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道略音樂產業)
從Frankie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Urban音樂這個概念後,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可能沒有一個音樂流派比Urban更能滿足年輕人對時尚潮流和自我認同的想像。
2012年,格萊美將Best R&B Album頒給了專輯《F.A.M.E.》奪得大獎,而被這張Urban專輯打敗的四張專輯,全都是偏向Traditional R&B風格的。這張被樂評人評為不及格的專輯,顯然在格萊美的評委眼中,代表著未來的方向。
此後,在Beyonce(《Beyonce》《Lemonade》)、Mary J. Blige(《be without you》)、Rihanna(《Anti》)等歌手的帶領下,Urban的市場份額急速增長。到2017年,根據《尼爾森音樂產業年度報告》,Hip-hop 和 R&B 超過搖滾樂成為被聽眾消費最多的音樂。
這一年Beyonce的《Lemonade》獲得了格萊美Best Urban Contemporary Album大獎,也正是在這一年,吳亦凡在格萊美的紅毯上,喊出了「我想做Urban」的宣言。
什麼是Urban
Urban音樂,又稱為Urban Contemporary(當代都市)音樂。上世紀70年代中期,紐約一位名叫Frankie Crocker的DJ首先提出了這個概念。
身為FM電臺WBLS項目總監的Frankie,他把R&B 音樂和Disco音樂混合在電臺播放,還給這種混合形式取了新名字——Urban Contemporary。
而這種多元的音樂風格,恰好和當時年輕人自由、多元的價值訴求相呼應,Urban在FM電臺越來越流行,並使得其他電臺爭相追逐。
當時的電臺多設在紐約、芝加哥等城市,Urban音樂最初以R&B和Hip-hop為主。但發展到後來,Urban的內涵不斷加深,逐漸成為涵蓋了 Hip-hop、R&B、Jazz、Soul 等音樂的統稱。
到Puff Daddy在1998年帶領一幫兄弟堵市政廳,要求格萊美設立專門Urban獎項時,他們的說法中,Urban已經在流行音樂中佔據了大概35%的音樂銷量。
2000年,《Village Voice》雜誌聲明Urban Music就是Pop Music;到2003年,格萊美首次出現了Best Contemporary R&B Album,對Urban和傳統R&B做出切割,即歌曲中是否含有Hip-hop。
隨著Urban的影響力不斷拓展,其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獲得了人們的認可並得到了一定的拓展。從Frankie 「what’s happening in the city」 的描述,到後來自由包容、積極向上、時尚潮流等元素都一步步成為Urban的精神內核。
近些年,Urban的界限愈發模糊,元素愈發多元,其音樂受眾也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一股不容小覷的潮流。
市場新風向
網際網路時代,最大的好處就世界各國人民可以更快速、更深入地交流,也更容易產生共鳴。就在Hip-hop 和 R&B 超過搖滾樂成為被聽眾消費最多的音樂的2017年,中國大陸的Urban浪潮也悄然而至。
根據艾瑞諮詢的《2018年中國數位音樂消費研究報告》顯示,R&B與嘻哈/說唱在數位音樂消費者中分別佔據了31.8%和37.4%,而他們的TGI更是以140.1和136.5分列三、四位。
資料圖:數位音樂消費者行為偏好(來源:艾瑞諮詢)
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一步推進,以及網際網路帶來的數位化變革,大陸市場在音樂消費上,釋放了清晰且強有力的信號。
尤其是跟隨經濟高速發展一同成長起來的Z世代(1995年及之後出生的年輕人),伴隨著他們與生俱來的獨立自主權和決策力,他們對自由包容、積極向上、時尚潮流這些元素更為敏感,也更有共鳴感。
資料圖:數位音樂消費者特徵(來源:艾瑞諮詢)
同一份報告中,中國數位音樂消費者特徵前三項分別是熱衷社交、表達意願強、追求時尚創新。66.1%的用戶表示「有很多好朋友」,73.5%的用戶總是願意說出對於某件事情的看法,69.7%的用戶表示「自己經常有很多靈感湧現出來」,67.1%的用戶認為「我經常比身邊朋友離時尚前沿更近」。這些特徵,恰好和Urban音樂多元包容、自由個性等特徵相吻合。
