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父母踩了「過度提醒」的坑,傷害孩子而不自知,如何改善?

2020-10-07 雅雅媽媽說育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中國的父母應該是世界上最操心的父母了,只有有關孩子,無論是大事小事,他們都免不了掛心操勞。父母的愛子之心一片赤誠,我們都可以理解,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沒把握好教育的分寸,父母很容易陷入"過度提醒"的坑。

小若是一位寶媽,平時她和丈夫工作忙,孩子都是奶奶負責接送,夫妻倆只有周末才能帶孩子去玩。這周末,小若難得有時間,便帶上自家4歲兒子去遊樂園玩,可兒子剛到遊樂園就說想上廁所。

原本這也沒什麼,可接下來這段時間,兒子每隔一會兒就說想尿尿,讓媽媽帶自己去廁所,次數可以說是頻繁了。小若心裡打怵,難道這段時間孩子的健康出了什麼問題?

第二天,小若想帶孩子去檢查身體情況,剛好奶奶也在,想跟娘倆一起出門。準本出門時,小若聽到孩子奶奶說:"寶寶,快去尿尿,不然在車上想尿可就沒廁所嘍。"孩子不怎麼想去廁所,可奶奶一直念叨,最後孩子還是去尿尿了,而奶奶則為自己提醒了孩子感到驕傲。

看到這一幕,小若心裡已經有了隱約的猜測,而醫生檢查後也表示,家長的過度提醒讓孩子感到很緊張,不斷地暗示自己需要尿尿,所以他才會頻繁想上廁所。



什麼是過度提醒?

為了讓孩子記得某些事情,或者避免他們犯錯、受傷,家長們都會提醒孩子一些注意事項。可有很多家長愛娃心切,在提醒的時候沒把握好分寸,反覆地在孩子耳邊念叨一些事情,使得"提醒"變成了"嘮叨""施壓",這就是過度提醒。

家長為什麼會過度提醒?

1、對孩子要求嚴格

有的父母無法接受孩子出現任何的錯誤和瑕疵,所以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他們會在一旁無孔不入地監督,並在孩子有做錯的徵兆時念叨:"上次剛跟你說過……這次不會又忘了吧?"

2、過度擔心和焦慮

作為家長,通常都希望孩子有好的發展,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有可能犯錯和受傷害的。為了避免孩子走彎路受委屈,或者是在嘗試中受到傷害,這些家長索性一開始就三番五次地提醒孩子,在孩子耳旁不停念叨。

"過度提醒"是個坑,家長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適當地提醒孩子可以避免孩子走冤枉路,但是"過度提醒"卻會阻礙孩子的成長,使結果跟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馳。多少父母踩了"過度提醒"的坑,對孩子造成了以下這些巨大傷害卻不自知。

1、孩子無法獲得直接經驗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獲得許多經驗,一般由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構成。直接經驗是指孩子親身經歷獲得的經驗和教訓;間接經驗則是指孩子從外界(如老師、家長、課本等)吸收而來的知識。

直接經驗相較於間接經驗來說更為深刻,家長如果過度提醒,孩子會接收到大量的間接經驗,減少了獲得直接經驗的機會,也失去了很多快樂和自由。

2、讓孩子失去興趣

孩子好奇心很強,他們對於很多事情都是願意嘗試的,可父母的過度提醒會讓他們覺得不耐煩,漸漸地也對原本感興趣的事情失去興致。

就比如孩子本來很喜歡畫畫,一有時間就拿著畫筆塗鴉,可家長總喜歡在旁邊"提醒":這裡被顏料弄髒了,那裡線條沒擦乾淨……

家長的"過度提醒"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打擾,既破壞了他們的專注力,也讓他們感到嘮叨。為了阻止父母繼續"碎碎念",他們可能會選擇直接放棄。

3、限制孩子思維

家長之所以提醒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走得更順利,但是我們要明白,孩子的人生路,終究只能自己決定要怎麼走。所以,至關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思維能力。

而父母的過度提醒,恰恰是在破壞孩子的思維能力。

孩子是在嘗試、反思、改進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家長過度提醒,相當於剝奪了這個過程,孩子自然不會動用大腦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可以看到,即使試卷有標準答案,老師也是讓孩子先自己寫,寫不出來再詢問師友,從不會直接讓他們照抄答案。因為只有真正去答題、激發思維,才能真正獲得良好的思維能力。

4、孩子可能叛逆

隨著年齡增長,孩子的獨立意識逐步覺醒,他們渴望得到家長的尊重。而父母的"過度提醒"更像是一種命令和說教,次數多了很可能讓孩子覺得厭煩,他們會想:"我都明白了,怎麼還這麼嘮叨,煩死了。"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這些孩子還可能故意跟家長對著幹。

如何避免"過度提醒"?

