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70年·70人特別談丨王和談我國農業保險未來發展方向

2020-12-19 和訊保險

  編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中國金融》創刊,由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編輯室負責編輯出版工作,主要任務是宣傳黨和國家金融方針政策,交流金融實際工作經驗。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標誌著新中國金融新聞出版事業邁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國金融》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改為「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但其政策性、專業性、實踐性的定位沒有改變。而今,《中國金融》已經成為金融宣傳輿論戰線中的重要一員,成為財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刊物之一。70年來,《中國金融》忠實地記錄了新中國金融事業的輝煌歷程,堅持不懈地為金融改革開放鼓與呼。為了紀念《中國金融》創刊70周年,「中國金融雜誌」微信公眾號將從10月1日起推出「《中國金融》70年 • 70人」專欄,由70位多年來關注、支持《中國金融》,與《中國金融》同命運共成長的經濟金融界領導、專家、學者,暢談中國金融業的改革發展故事以及與《中國金融》雜誌的深厚情緣。

  專欄推出次序以人物姓氏筆劃排序;部分文字選自其在《中國金融》刊發的文章內容,推出前未經本人再次審閱。

  

  | 本期人物 |

  ▼

  王和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

 

  王和談我國農業保險未來發展方向

  縱觀新中國保險業70年的發展歷程,最具有代表性的業務是農業保險。這不僅是因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關係國計民生,更因為我國農業保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歷程。

  儘管經歷了許多困難、波折,乃至反覆,但從總體趨勢看,農業保險實現了從「小」到「大」的發展與跨越,不僅是業務範圍和規模的從小到大,更實現了從傳統的農業保險向現代農業保險的跨越,同時,我國保險業在經營農業保險的基礎上,按照國家發展「三農」的總體要求,正賦予農業保險以更廣泛的內涵與外延,即將農民和農村納入保險服務範疇,實現了從「小農險」向「大農險」的跨越,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揮積極和獨特的作用。

  面向未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包括農村產業、生態、文化、治理和生活現代化的有機整體。保險面臨著如何更好地服務和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課題。從總體框架看,未來的農業保險將從一種「小農險」向「大農險」過渡,即在傳統農業保險的基礎上,發展面向農業、農民和農村的「大農險」。

  第一,要解決好農業保險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隨著農業產業升級,農業風險分散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同時,還面臨「擴面、增品、提標」的任務,財政保費補貼資源與需求之間的矛盾將日益突出,因而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加以解決,農業保險需要逐步從政策性為主向商業性為主過渡,一是要加大科技投入,進一步降本增效,為商業化經營奠定基礎;二是要關注農業生產新模式帶來的新風險,如設施農業、立體農業和農業機械化的風險;三是要大力發展商業性農業保險,逐步實現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商業化經營。

  第二,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改革的全面深化,「農村承包經營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成為新組織形態,同時,「三權分置」將為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在這一背景下,保險特別是農業保險,需要從新型農業業態的視角,重新思考發展和服務模式問題。一是要通過農業保險為農業經濟組織的融資提供風險背書,促進農村金融的發展;二是通過推動精準農業,加大農業的科技化水平,從根本上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三是繼續推廣「保單+訂單」模式,為龍頭企業解決可能面臨的「定金」風險,推動訂單農業的發展,繼而解決農戶的生產資金問題。

  第三,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過程中,農村和農民無疑是最薄弱的環節。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推出了「新農合」和農村養老保險制度,但總體上仍處於低水平狀態,與日益提高的農村生活水平和廣大農民的期望不相符。下一步,除了國家層面繼續加大投入外,保險行業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在融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過程中,保險行業應當將「普惠保險」作為經營的基本理念,開展「網際網路+健康扶貧」模式創新與探索,同時,要加大科技創新的能力建設,全面開展「保險下鄉」活動,要特別關注留守老人和兒童的相關保險,如農村的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利用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通過「居住權」置換,探索農村「以房養老」模式。

  第四,「金融扶貧,保險先行」已經成為保險行業和各級政府的共識,這是對前期保險全面參與和融入脫貧攻堅任務的最好肯定。2020年我國將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但客觀上仍面臨著脫貧成果相對脆弱的問題,因此,通過保險解決「因災返貧」和「因病返貧」問題,是鞏固脫貧成果的重要舉措,保險業要與政府相關部門密切配合,一方面要繼續做好農房保險,進一步提高保障範圍和程度,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推出各類「脫貧保險」,更好地發揮保險在扶貧特別是鞏固脫貧成果中的獨特作用。

