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中國金融》創刊,由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編輯室負責編輯出版工作,主要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金融方針政策,交流金融實際工作經驗。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標誌著新中國金融新聞出版事業邁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國金融》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改為「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但其政策性、專業性、實踐性的定位沒有改變。而今,《中國金融》已經成為金融宣傳輿論戰線中的重要一員,成為財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刊物之一。70年來,《中國金融》忠實地記錄了新中國金融事業的輝煌歷程,堅持不懈地為金融改革開放鼓與呼。為了紀念《中國金融》創刊70周年,「中國金融雜誌」微信公眾號將從10月1日起推出「《中國金融》70年 ? 70人」專欄,由70位多年來關注、支持《中國金融》,與《中國金融》同命運共成長的經濟金融界領導、專家、學者,暢談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故事以及與《中國金融》雜誌的深厚情緣。
專欄推出次序以人物姓氏筆劃排序;部分文字選自其在《中國金融》刊發的文章內容,推出前未經本人再次審閱。
| 本期人物 |
▼
歐陽衛民
國家開發銀行行長
歐陽衛民談新時代金融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建設,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一系列科學論斷,既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加強金融文化建設的基本遵循。對此,我們要學思踐悟,結合金融工作,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秀金融文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文化包括三個方面,即中國傳統優秀金融文化、黨領導人民創造的金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金融文化。具體包括以下六點。
第一,絕對誠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個人無信不立、企業無信不旺、政府無信不威、國家無信不強的觀念,使現代誠信意識深入人心,成為全社會自覺的行為規範。」金融業是信用行業,信用是金融業的本質和生命線。中國人自古推崇一諾千金、一言九鼎,強調有借有還、再借不難。銀行按照約定利率支付存款利息,保險公司按照保險合同進行理賠,上市公司按照招股說明書約定使用募集資金,這些都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金融信用高於政府信用。朝代可以更迭,但金融信用不會隨之改變,即使政府更替,放在銀行裡的錢還是要還的,保險合同還是要履行的。所以,誠信是排在首位的金融文化,是「魂」中之「魂」。
第二,對「人」信用。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第五篇中詳細闡述了「信用」的內涵。他認為信用是一種「以個人信用為基礎、以償還為條件」的借貸行為,從經濟學意義上,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與人關係的基礎就是經濟利益關係,「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可見,現代信用本質上是對人的信用。古代強調對物信用,是信用不發達的表現。對人信用還是對物信用,是現代金融與古代金融、先進金融與落後金融的最大區別。
第三,契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反映到金融活動上,就是要遵守契約精神。金融交易不同於一般交易。一般交易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金融活動不能憑口頭承諾,必須籤訂書面協議,籤訂格式化合同,權利、義務、責任約定得一清二楚。金融合約具有嚴肅性,一旦籤訂了,就必須依法履行,如果出現違約,就必須按照合同約定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按照契約辦事,這是金融活動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金融安全的重要保障。
第四,嚴格監管。金融是個高風險行業,需要受到嚴格監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維護金融安全,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問題導向,著力深化金融改革,加強金融監管,科學防範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過去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自耕自足,信用活動較少,對交易行為的監管要求不多不高,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借貸、投資等金融活動越來越頻繁,規模越來越大。作為中介機構,金融機構既要對自己的貸款行為、投資行為高度關注,又要對存款人、委託人、投保人的經濟利益負責。因此,金融機構必須接受嚴格的監管。
第五,服務實體。金融部門不是社會財富的生產部門,它運營的是生息資本,收益源於實體經濟的利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這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金融要不忘初心,回歸初心,始終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總書記反覆強調要「不忘初心」「走得再遠,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金融因實體經濟需要而產生,因民生需要而產生,必須在服務實體經濟和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過程中創造價值,才能行穩致遠。二是金融業不能優先、獨立地發展。生息資本脫離產業資本、壓榨產業資本,利息在利潤中佔比越多,產業資本所得佔比就越少,實體經濟發展就會越艱難。歷史反覆證明,金融優先獨立發展,是不可持續的,絕不能脫離服務實體經濟來談金融發展。
第六,老實本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就是要求我們做老實人、說老實話、幹老實事。金融作為信用行業、服務行業,其特徵和性質都要求從業人員老實本分。比如,理財產品、保險產品相關信息一定要充分披露,對一些關鍵條款要作出明確風險提示;上市公司一定要真實披露,不能遮遮掩掩,更不能欺騙投資者,要把投資風險原原本本、老老實實告訴投資者;金融機構內部要做到帳表相符、帳帳相符、帳實相符,來不得半點虛假。
——選自《中國金融》2019年第5期《推進新時期廣東金融文化建設》
- END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誌。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