1、點到即止,尋求反饋

我們要拒絕"過度提醒",但適當地提醒還是有必要的。當孩子遇到困難或者讓自己感到擔心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出明確的提醒,讓孩子了解你的真實想法和目的。這個提醒要點到即止,不要將一句話翻來覆去地念叨。

這時,家長會擔心孩子不理解或者沒聽進去,但也不要"過度提醒"。如果擔心孩子沒接收到我們的想法,家長不妨向孩子尋求一個反饋,可以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複述一遍家長剛才講的內容,也可以問他們:"我剛剛說的,你都理解了嗎?"

2、孩子尋求幫助時再行動

孩子是脆弱的,但也是堅強勇敢的。湖南衛視有檔節目叫《誰知盤中餐》,幾個萌娃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體驗生活。剛開始萌娃的父母都認為孩子是去"吃苦"的,但是在節目中,他們看到了自家孩子勤勞、有責任心的一面。

所以,家長不妨多給孩子一些信心,儘量不去打擾他們做事,只需要給予適當的提醒就好;同時告訴孩子,遇到難題要來向家長求助。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對孩子"過度提醒"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人前不教子」多少父母以愛之名,悄悄地傷害孩子而不自知
    很多父母喜歡當眾批評孩子,指出孩子的錯誤;卻不知道這種行為正在悄悄地傷害你的孩子。為什麼人前不教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常常講的一句話就是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可是這件事,基本不需要多少的換位思考。
  • 父母的壞情緒,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你們踩坑了嗎?
    父母的壞情緒,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傷害,你們踩坑了嗎?最近這段時間,由於種種原因,讓我每天感覺身心疲憊,心煩意亂!脾氣也跟著變得很壞,有時候控制不住就會對身邊的人發火,尤其是對孩子,稍不順心,就會火冒三丈。今天又沒忍住,對孩子發脾氣了!事後,想起孩子當時恐懼的眼神,想哭又不敢哭的模樣,又感到後悔和內疚!
  • 發生親子衝突,父母千萬別踩這4個坑!你越說,孩子越不聽!
    這4個溝通「坑」父母千萬要注意!有的時候衝突在親子關係中,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存在並不總是負面的。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改善家庭關係,讓父母與孩子都把內心的話表達出來,更有助力家人之間理解彼此,更寬容的對待個體差異。但,同時也要注意,這4種被稱為「沒有贏家的解決方案」——鎮壓、屈從、逃避與妥協。這是父母最常用到,解決與孩子發生衝突的辦法。
  • 父母陷在「過度關注」的泥潭中不自知,害了孩子,苦了自己
    當家中來客人時,孩子總是粘著我們說東說西,妨礙我們與客人聊天;當我們陪著老大學習時,小的總是喊「媽媽」,一會兒要這樣,一會兒要那樣;當孩子吃飯時,總是需要你提醒,才會快快吃兩口,你若不提醒他就不吃;當孩子學習時,你陪著他,他學得好好的,一旦你離開,他便反覆喊你,或者故意出來跑兩圈,等你催促他快點寫的時候,再回屋繼續寫;
  • 這種批評方式「屢試不爽」,卻對孩子傷害力極大,很多家長不自知
    導讀:這種批評方式「屢試不爽」,卻對孩子傷害力極大,很多家長不自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這種批評方式「屢試不爽」,卻對孩子傷害力極大,很多家長不自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一種新型「把尿方式」正在蔓延,年輕父母卻不自知,令人心酸
    導讀:一種新型「把尿方式」正在蔓延,年輕父母卻不自知,令人心酸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一種新型「把尿方式」正在蔓延,年輕父母卻不自知,令人心酸!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顧易函這名字有問題嗎,這也踩坑?家長給孩子起名要小心
    每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聰明,有個好生活、有個好前程,在給孩子起名時,常常將美好的願望賦予名字之中。隨著國民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父母們給孩子起名字時越來越注重名字的「氣質」。以往在名字中常見的「梅」、「芳」、「國」、「軍」這些字,現在已經不多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有詩意及內涵的字。但有些父母自認為不錯的名字,有時候卻踩坑而不自知。
  • 打招呼這件事,寶爸寶媽踩了多少育兒坑?
    教孩子打招呼這件事有多少寶爸寶媽不小心踩坑?打招呼這件事,寶爸寶媽踩了多少育兒坑?打招呼這件事,寶爸寶媽踩了多少育兒坑?打招呼這件事,寶爸寶媽踩了多少育兒坑?打招呼這件事,寶爸寶媽踩了多少育兒坑?
  • 商家讓孩子隨便嘗,多少父母踩了這個坑
    一個國家尚且如此,那孩子在成長中貪了小便宜,如果沒有家長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我們能保證孩子在人生路上不吃虧嗎?如今,很多商家為了促銷商品,能夠更好的賣出去,會讓人們隨意品嘗,有些父母覺得這樣挺好,會讓孩子在超市嘗個遍,孩子吃了開心,父母也覺得佔了便宜,殊不知無形中卻讓孩子沒有了界限感