  第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要求,但從客觀上看,農村基層組織面臨人力資源「捉襟見肘」和「力不從心」的問題,除了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建設與投入,將保險納入農村的社會治理體系,發揮保險的社會治理功能,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重要的解決之道。前期,保險業在山東地區就開展了「農村治安保險」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一步,需要在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利用農村治安保險和環境責任保險,開展「保險+」的模式創新,解決農村治理面臨的突出問題。

  ——選自《中國金融》2020年第19-20期 《我國農業保險展望》

(責任編輯:李亦斐 HF063)

相關焦點

  • 歐陽衛民|《中國金融》70年70人特別談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標誌著新中國金融新聞出版事業邁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國金融》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改為「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但其政策性、專業性、實踐性的定位沒有改變。而今,《中國金融》已經成為金融宣傳輿論戰線中的重要一員,成為財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刊物之一。70年來,《中國金融》忠實地記錄了新中國金融事業的輝煌歷程,堅持不懈地為金融改革開放鼓與呼。
  • 牟善剛|《中國金融》70年 70人特別談
    這是新中國成立後創辦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標誌著新中國金融新聞出版事業邁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國金融》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辦」改為「中國人民銀行主管」,但其政策性、專業性、實踐性的定位沒有改變。而今,《中國金融》已經成為金融宣傳輿論戰線中的重要一員,成為財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專業刊物之一。70年來,《中國金融》忠實地記錄了新中國金融事業的輝煌歷程,堅持不懈地為金融改革開放鼓與呼。
  • 易綱在《中國金融》刊發署名文章:新中國成立70年金融事業取得輝煌...
    來源:金融界網站金融界網站9月30日訊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兼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易綱近日在《中國金融》發表署名文章《新中國成立70年金融事業取得輝煌成就》。文章指出,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就。目前,金融風險整體收斂、總體可控,市場預期發生積極變化。
  • 多家金融機構寄語新中國70華誕:商之達者,為國為民!讓金融助力中國...
    70年來,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經濟總量排名持續上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目前,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萬美元,邁入上中等收入國家,數億人將貧窮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多年前,中國資本市場蹣跚起步,由小到大,由封閉到開放,A股市值規模世界第二,規範化程度大幅提高,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 | 「農險專項產品創新與脫貧攻堅分論壇...
    「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按照十九屆五中全會關於「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等要求,重點推進經濟林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這個過程,特別需要金融保險行業的關注,特別需要創新金融產品的支持、特別需要金融保險服務的覆蓋。我們期待金融保險領域的專家、學者和專業人士共同研究完善林業和草原保險政策,共同研究推進經濟林保險拓展和深化。
  • 頭條推薦|新中國成立70年農業農村發展編年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在有限的資源基礎上實現養活、養好中國人的任務和目標上,成就卓著。同時,中國也為全球糧食安全、貧困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農業農村發展成就展區,有哪些「三農」重大方針政策、改革實踐和輝煌成就?一起來回顧一下吧。
  • 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論壇發布70年70企70人榜單,朱共山榮膺「中國...
    10月26日,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論壇暨「70年70企70人——中國傑出貢獻企業家」發布盛典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寶文出席並講話。會上,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與宋志平、傅成玉、寧高寧、季克良、張瑞敏、柳傳志、董明珠等70位知名央企、國企、民企掌門人榮膺「70年70企70人——中國傑出貢獻企業家」光榮稱號。
  • 曹德雲:目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挑戰和機遇並存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 曹德雲曹德雲表示,目前我國經濟金融發展正面臨著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挑戰和機遇並存。以下為演講原文:首先很感謝21世紀經濟報導對我的邀請,也是連續幾年參加這個論壇,很高興參加第十五屆21世紀亞洲保險論壇,這次論壇以「洞見未來,變革中的保險業」為主題,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剛剛閉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已經確立之際,也在中國保險業歷經種種考驗,穩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
  • 美國農業保險發展及收入保險研究
    1.美國農業保險產品分類及覆蓋率變化 美國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從1989年的8.1億美元增長至2016年的93.3億美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從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來看,幾乎98%以上都是種植險。1989年,美國全面鋪開產量保險試點;1994年,美國農業部要求農民在購買農業保險前提下才能獲得自然災害救助,導致次年農業保險購買規模猛增;2011年,開展變革收入保護保險(Revenue Protection,RP),農業保險總保費規模首次突破100億美元;2016—2017年,美國農業保險年均保費保持在90億美元左右,業務發展穩定。
