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娜的北京辦公室裡沒有複雜的裝潢,一副寫著「以牛為本」的書法掛件格外顯眼。今年是「養牛人」高麗娜步入原奶行業的第15個年頭,也是國內最大牧場經營方之一——現代牧業(01117,HK)成立的第15年。
相較於超市中隨處可見的牛奶品牌,消費者或許對原奶企業感到陌生,但這卻並不妨礙現代牧業的產品每日抵達人們的餐桌。「蒙牛的特侖蘇基本上用的都是(現代牧業)大牧場的奶。」高麗娜說道。而新希望集團旗下的新乳業(002946.SZ),同樣是現代牧業的重要客戶。
自2005年在馬鞍山組建了國內第一個萬頭規模牧場,截至目前,現代牧業已在全國建成了26個萬頭規模牧場,在國際奶農聯盟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牧業排名中,成為了全球成母牛存欄量第一的奶牛養殖企業。
儘管規模化養殖已成為國內原奶行業的主流趨勢,但作為最早涉足這一領域的企業,現代牧業卻是在質疑中誕生和成長的。另一方面,在現代牧業成立的15年裡,國內原奶行業也歷經坎坷。而伴隨著消費升級、規模化養殖的行業趨勢,乳製品市場正式進入全產業鏈競爭時代,上遊原奶企業也終於破冰,再度成為資本的寵兒。
從這一層面來說,高麗娜以及其掌舵的現代牧業,可以看作是國內原奶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縮影。在現代牧業成立15年之際,《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獨家專訪了公司總裁高麗娜,傾聽這個資深「養牛人」對企業和整個原奶行業的總結反思與戰略思考。
規模化養殖是摸著石頭過河
註冊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現代牧業的誕生實際上與下遊乳企蒙牛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創立現代牧業前,高麗娜曾在山東泰安擔任招商局局長。用高麗娜自己的話說,其最早的身份可以描述成一個非蒙牛團隊,卻是介紹蒙牛落戶山東和安徽的「引資人」。
「我們當初建馬鞍山牧場的時候,主要是給蒙牛做配套,後來公司建成26個牧場,基本上也是跟隨蒙牛,為其建設奶源基地。」高麗娜這樣描述現代牧業的成立背景。
記者注意到,2005 年前後,國內乳品需求增長,市場日趨擴大。伴隨著下遊乳企飛速發展,對原奶的需求亦大幅增加。而彼時,原奶行業主要是奶牛家庭的散養模式,下遊乳企長期向奶農和奶牛養殖合作社等進行原奶採購,鮮少涉及自有奶源建設。
在這樣的背景下,現代牧業則瞄準了國內並未有過先例的萬頭規模大牧場。但也正因如此,公司的定位一度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激進」,並引來了反對的聲音。
「現代牧業的確是在質疑聲中誕生的,我們可以說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高麗娜說。彼時,專家的質疑主要體現在,那麼多的牛圈在一起容易爆發大型傳染病,影響牧場經營和產業發展。但根據後期的行業實踐,業界逐漸認可了疾病傳染是有來源的,大多數情況是下可控、可預防的。
伴隨著行業認知的不斷發展,現代牧業以「萬頭牧場」為代表的規模化養殖路線也得到了進一步鞏固。高麗娜對此補充稱:「儘管當年面對著行業質疑、政策不完善、環保壓力等種種困難,但我們不僅建成了規模化養殖牧場,還在公司成立的第5年,成為全球第一家以奶牛養殖資源上市的企業。」
記者注意到,現代牧業成立的15年間,也是國內奶牛規模化養殖經歷從無到有、從「另類」到主流發展階段的主要時期。據農業農村部日前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20)》,2019年,國內標準化、規模化牧場已經成為發展主流,存欄100頭以上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64%,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比2014年提高18.8個百分點。而規模化牧場現已實現100%機械化擠奶,95%配備全混合日糧(TMR)攪拌車。
放眼資本市場,在A股和H股中,奶牛養殖概念也在近年來逐漸擴容,除現代牧業外,原生態牧業、西部牧業、中國聖牧等同樣定位於規模化養殖,成為國內原奶行業的主力軍。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規模化養殖在國內已得到了政策和行業的認可,但在高麗娜看來,其對比美國等地的成熟經驗案例,仍顯得粗放與稚嫩。