  • 不僅「坑」了孩子自己也內疚,父母該如何避開這些育兒誤區
    你有沒有試過在帶娃過程中因為經驗不足,犯了錯誤,把孩子坑了?特別是網絡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類育兒信息真真假假,加上老人家的傳統育兒方式,有時真的很容易相信而犯錯,把寶寶坑了,把自己也坑了。說起來也有些內疚,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在帶娃的過程中把孩子坑了不少回
  • 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正在傷害孩子
    朱媽媽的這種做法,就是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他們正在傷害孩子,而不自知。他們喜歡硬塞給孩子一些自以為孩子需要的東西,不惜以付出自我的方式,來過度幹涉孩子的生活,但中國家庭式「直升機父母」,無異於在用親情捆綁住孩子的手腳:孩子,我為了你,什麼都願意付出,你必須得聽我的!你該怎麼活?交什麼朋友?去哪裡?做什麼工作?
  • 被侵犯而不自知的孩子,不是天真,而是對性騷擾一無所知
    導讀:被侵犯而不自知的孩子,不是天真,而是對性騷擾一無所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被侵犯而不自知的孩子,不是天真,而是對性騷擾一無所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多少愛的傷害,毀了孩子還不自知!這樣教育這樣愛,孩子都會成才
    問題是,這也常是他們孩子對我說的第一句話。那些家長不是不愛孩子,他們的要求多半合理。孩子也都很有禮貌,不像父母形容的糟糕。只是父母付出得愈多,要求得愈多;犧牲得愈多,不平的愈多。結果是:愛得愈深,傷得愈深;因為以生命去愛,所以不惜拼上生命。如同一個女孩對我說的,「我媽媽拿著刀,對準她自己的心臟,說她要死在我前面。我能不屈服嗎?
  • 傷害孩子最深的語言,往往是這3句話,很多父母天天說卻不自知
    語言的力量一直都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誇獎可以鼓勵和溫暖孩子,而父母一句無心的話,可能也會傷害到孩子脆弱的心靈。很多家長總愛數落自己的孩子,他們覺得這全是為了孩子好,是愛孩子的表現。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些話卻深深地印在了他們的心裡,是他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而傷害孩子最深的這「3句話」,常常被父母們掛在嘴邊,可是很多父母們卻自己不知道。
  • 父母的自我成長:過度教育,都是傷害
    ,如何表達……但是,我們學會了嗎?比如:過度保護、過度幹涉、過度期望。當然,錯誤應該是一定範圍可以接受的,也應該是不以傷害他人為前提的。但這並不容易做到,所以我們需要有調節自己情緒的方式,而不是把自己的情緒疊加到和孩子的相處之中。
  • 你究竟還要親自「踩」多少「坑」,才學會繞道而行
    我很幸運可以聽到比自己大的人,有了孩子的人分享一些他們的生活場景,讓我還未經歷這些事情之前有所了解,起碼有一個大致的預期,有些「坑」其實是可以不用親自去踩的。今天聽到同事說她是如何用清單法和事件管理規劃孩子暑假的一天,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遊泳的路上給孩子講解並背誦聲律啟蒙,晚上回家針對背誦的聲律啟蒙練習寫字,第二天清晨給孩子打卡背誦聲律啟蒙。媽媽發現,利用相對大塊時間將一些事情先做一點算一點的方式是有效。
  • 帶娃太精細,易落「過度提醒」陷阱?聰明家長懂技巧,孩子不牴觸
    現在很多的父母把自己變成了孩子的鬧鐘,時時刻刻的提醒著孩子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什麼時候該寫什麼,讓孩子覺得自己就像被監視了一樣,做任何事情都在父母的視線之內,這樣過度的提醒孩子,會讓孩子的心理非常的牴觸。父母有哪些過度提醒的舉動?這些舉動對孩子好嗎?孩子的現狀又是如何?
  • 80後父母教育孩子踩得最多的幾個坑,看看你踩中了嗎?
    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會說,打罵孩子解決不了問題,鼓勵不要打孩子,釋放孩子的天性,還給孩子自由和快樂!或者很多人都會說,你看看現在的成功人士,有幾個是大學畢業的?如果你信了這些專家的話,那你就是入了大坑了,就是害了孩子。
  • 《童年之謎》提醒:為人父母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給孩子的傷害?
    然而,在過去通訊不發達、信息不暢通的年代裡,有多少年輕人是事先作好了專業知識準備後,再去為人父母呢? 所以,我們整整幾代人,都被大多數無知的父母們試驗著撫養長大。幾代人的童年,大多都是創傷的童年。尤其是在過去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30年,年輕的父母們,有多少人能有機會把養育第一個孩子的經驗用到第二個孩子身上呢?
  • 《香蜜》梓芬:有一種傷害,叫做父母對兒女保護過度
    不知情愛為何物的錦覓根本無法體會到旭鳳的心意,與旭鳳頻發誤會。她愛上旭鳳卻不自知,不僅讓她遭到了潤玉的利用,也讓水神誤會了他們。實際上,這件事也怪不得錦覓。在她剛出生的時候,她的母親梓芬便餵她服下了隕丹,隱瞞了她的真實身份。隕丹有絕情絕愛的功效,讓錦覓無法明白愛情的真正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