  • 我國農業和世界農業強國差距在哪,未來發展方向在哪
    我國今年的糧食收成也有不錯的表現,但是糧食進口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我國目前可以說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不能說是農業強國,那麼我國和世界公認的農業強國美國相比在農業方面存在多大的差距,美國的農業強在哪裡?我國的農業未來發展方向在哪裡?
  • 中航安盟施虎: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下的「雙循環」新格局
    2019年10月12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國家林草局聯合發布的《關於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到2022年,稻穀、小麥、玉米3大主糧作物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70%以上,收入保險成為中國農業保險的重要險種,農業保險深度達到1%,農業保險密度達到500元/人。
  • [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報導·發展篇]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儋州...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系列報導走進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穿越時光隧道,回顧熱科人跋涉前行的奮鬥史,從他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立足新時代,建功新時代。打破封鎖  儋州「立業」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帝國主義對我國以及其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實行經濟封鎖,並於1951年春對我國施行橡膠封鎖。
  • 樊傑: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
    中國人文地理學創新發展的基礎是什麼?經歷了哪些不同階段?未來又將如何應對發展機遇與挑戰?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樊傑研究員梳理總結了中國人文地理學70年創新發展與學術特色,深度闡述了中國人文與經濟地理學者的學術探究和社會貢獻。
  • 魯昕:70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軌跡
    12月21日,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19學術年會在北京開幕。兩院院士、教育部部門、職業院校、企業等近千名代表共聚一堂,圍繞「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現代職業教育責任與使命」主題,回顧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共謀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 2020年版中國財產保險市場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儘管財險保費收入增速較快,但在保費結構上,財產保險公司普遍存在險種單一、結構失衡、車險在非壽險保費收入中的佔比持續提高的現象。機動車輛險保費收入在財險中佔接近70%,幾乎左右了財產保險業務的走勢,車險的盈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財險市場的現狀。**年,非車險將繼續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而農業保險、責任保險和信用保險將成為發展的重要領域。
  • 中國譯協常務副會長王剛毅:翻譯事業70年發展迅速 新時代仍需砥礪...
    中國網11月9日訊(記者 張嘉琪)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論壇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今日在北京開幕,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剛毅在論壇現場接受了中國網記者專訪。他表示,新中國70年來我國語言服務和翻譯事業發展迅速,成績顯著,但放眼未來,新時代翻譯事業仍面臨一些挑戰、仍需砥礪前行。
  • 70年新徵程,定位中國金融新坐標——2019陸家嘴梧桐夜話即將舉辦
    論壇期間,由鳳凰網財經、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上海自貿區陸家嘴管理局聯合主辦的「2019陸家嘴·鳳凰網梧桐夜話」也將於上海舉辦,該活動以「金融新坐標」為主題,匯聚最具影響力的金融監管層、金融機構及學者,集思廣益、博採眾長,為上海乃至中國金融的改革再發展貢獻智慧,提出具有啟迪意義的思路和建議。
  • 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
    講述親歷故事 見證輝煌歷程(風從東方來——國際人士談新中國70年發展成就)這要歸功於中國政府的遠見卓識和強大執行力,以及中國人民的辛苦付出與團結協作。  在短短幾十年裡,中國汽車工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汽車廠商在同發達國家汽車廠商的交流中不斷學習進步,而且勇於創新,使自身更具競爭力。目前,中國的汽車工業正朝著更環保、更可持續的電動化方向轉型。  多年來,我認真學習和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民眾普遍重視家庭的作用。
  • 奮鬥70年商貿服務業在變革中創新發展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70年間,我國消費品由短缺匱乏、種類單一向供給充裕、品種繁多轉變,商品流通經歷了調撥分配、賣方主導、買方主導、雙向互動等階段。70年間,我國流通業規模由小到大,產業地位由末端到先導,流通方式由單一到多元,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 致敬新中國成立傑出海歸代表:「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發布
    【環球網教育報導】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海歸人才對中國的現代化和全球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12月18日, 2019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第21屆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