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米高梅電影公司(Metro-Goldwyn-Mayer Inc)標誌 |
美國好萊塢著名電影公司米高梅由於無力償還巨額債務和推出新作,於3日早晨宣布破產。
此前,億萬富翁和著名企業投資家卡爾·伊坎曾購買了米高梅20%的債務,並且致力於推動該公司與自己控股的獅門影業公司合併。近日,米高梅債權人與伊坎達成協議,伊坎放棄了合併計劃,同意由其實施預組破產方案。
預計米高梅會在一兩個月內脫離破產保護,屆時將由望遠鏡娛樂公司的共同創始人加裡·巴伯和羅傑·伯恩鮑姆擔任米高梅聯合首席執行長。
米高梅10月29日宣布,在持有該公司近40億美元債務的債權人中,至少約三分之二的債權人和逾半數的個人債權人投票批准該預組破產計劃,贊成票數已滿足法庭批准破產重組計劃所需的最低票數,重組存在的票數障礙已基本掃清。
米高梅是好萊塢一家有著86年輝煌歷史老牌電影公司,推出過包括《亂世佳人》在內的一大批經典影片,並先後200次在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儀式上折桂。近年來,由於一直沒有推出成功的影片,加上積欠了40億美元的債務,米高梅的前景十分慘澹。
資料:米高梅電影公司
米高梅 Metro-Goldwyn-Mayer (MGM)好萊塢五大電影公司之一。米高梅電影公司拍攝了電影史上最出色的影片之一——《亂世佳人》,創造出歷久不衰的銀幕經典——007,塑造了不朽的卡通形象——貓和老鼠,發起成立了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並推出了學院獎(即奧斯卡)……要知道,上面幾個成就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讓這個公司不朽,何況幾個神話集於一身。米高梅電影公司的雄獅利奧標誌一度被當成了美國的象徵,它旗下巨星雲集,曾創造每周推出一部電影的神話。這個公司的大號叫米高梅。
破產原因之一:政策人才雙失
20世紀的美國電影業曾是電影公司時代,黃金時期的米高梅就是最突出的代表。在1923年的美國電影業危機中,米高梅的前身米特羅電影製片公司雖然虧損嚴重卻還是收購了同樣瀕於破產的高德溫電影製片公司,並費盡周折使一個好萊塢小電影製片公司的老闆路易斯-梅耶加盟。就這樣,米高梅公司在1924年正式成立,一系列神話也由此產生。
米高梅成立的第二年,作為總經理的梅耶就大手筆推出了片長為2小時24分鐘的《賓虛》,當時的票價大概是50美分,票房卻高達400萬美元,成為當時最熱門的電影。
幾年後,米高梅每年要生產影片40到50部,幾乎每部電影都掙錢。而米高梅對奧斯卡獎項的全面攻陷使得當時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籤約米高梅,就一定能贏奧斯卡。」那是米高梅公司的黃金時期。
上世紀40年代末之前,在梅耶的精心打理下,米高梅一直是好萊塢最大、最有影響的集製片、發行、放映於一身的電影公司。米高梅旗下曾聚集了克拉克-蓋博、斯賓塞-屈塞、加裡-格蘭特、瓊-克勞馥、凱薩琳-赫本、葛麗泰-嘉寶、伊莉莎白-泰勒、費雯麗等許多老牌明星。相應的,出產的電影也佳作居多,票房更是盆滿缽溢,曾出品《綠野仙蹤》、《魂斷藍橋》、《費城故事》、《亂世佳人》(電影版、電視版)、《日瓦戈醫生》等佳作。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米高梅受到了一連串的打擊。1948年,反託拉斯法波及電影業,製作公司被要求只管制片,不能兼顧發行和影院業務,以此避免壟斷。樹大招風的米高梅不得不放棄了部分業務,並減產影片,收入一落千丈。雪上加霜的是電視的誕生,它分流了大量電影觀眾。以至於到1957年,米高梅持續了30年盈利的局面被打破。創始人之一路易斯•梅耶的被迫離去,也給米高梅帶來運營上的重創。此後,雖然翻拍成名作《賓虛》再創輝煌,但此時的米高梅已經表面風光、內裡中空,在隨後的10年裡連年虧損。
