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翔安區新圩鎮創新環衛治理方式 啟動鎮村垃圾直運

2020-12-25 華龍網

廈門翔安區新圩鎮創新環衛治理方式,通過購置垃圾壓縮車和分類垃圾桶,在全市率先啟動鎮村垃圾直運,實現垃圾日產日清、日產日運——

二次汙染沒了,村居環境美了

東南網12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程枝文 通訊員 林瑞聲 餘慶東 文/圖)清潔工人將村居垃圾收集後,先運到附近的垃圾池中轉,初步處理後再由環衛農用車轉運至固廢中心,這是大多數鄉村普遍採用的傳統垃圾清運模式。如今,這種方式在廈門翔安區新圩鎮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快遞式」直運新模式,省去垃圾池的中轉環節,通過新設備直接將垃圾運到固廢中心。

新圩鎮位於大帽山下,全鎮下轄16個村居,總人口4萬多人。過去,鎮裡一直沿用傳統的垃圾清運模式。在垃圾中轉環節,由於勞動強度大,垃圾池平均三五天才能清空一次,而且容易發生滴灑漏,造成二次汙染。加上村居垃圾池配套覆蓋面小、分布不均,滿足不了收運要求,導致垃圾亂堆放現象突出。在全區衛生評比中,新圩鎮經常墊底。

困境如何突破?今年11月,新圩鎮投入300多萬元,購置10輛垃圾壓縮車和1600個分類垃圾桶,在全市率先啟動鎮村垃圾直運。

10日,記者在該鎮後埔村看到,村內衛生整潔,數十個分類垃圾桶遍布全村。清運時,垃圾壓縮車逐處對接,只要駕駛員按下按鈕,車輛就可以自動完成垃圾收集並進行壓縮(如圖)。

垃圾壓縮車駕駛員黃水權,過去10年一直從事垃圾轉運工作。「原來用農用車轉運垃圾,清潔工把垃圾從池中轉至車上,戴雙層口罩都覺得刺鼻,而且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也運不完,又苦又累。現在,開垃圾壓縮車就像開公交車一樣,基本上聞不到臭味,一天工作8小時就可以了。」黃水權說。

「這種方式能實現垃圾直運,避免二次汙染。」新圩鎮黨委書記蘇宜遠說,這一做法已推廣至全鎮16個村居,每輛垃圾壓縮車運行均像公交車一樣排出固定線路,每天定時、定線收集垃圾,再直運至固廢中心,日產日清、日產日運。

據了解,為保證垃圾直運模式規範運作,新圩鎮還專門委託鎮屬企業新曦公司,對全鎮的清潔工人、管理人員和車輛設備進行統一管理;為調動保潔人員的積極性,該鎮建立了環境衛生考核制度,每月對各村居進行考評,將考評結果與保潔人員績效補貼掛鈎;製作118塊環衛工人責任牌,落實環衛工作的責任人和責任範圍。

「這種垃圾清運方式,為有效改善村居環境邁出突破性的一步。」翔安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新圩鎮的環境衛生考評成績已躍升全區前列,他們將不斷總結其經驗,在全區推廣這一做法。