同時,這些年輕人正是數位音樂的主力消費人群。當他們嘗試掌握音樂話語權的時候,我們也看到了Urban在中國的快速躍進與廣闊前景。
Urban風潮來了
事實上,從周杰倫、陶喆、王力宏,再到袁婭維、鄧紫棋等人,都能在他們的音樂中感受到Urban元素。而到了吳亦凡、王嘉爾、張藝興等新一代歌手,他們已經旗幟鮮明地打出了Urban音樂的大旗。
吳亦凡的《November Rain》《Antares》等歌曲都帶有Urban風格,甚至連那首出圈的《大碗寬面》,我們也可以看到起以Hip-Hop為支點,建立起來的Urban潮流風格。
王嘉爾的《Can't breathe》《Papillon》,王以太的《Paint Me In God》《Shout It Out》等歌曲,都是不錯的Urban作品。張藝興的專輯《Honey》,更是全程主打Urban標籤。
此外,無論是《中國新說唱》中的《星球墜落》《目不轉睛》等歌曲,還是《我是唱作人》中《掛羊頭賣狗肉》《Villanelle》等歌曲,不難看到,相對更強調大眾屬性的綜藝節目中Urban影響力的逐漸滲透。
在引爆今夏熱潮的《樂隊的夏天》中,各個樂隊更是把Urban玩出了花。旅行團樂隊在《周末玩具》這首歌中將disco用當下更新穎的音樂重新混搭,輔以吉他強烈的放克律動,配出了極為動感的節奏,「和平和浪」在《48HRS》中用慵懶的R&B唱腔穿插有節奏感的rap,令人聽來十分的放鬆與舒服。Mr.WooHoo在翻唱《甜蜜蜜》時,愣是將小情歌和雷鬼、Funky、rap等元素結合了起來,形成了一種Urban的輕快與抓耳,以至於全場都一起搖晃了起來。
如果說,音樂人、綜藝節目,包括活躍在各大音樂平臺的Urban愛好者,都只屬於內部消化的話。那麼,真正引領Urban潮流的,則是QQ音樂。
一直以潮流時尚形象示人的QQ音樂,最近上架了Urban專區,從平臺層面推進和引領了整個大的潮流,助推其徹底走向大眾。在QQ音樂 Urban 專區裡,有UrbanFlow等各種精選歌單,你能看到很多在以往常規歌曲分類下難以被歸類的音樂人和作品。
一個最新、最全的曲庫,配上潮流時尚氣質的平臺,Urban專區甫一出現,就受到了不少樂迷的關注,也進一步激活了QQ音樂的龐大曲庫。
資料圖:Urban專區
對於大眾消費者而言,信息爆炸的時代,除了需求的滿足,音樂選擇越是豐富,就越需要專業的平臺進行引導。以往聽眾要發現這樣的作品很麻煩,往往也需要一定的鑑別門檻。而有了QQ音樂在平臺層面的專業引領,此前的阻礙不復存在,和Urban有極強共鳴感的年輕人也有機會聽到更多優質的Urban音樂。
QQ音樂通過Urban專區,不再對單一的某個流派進行推廣,而是結合用戶需求,以多元和潮流出發,在回應用戶音樂訴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引領年輕人的音樂品味。在完成潮流引領的過程中,也提高了平臺本身的內容黏性。
而無論是吳亦凡、張藝興、王嘉爾,還是新褲子、和平和浪,這些站在潮流前方的音樂人或樂隊,他們對於Urban的嘗試,也可以通過QQ音樂打造的Urban Star進一步拓展潮流影響。
譬如吳亦凡的新歌《破曉》,甫一上線,便被Urban專區收錄,獲得QQ音樂的Urban潮流助推,從而獲得了除粉絲圈之外進一步的影響力釋放。
與此同時,這種對潮流的引領還有上下遊的輔助推進和融合,對相關原創音樂人的發掘扶持或新場景下的音樂演出等,都會助推潮流的進一步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產業鏈的整合與完善。
行業正處於變革的關鍵時期,內容大戰的勝負尤未可知,但QQ音樂對潮流的每一次精準把握以及引領,既是形成用戶體驗壁壘的關鍵舉措,更是對音樂行業發展的回應與修正。
Urban之所以會受追捧,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它們並不是單一的 R&B 或 Hip-hop,這些音樂帶給聽眾的影響力和感染度都是更多元的。
而從Frankie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Urban音樂這個概念後,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可能沒有一個音樂流派比Urban更能滿足年輕人對時尚潮流和自我認同的想像。他們在其中找到自我,找到共鳴,找到價值,更在其中傾訴自己的故事。
如果你也喜歡Urban精神 ,Urban Lifestyle,或是想聽最新最全的Urban音樂,想在Urban中感受音樂的脈動,歡迎去QQ音樂Urban專區逛逛。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