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分文章七分改」。仔細想想,這句話有一定道理。寫文章的時候往往感覺才思泉湧,下筆淋漓暢快。寫完後一檢查,總能發現一些錯漏。文章寫好之後,一定要進行校對,校對包含文字上的訂正,也包括內容上的調整。一篇好的文字要有嚴密的邏輯性,有人為了讓文章更加完美,寫好之後會故意放在一邊。等恢復理性的時候,再進行改正。
古人認為,立德、立功、立言並稱為「三不朽」。分析一下,立德和立功需要外界環境的輔助,立言只需要自己努力學習,留下言之有物的理論知識。相較而言,追求立言的成功機率更大一些。所以,古人很喜歡從事學習創作,把至理名言留給後人。古人愛寫文章,當然要研究如何寫文章,如何立言。於是,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創作規律。在規律的指引下,形成了創作觀。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有很多古人都支持這個觀點。清代文人喜歡從事各種理論研究,有一個叫龔煒的文人說過一段話,介紹了好幾種該文章的方法。初學改文章,要從語義和詞義兩方面入手比較簡單。把想表達的觀點直接表達出來,不要過於含蓄,讓人產生誤解。用詞要精準,不要引起歧義。
改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讓文章脈絡更加通暢,文從字順指的就是文脈。文脈通,則文章有靈氣;文脈阻塞,則文章慘不忍睹。這就像蓋房子做木工要講究榫卯相互連接,不留縫隙,思想感情貫穿流暢,不會讓人覺得「疙疙瘩瘩」。改後的文章要讓人能夠看出神採,不能越改越晦澀,讓人看的時候有昏昏欲睡的感覺。
大家都知道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曹雪芹寫這部偉大的作品時,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紅樓夢》在文壇上的成就是公認的,曹雪芹這樣偉大的作家都要積極修改自己的文稿。至於普通人當然不能過於自信,也要記得「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由於曹雪芹太重視他的作品了,直到他病逝的時候也沒有完成《紅樓夢》。後人根據他留下的脈絡,補全了這部作品。
改文章有一些小竅門,寫好文章之後,先封存一段時間。覺得已經忘記文章內容的時候,再拿出來審視修改。這樣的校對才是有效的校對。相當於換了個人、換了個角度去調整,讓理性的思想始終存在。
拓展閱讀
山水有情,依依惜別,李白《渡荊門送別》
《封神演義》,無法擺脫和《西遊記》進行比較的命運
稗官野史,古代小說家記錄的文學作品
才華橫溢、貪生怕死,明末清初詩壇盟主錢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