相關焦點

  • 翔安區新圩鎮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鎮,馬塘村、面前埔村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
    上個月,經中共福建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六部門共同審核、張榜公布的《福建省農業農村廳關於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單位名單的通知》,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榮膺「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鎮」,新圩鎮的馬塘村、面前埔村也同時被評為「省級鄉村治理示範村」。  本報記者 曾嫣豔 通訊員 陳領安 朱曉東  鄉村治,則百姓安;鄉村穩,則國家穩。
  • 翔安新圩鎮掀起學習宣傳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熱潮
    11月8日,新圩鎮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動員部署和培訓會。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 記者 曾嫣豔 通訊員 王廣兵 鄭斌)  昨日的翔安區新圩鎮,陽光和煦,風輕雲淡。  在為農民創收、增收方面,新圩鎮的確下了一番功夫,也走出了一條新路子。  今年9月,新圩鎮舉辦了翔安區首屆龍眼文化藝術節,並以此為契機,以建設龍眼書院等方式,推介新圩鎮龍眼產品及農業觀光休閒產業。村尾村是龍眼種植大村。之前,村主任楊振水一直為村裡的大批龍眼樹發愁。「好在鎮裡很快出臺了扶持政策。」
  • 翔安區新圩鎮黨員幹部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 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文/圖記者 曾嫣豔 通訊員 餘慶東 陳領安)5月8日上午,翔安區新圩鎮召開「深化大學習、提振精氣神」專項活動部署會;四天後的夜晚,全鎮黨員幹部圍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展開專題研討;5月20日,鎮機關黨支部、事業黨支部全體黨員結合實際開展「提振精氣神,黨員幹部當先鋒」主題黨日活動……  在實踐中學習,在提速中超越,在跨島發展「主戰場」中提振幹部幹事創業精氣神
  • 新圩鎮在翔安區率先啟動流動人口衛生計生關懷關愛專項行動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 記者 曾嫣豔 通訊員 陳慶傳 葉淑華)26日下午,翔安區新圩鎮綠洲產業園內人頭攢動。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精神,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愛流動人口健康的社會氛圍,新圩鎮衛計辦聯合翔安區衛計局、區計生協會、東寮社區及廈門綠洲環保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舉辦「把健康帶回家」流動人口衛生計生關懷關愛專項行動暨「健康幸福過大年」大型宣傳活動啟動儀式。
  • 廈門農村汙水將匯入市政管網 啟動汙水連網規模化
    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在全面實施宜居環境建設行動計劃、全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中,廈門市翔安區貫徹市委、市政府「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不僅要讓「看得見」的翔安越變越美,也要讓這片土地下「看不見」的城鄉基礎設施迅速發生蛻變。「打響宜居環境攻堅戰,全力打造幸福美麗鄉村」,翔安區委、區政府的這項惠民工程就是要讓市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翔安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 我市今年將建設17條垃圾直運線路 目前正落實電子地圖地理位置採集
    昨日,記者從市環衛處了解到,到今年6月底,島內將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年底集美區、海滄區建成區的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40%以上,同安區、翔安區達30%以上。各區將配套相應環衛設施,並建立處理體系,分類垃圾督導員也將發揮宣傳、引導作用。
  • 廈門翔安區啟動2019年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
    (翔安區文明辦供圖)東南網1月24日廈門訊(本網記者 夏菁 通訊員 洪繼鏗)送文藝演出、送春聯、送溫暖……1月24日下午,2019年翔安區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集中服務暨「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啟動儀式在廈門翔安區新圩鎮面前埔村舉行。
  • 廈門翔安區:黨建「鄰」聚「好厝邊」
    「好體系」優化「鄰治理」翔安區堅持黨建統攬,完善鄰裡治理體系。織密「黨建網」。翔安區為順應城市化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村改居社區向城市社區完全轉型,於2018年8月在全區推行「1152」工作機制,有力強化村居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基層治理體系更加規範科學,村居幹部「精氣神」顯著提升,為加快轉型奠定了思想基礎、工作基礎和人才基礎。
  • 垃圾去了哪?——湘西州治理農村垃圾的故事
    山水間、村寨裡、街道旁、河道邊,垃圾隨處可見,老百姓也習以為常,「哪有水溝,垃圾就倒哪」。「別說發展鄉村旅遊,年輕人都不好意思帶朋友回老家。」村幹部們回憶。2013年,湘西全面吹響城鄉同建同治的集結號,啟動了垃圾治理「攻堅戰」。僅當年,就清除衛生死角4.85萬處,清理陳年垃圾7.84萬噸。
