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翔安區新圩鎮創新環衛治理方式,通過購置垃圾壓縮車和分類垃圾桶,在全市率先啟動鎮村垃圾直運,實現垃圾日產日清、日產日運——
二次汙染沒了,村居環境美了
東南網12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程枝文 通訊員 林瑞聲 餘慶東 文/圖)清潔工人將村居垃圾收集後,先運到附近的垃圾池中轉,初步處理後再由環衛農用車轉運至固廢中心,這是大多數鄉村普遍採用的傳統垃圾清運模式。如今,這種方式在廈門翔安區新圩鎮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快遞式」直運新模式,省去垃圾池的中轉環節,通過新設備直接將垃圾運到固廢中心。
新圩鎮位於大帽山下,全鎮下轄16個村居,總人口4萬多人。過去,鎮裡一直沿用傳統的垃圾清運模式。在垃圾中轉環節,由於勞動強度大,垃圾池平均三五天才能清空一次,而且容易發生滴灑漏,造成二次汙染。加上村居垃圾池配套覆蓋面小、分布不均,滿足不了收運要求,導致垃圾亂堆放現象突出。在全區衛生評比中,新圩鎮經常墊底。
困境如何突破?今年11月,新圩鎮投入300多萬元,購置10輛垃圾壓縮車和1600個分類垃圾桶,在全市率先啟動鎮村垃圾直運。
10日,記者在該鎮後埔村看到,村內衛生整潔,數十個分類垃圾桶遍布全村。清運時,垃圾壓縮車逐處對接,只要駕駛員按下按鈕,車輛就可以自動完成垃圾收集並進行壓縮(如圖)。
垃圾壓縮車駕駛員黃水權,過去10年一直從事垃圾轉運工作。「原來用農用車轉運垃圾,清潔工把垃圾從池中轉至車上,戴雙層口罩都覺得刺鼻,而且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也運不完,又苦又累。現在,開垃圾壓縮車就像開公交車一樣,基本上聞不到臭味,一天工作8小時就可以了。」黃水權說。
「這種方式能實現垃圾直運,避免二次汙染。」新圩鎮黨委書記蘇宜遠說,這一做法已推廣至全鎮16個村居,每輛垃圾壓縮車運行均像公交車一樣排出固定線路,每天定時、定線收集垃圾,再直運至固廢中心,日產日清、日產日運。
據了解,為保證垃圾直運模式規範運作,新圩鎮還專門委託鎮屬企業新曦公司,對全鎮的清潔工人、管理人員和車輛設備進行統一管理;為調動保潔人員的積極性,該鎮建立了環境衛生考核制度,每月對各村居進行考評,將考評結果與保潔人員績效補貼掛鈎;製作118塊環衛工人責任牌,落實環衛工作的責任人和責任範圍。
「這種垃圾清運方式,為有效改善村居環境邁出突破性的一步。」翔安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新圩鎮的環境衛生考評成績已躍升全區前列,他們將不斷總結其經驗,在全區推廣這一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