「我們的確做成大規模了,但由於中國在很長時間裡沒有這種先例,也沒有這樣的人才。放眼全球,國內的奶牛養殖行業依舊非常落後。你只要看到國外怎麼做的,就知道我們一定還得提升。」高麗娜說,「這些年裡,我們的規模化養殖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邊到國外學習,一邊回來實踐慢慢摸索。現在基本上已經從過去的粗曠式管理到了精細化管理」。
談及現代牧業和國內奶牛養殖模式的未來發展,高麗娜表示,其目標是朝著數位化管理繼續拓展,包括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精準化智能管理,提高運營效率的同時,降低牧場的運營風險。
「規模最大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在國內奶牛規模化養殖逐漸發展成熟之時,低迷的行業周期給上遊牧場帶來了一次集體重創。作為規模最大的原奶企業之一,現代牧業所受到的影響無疑也是最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規模化養殖尚未成為行業主流的階段,原奶周期的主要影響因素曾體現在動物疫情方面。傳染病一旦爆發,殺牛不可避免,奶源因此緊缺,奶價也就此上漲。
隨著近年來規模化養殖的佔比增加,防疫措施亦不斷升級,奶牛傳染病雖基本受到了控制,但低價的進口原料奶卻開始「大行其道」,對國內原奶行業帶來了更直觀和嚴重的衝擊。
從輸入性的衝擊角度來看,進口奶價格較低,個別乳企使用價格較低的進口大包粉作為原料。另一方面,由於2008年國內爆發的三聚氰胺事件,消費者對於國內奶源普遍產生了不信任的情緒,也使得原奶行業的寒冬現象逐漸加劇。
「三聚氰胺事件,主要是由一些奶牛養殖散戶的不規範操作導致。而我們的(規模化大型)牧場,從擠奶到管道到罐裝,中間過程沒有任何人為幹預的機會,因此並未受到牽連。」高麗娜對記者表示,「 但許多消費者,特別是年輕媽媽,經歷了三聚氰胺事件後,一度對國內奶牛養殖產生懷疑,認為進口奶質量更好。這其實是一個認知誤區。」
內外因素疊加,原奶企業在2014年之後日子愈發艱難,大牧場虧錢,小牧場退出關停,成為行業彼時的主要特點。財報信息顯示,2015年起,現代牧業的業績開始進入下行區間,並在2016年和2017年間持續虧損。
漫長的行業徘徊期最終被產業鏈的整合趨勢逆轉,原奶企業也終於在2018年以後破冰復甦,逐步回歸向上發展趨勢。對於現代牧業來說,蒙牛方面的控股加持無疑成為其走出困境的重要原因。
高麗娜對此表示,伴隨著國內奶牛存欄呈逐年下滑趨勢,產量增速大幅放緩。在供給放緩,需求擴容,監管鼓勵使用生鮮乳的背景下,2018年奶價拐點出現。而為了消除或減弱周期性帶來的巨大衝擊,這些年裡,行業內部也出現了諸多上下遊「聯姻」的案例。
此外,在消費升級、規模化養殖的大趨勢下,乳製品行業進一步體現了奶源、產品和渠道的全產業鏈競爭趨勢。為了保證充足、優質的原奶供應,下遊乳企對於上遊牧場的整合收購進一步成為主流。
例如,蒙牛在2019年先是成為現代牧業最大股東、後又入主聖牧高科,伊利方面收購賽科星、認購中地乳業、優然牧場等等。
高麗娜直言,被蒙牛方面控股後,現代牧業的原奶有了穩定出路,其過去幾年裡有關產品無銷路的擔憂終於被打消。而在高麗娜看來,上下遊的有機整合也將是中國奶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奶業發展必須要有高質量的原奶作為保障,上遊要有利潤的空間,下遊也要有。
在此背景下,現代牧業自2018年扭虧為盈後,業績表現恢復上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各大乳企對於上遊奶源「軍備競賽」的加劇,原奶企業的加速擴張和整合也愈發明顯。
根據優然牧場日前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說明書,去年完成收購賽科星58.36%的股權後,公司在奶源供應量方面迅速增長。截至2020年上半年,其營業收入規模達53.44億元,超過現代牧業同期所披露營收數據。
對於這一現象,高麗娜向記者回應道,「這幾年我一直在講,現代牧業過去的確走得很快,但由於周期問題,也放慢了發展的速度。但我覺得,規模最大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我們現在強調的是做優做強,就是提升奶牛單產,同時降低成本效益,這才是一個企業應該追求的目標。 」
但高麗娜同樣表示,其並不反對在下遊的原奶需求增長下,繼續保持企業規模的擴張。
「由於蒙牛現在依舊需要奶源,現代牧業也就還要加快發展速度。我們目前的擴展計劃是,在5年內,奶牛存欄量和牛奶產量要翻番,即奶牛存欄量達50萬頭,全年鮮奶產量超360萬噸。就牧場數量而言,可能用不了新建26個牧場,或許再建20個牧場就能實現這個目標。 」高麗娜說。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