  • 江西省住建廳發布《江西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導則》
    城鄉一體化治理模式宜適用於距區域性垃圾處置設施50 公裡範圍以內(生態環境敏感區域等可適當提高運距),運輸道路標準具有縣級公路標準以上≥60%的鄉鎮。5.2.2 鄉鎮集中治理模式農村生活垃圾採取「戶分類、村鎮收集、鄉鎮(區域)處置」模式,以村或鎮為單位,或者與附近村莊、鄉鎮組團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來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
  • 翔安區2020年秋季幼兒園招生工作意見
    個別熱點區域內的公辦幼兒園,若符合條件的報名人數超出可提供學位數的,將採取隨機搖號的方式產生錄取結果,未被該幼兒園錄取的,由區教育局統籌到周邊普惠性幼兒園。  (二)民辦幼兒園招生對象  納入分級收費管理的普惠民辦幼兒園應優先招收以下兩類幼兒:(1)本區戶籍適齡兒童;(2)父(母)近一年在翔安區居住、務工和參加我市社會保障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適齡幼兒。
  • 同安區深入推行城鄉一體化環衛機制 全面提升轄區文明水平
    整合全區資源,快速響應、解決市政環衛問題;創新管養舉措,多角度、全方位優化環境……近年來,同安區全面深入推行「一把掃把掃到底」機制,將全區環衛工作交由一家國有企業負責、統一管理標準,實現市政、環衛、綠化管養的城鄉一體化,全面提高轄區的市政設施巡查效率、綠化管養和環衛保潔水平。
  •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廊坊文安縣:積極探索推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取得新成效
    完善建設運營方式  面對農村垃圾分類推行難、村民集體投放難度大等問題,文安縣認真學習借鑑先進地區經驗,創新舉措,率先推行了垃圾上門收集工作。定點上門收集。每100戶配備1輛電動三輪收集車,每輛三輪車上擺放4個分類垃圾桶,每日分上、下午兩次上門收集垃圾,做到垃圾不落地、日產日清。
  • 讓「藍色」閃耀在垃圾治理第一線——湖南長沙縣創新推動農村垃圾...
    這樣的片斷不是故事,而是真實發生在湖南唯一一個榮獲「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激勵縣」「首個國家級生態縣」——長沙縣的垃圾治理現場;這樣的藍色從村到鎮再到縣,閃耀在全縣垃圾治理的第一線。因此,長沙縣在垃圾治理這一方面持續攻克難關、不斷進行基層首創,全民發動、全民參與、全民治理,探索創新了垃圾治理藍色體系,破解了重大民生難題,為鄉村振興提升了成色。激發「民覺」,從百姓衣食住行源頭做起,做到垃圾治理減量化,將「難事」變成「藍事」垃圾分類,源頭減量是關鍵。
  • 胡昌升赴同安區翔安區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的發展...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 黃懷)昨日下午,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胡昌升前往同安區、翔安區,調研鄉村振興工作
  • 翔安區不以山海為遠決勝脫貧攻堅 甘肅永靖提前一年脫貧摘帽
    翔安區不斷鎖定兩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契合點,通過項目帶動、國企共建等方式,不斷激發永靖縣自行「造血」功能,助力永靖跑出脫貧攻堅「新速度」。  2019年,翔安區從廈門引進4家企業落地永靖縣,完成投資近2000萬元,帶動貧困人口1992人。
  • 永泰創新治理模式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
    近年來,永泰縣不斷創新機制,引進新技術,運用新辦法,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提高鄉村清潔能力,凝聚鄉村群眾力量,促使農村整體風貌得到較大改善,鄉村宜居水平再創新高,居民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提升。  創新機制  鄉村治理效能不斷提升  近日,在永泰縣丹雲鄉前洋村,不少村民身披「紅馬甲」,手拿衛生鉗,沿著村道「掃蕩」垃圾。隨後,這些「零報酬」的環衛村民又化身宣講員,走街串戶宣傳「功德文明銀行」。
  • 涉及86個村!廈門新一輪徵遷發力!這些片區補償安置方案通告發布!
    答:根據《廈門市村莊空間布局規劃》,西邊社屬於近期啟動拆遷村莊。新圩鎮東寮蔣尾自然村問::翔安區新圩鎮東寮蔣尾自然村是否規劃近期拆遷?答:根據廈門市人民政府批覆的《廈門市村莊空間布局規劃(2018-2035年)》翔安區新圩鎮詩坂村下埕因東部固廢中心,屬於近期整體拆遷村莊,為禁建區。
  • 巧解垃圾分類難題 這十大城市交出亮眼成績單
    我國在垃圾處理方面,資源利用率不高,處理更為困難。在此背景下,垃圾分類的推廣成為了解鎖前端分類難題的密鑰。垃圾分類對於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在2017年,又一年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中,我國各大城市以不一樣的方式演繹著「垃圾分類」帶來的變革。
  • 湖裡東部"最後一村"啟動
    其中,湖裡東部舊村整村改造現已完成24個自然社整村籤約、21個自然社整村拆除,正在推進鍾宅等2個社的籤約掃尾工作,同步啟動了泥金等7個社的徵遷工作。  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10日  廈門新機場北部片區排水除澇工程項目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以及《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關於印發〈廈門市土地徵收工作程序暫行規定〉的通知》及相關操作指引的有關規定,為了公共利益需要,擬啟動廈門新機場北部片區排水除澇工程項目土地徵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