叫"上帝的人",人們管這裡叫"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高更對於熱帶樂土的懷想,致使他前往大溪地,他嚮往這裡的美與神秘,這裡一切都令他深深著迷。在這片土地上一待就是12年的時間,非但捨不得離開,更去探尋那片原始、未開發的純真。他把繪畫的本質建立於原始超脫之上,認為越是貼近自然的人越能觸動知覺與靈性,這才是他真正創作的泉源,慢慢地,他變得喜歡並用紅色與橘紅色、藍色與綠色、紫色與暗褐色,將靛藍當作黑色使用 。
《月亮和六便士》中這樣寫到:高更拋棄所有不顧一切來到這個小島然後畫起了這裡的少女。住在屋頂鍍錫的茅草房裡,大溪地少女相對而坐,素色的小花簪在髮際靜靜地散發著芬芳。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12年 。大溪地是高更的生活與精神家園,高更不顧一切,離開巴黎,遠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tahiti 島上生活、畫畫,在這裡,高更沉迷於被稱為人間天堂的大溪地的絢爛和諧的自然風光與原始質樸的人文,開啟了自己藝術的心門,達到了繪畫事業的頂峰,並品嘗到了真實純樸幸福的生活。
大溪地島上陽光明媚,氣候宜人,一派綺麗的熱帶風光,被譽為"太平洋上的明珠"和"世界樂園"。
島上山清水秀,綠草如茵,到處是成林的棕櫚樹、椰子樹、芒果樹、麵包樹、鱷梨樹、露兜樹、香蕉樹、木瓜樹,熱帶水果四季不斷。
島的中部懸崖陡峭,峽谷幽深,海拔2237 米的奧雷黑納山在島上拔地而起,高聳入雲,飛瀑從峭壁上瀉下,直落入碧潭之中,濺起珠輝玉麗。幾條小溪從山上蜿蜒流下,分成幾路注入太平洋。
沿岸,一排排屋頂鍍錫的茅草房點綴在綠蔭之中,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閃光,別有風味。
島上多海濱浴場,海灘優良,適於遊泳、泛舟和休息,好像是熱帶人間仙境。在這裡遊客還可以乘坐玻璃底的遊艇,觀賞海底的珊瑚礁和珍奇魚群,這裡還盛產珍珠。
玻裡尼西亞的神話裡,大溪地珍珠是由造物主給和諧與美麗之神 Tane 的首數點光。Tane以這些光點照亮了天宮的地窖,它們的形態和光亮也為他帶來靈感,創造了星星。然後,Tane把光點帶給海洋之神 Rua Hatu,讓他照亮海域。替Tane 辦事的戰爭與和平之守護神Oro,把這首數顆珍珠,送給了由他選定為他繁衍後代的凡間女子,作為定情之物。
在他完成凡間的任務後,他把珍珠貝"Te ufi"交給了凡人,以紀念他曾到過塵世,從那之後,這片海域就盛產一種高品質的珍珠。
大溪地人皮膚黑裡透紅,體態健美,性情豪放,能歌善舞。逢年過節或喜慶日子,婦女們頭戴花冠,套上鮮花頸飾,穿上稻草編成的金黃色草裙,在皮鼓、吉他的節奏聲中翩翩起舞,男人們也聚集在一起爭相獻技,表演各種節目。
遊客們在此期間可以欣賞到表現玻里尼西亞歷史、風俗、宗教的舞蹈、雜技;可以聽到悠揚悅耳的民間樂曲;還可以觀看賽龍舟和"劈椰子"比賽。賽龍舟是玻里尼西亞的一項重大的民間活動,據說是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於五、六世紀時從東南亞駕木舟漂洋過海來島定居。
沒有吃過這道菜就等於沒到過大溪地,這道以魚為主的菜需要經過蔬果醃製,肉質鮮嫩,軟糯Q彈。
瑪阿——這道菜的做法很像我們的「叫花雞」,只是材料和製作細節上有所區別,原始炙熱的火山巖把爐中食物悶熟,感受自然香氣。
海綿蛋糕、焦糖慕斯加上啤梨慕斯組合而成,微苦與清香結合,吃起來非常清香。
有美食就要配美酒,當地的「麥泰」是酒中寵兒,它是一種著名獨特的雞尾酒,「麥泰」一詞是大溪地語,意思是「好極了」,這種酒以五種不同滋味的香氣恰當的混合交融,醇香沁心,微醺的感覺讓你的大溪地之行更加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