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個上初中的男孩,不喜歡學習,但非常喜歡玩手機,除了吃飯、睡覺,幾乎手機不離手。
看到這樣一個孩子,估計很多家長就會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那這位男孩的父母,也是一樣,對孩子沉迷手機,感到非常憤怒。特別是每天下班回來,
看到孩子要麼是倚在沙發上看手機,要麼是關在屋子裡「肯定在玩手機」。
直到在一次考試之前,男孩的爸爸看到他不複習,還一直在打遊戲,之前積壓的怒火,一瞬間被點燃,正當孩子玩在興頭上時,這位父親一把把手機搶奪過來,使勁摔在地上,手機即刻黑屏,前後面也都變成了「冰裂紋」,孩子一下沒反應過來,懵在原地。
過了一會,孩子反應過來,趕快去「搶救」手機,結果怎麼也打不開,孩子朝爸爸怒吼:「你摔我手機幹什麼?」
爸爸義正言辭的說:
「馬上就要考試了,就知道玩手機,給你摔了,沒得玩了,趕緊去學習!」
孩子委屈地大聲說:「你知不知道,手機裡面有我自己原創設計的軟體!這是我全部的心血!我的數據沒有備份,編程和代碼全沒了!你賠我!!!」
結果這下輪到爸爸懵在原地,不知道該怎麼彌補兒子的數據,還不斷的重複:「整天看你玩手機,就以為你在玩遊戲,誰知道你還搞原創?」男孩生氣地把自己鎖在臥室,一整晚沒有出來。
那像這樣的故事,不在少數:
在電視劇《小別離》中,媽媽童文潔在女兒中考前發現她寫小說,也是認為女兒不務正業,氣憤地直接當著女兒的面兒,把小說撕掉。
而最近熱播的《以家人之名》中,齊明月和唐燦的媽媽,也是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批判孩子堅持的人生選擇,把自己認為對的強加給孩子。
這些角色的表現,其實是現實生活中,好多家長的縮影,而這樣做的結果,通常是孩子和家長「兩敗俱傷」。
那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如果想要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其實非常簡單,家長們嘗試下面這些做法:
道歉,不僅僅是簡單的口頭道歉。哪怕孩子不說話,但是孩子也是能聽能看的,道歉要從理解孩子的情緒,認識到自己粗暴的行為來,如果可以接受,可以給孩子寫一張心願卡,以這樣的心願卡無條件答應孩子的一次要求,來讓孩子感受到家長是真正誠摯的在道歉。
在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尊重孩子自己的獨立空間,不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強加給孩子,不以自己的判斷去批判孩子的選擇,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希望每一位家長是真正知道自己這「腦子一熱」行為背後的傷害是什麼,也希望樓主能真正的結合家裡的實際情況,找到一個合適的方式和孩子和解,畢竟孩子只是孩子。
最後願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