破產原因之一:政策人才雙失
如果「政策」缺失,反託拉斯法案對每一個製片公司都有影響,那麼,在同樣的大環境背景下,米高梅的沒落,現在看來,致命傷應該就是渠道缺失,背後沒有靠山,沒有傳媒集團做後盾,無法打通產業鏈。米高梅的經濟危機顯然非一日之寒。探究米高梅的失敗,不少人認為歸結在了沒有傳媒集團做後盾的原因上。由於沒有任何有線電視頻道、電視網絡或寬帶管道,像米高梅這樣的獨立製片公司自然處處受制於人。
影視產業一直以來具有「火車頭效應」,也就是在電影製作的帶動下,發展與影片相關的產業,比如發行DVD、圖書出版、玩具和紀念品製造、主題公園等等,以衍生上下遊產業鏈的方式獲得遠遠高於電影製作發行本身的利潤。
然而,在米高梅這種獨立製片公司,「火車頭效應」很難體現。而同為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的環球影片公司被美國通用電器集團下屬的NBC全國廣播公司收購,派拉蒙影業公司被維亞康姆收購,二十世紀福克斯則隸屬傳媒巨頭默多克,新線電影公司和華納兄弟影業公司則同屬時代華納。而且長期以來沒有任何有線電視頻道、電視網絡或者寬帶管道,只會讓公司處處受制於人。
雖然近年來米高梅也在與電視機構合作,比如與CNBC亞太公司組建合資企業,開播電影衛星頻道等等,但是它進入市場太晚,佔據市場份額太小,根本還來不及施展,公司就已經到了瀕臨破產的邊緣。
破產原因三:資本運作失敗
1948年的反託拉斯法案和50年代電視的衝擊,使得米高梅由盛轉衰,1957年首次虧損之後,米高梅一直沒能再盈利。連年虧損的米高梅,在1970年被美國賭業大亨柯克·克爾科裡恩買下。熱衷於賭場和賓館業的克爾科裡恩將資金套現拿去投入賭博業,令米高梅與電影業越來越遠。此後,克爾科裡恩曾兩次將米高梅轉賣,又兩次買回,使米高梅飽經磨難。
所以,從上世紀80年代起,華納兄弟、21世紀福克斯等競爭對手慢慢佔領了多元化題材的市場,使更接近平民生活的、更具時代感的新商業電影成為好萊塢的趨勢。而同一時期,米高梅投資的《風語者》則徹底慘敗,宣告無論從電影技術還是藝術上,它都錯過了好萊塢工業的轉型期。雖然在上世紀80年代初米高梅靜悄悄地吞併了同病相憐的聯美公司,享受到了007的份額,孰不知實際運作還是一樣的賠多賺少。
2005年,索尼公司以48億美元收購了米高梅,此時的米高梅已經身負20億美元的負債了。此舉看來似乎挽救了瀕臨崩潰的老牌電影王國,但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中的最後一個獨立製片公司也就此宣告消失。
然而,最令人遺憾的是,索尼的出手雖然闊綽,卻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米高梅每況愈下的趨勢,原因很簡單——單純的資金注入註定只能像以往米高梅的運作那樣打水漂,必須拿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才能改變歷史。
公司的重生需要拿準自己的優勢,最大的範例就是漫畫界巨鱷驚奇公司,原本只經營漫畫的驚奇自將漫畫人物授權給大電影公司以來,業務收入突飛猛漲,後來自主拍攝《鋼鐵俠》達到成功兼容並濟,當時慧眼識中神奇的迪斯尼也隨之收穫頗豐。如果這是一種雙贏局面,那索尼和米高梅就是一種反例的雙敗。
米高梅宣布破產獨家專題
獨家:深度解析米高梅破產 窮不思變病入骨髓
米高梅經典影片在線高清看
(責任編輯:午小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