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70年間,我國消費品由短缺匱乏、種類單一向供給充裕、品種繁多轉變,商品流通經歷了調撥分配、賣方主導、買方主導、雙向互動等階段。
70年間,我國流通業規模由小到大,產業地位由末端到先導,流通方式由單一到多元,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一窮二白、百廢待興到經濟總量超90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風雨砥礪70載,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離百姓生活最近的商貿服務業更是如此。
70年間,我國消費品由短缺匱乏、種類單一向供給充裕、品種繁多轉變,商品流通經歷了調撥分配、賣方主導、買方主導、雙向互動等階段;70年間,我國流通業規模由小到大,產業地位由末端到先導,流通方式由單一到多元,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952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僅為277億元。2018年,這個數字增至380987億元,增長了1375倍。
商
商,商品、商業。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商品市場發展大體經歷了資本主義舊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商業的建立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市場快速發展和加速擴張等階段。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非國有經濟快速發展,打破了公有制商業「一統天下」的局面,流通領域呈現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良好格局。中國商貿服務業在業態分布、外資國別、投資區域、外資比例等方面已經完全開放。中國商貿服務業企業在與國際知名商業企業的競爭中快速成長起來。
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歷史性跨越。中國商業告別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種票證,消費結構迅速從生存型向發展型進而向享受型轉變,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續改善,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2018年末中國農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7%,成為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數超過4億人,消費呈現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趨勢,「網際網路+」和行動支付引領消費模式創新,大型商業綜合體成為消費新平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商品市場。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報告顯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增長,從業人員大量增加,對促進就業、提高居民收入起到了積極作用。2018年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法人和個體經營戶數超過4000萬個,是1957年的近20倍,年均增長約5%。另外,經過幾十年的培育和發展,商品交易市場已成為日用消費品和生產資料的重要集散地,在活躍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由2000年的3087個增長至2018年的4296個,攤位數由212萬個增長至318萬個,營業面積由8262萬平方米增長至近3億平方米,年均分別增長1.9%、2.3%和7.3%。
聯
聯,聯結、聯合。
商貿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動靜脈系統,它聯結社會生產各個部分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社會生產所需要的各種資源和要素,需要各流通環節的服務才能實現時空轉移,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發揮正確的作用。商貿服務業通過多種業態為消費者提供商品與服務,目前有來自全國各個地區生產的30多萬種商品。和其他產業一起,供應給城鄉鎮村的各個行業,包括金融、物流、通訊、旅遊、教育、文化以及餐飲、住宿、養老、美容等城市服務業。
同時,商貿服務業還為工業與農業生產企業提供銷售渠道與銷售場地、銷售方式,線上線下都是供給者。換言之,供給側與需求側都離不開流通,流通的水平直接影響到供給與需求雙方。物流不僅為生產企業服務,同樣要為流通業與其他服務業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流通業的發展,要求充分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上取得競爭優勢。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共同創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續的全球需求,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2015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推進國內貿易流通現代化建設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意見》,明確提出:「做強現代流通業這個國民經濟大產業,可以對接生產和消費,促進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到2020年將把內貿流通業打造成為「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引擎和優化資源配置的新動力(310328)」。三年過去,商貿流通作為國民經濟的大產業,其地位和作用大大提升,已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同時,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推廣與應用,電子商務在流通領域大力推進,通過網際網路搭建的這個無限大的市場,供需雙方可以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約束,在網上交易,後來又延伸服務鏈,解決資金結算、物流配送、大數據分析等,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則帶動了商貿服務業與網際網路的快速「聯姻」,不但在企業之間互相通過網際網路進行連鎖經營,而且很多商貿服務業態也通過網際網路開展B2C、B2B經營活動。傳統的經營方式、競爭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一場商貿服務業的變革正在進行。
變
變,變化、變革。
改革開放以來,流通管理體制改革圍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展開,從改革開放初期調整流通領域所有制結構、轉換國有流通企業經濟機制,到入世階段規範流通秩序、流通領域對外開放。
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流通業向「網際網路+」轉變並成為強大國內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強調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為商貿服務業發展賦予了新的使命。2015年,國家提出「網際網路+」行動計劃,流通業加快全面深化改革,與網際網路深度融合。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商貿服務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也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相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支持商貿服務業全面發展的政策文件,促進流通方式創新、流通效率提升、流通環境改善。
在此期間,流通管理體制經歷了從直接管理到間接調控的過程。國家商業行政管理機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可以肯定,中國商貿服務業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改革開放,以開放促進競爭,以競爭推動改革的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電子商務、網絡零售在我國的快速發展,零售業數位化轉型的新業態、新模式已經在世界零售領域佔據領先地位,也使我國零售業在整個世界零售領域佔據著重要地位。目前,無論是網絡實物商品零售總額還是網絡銷售佔全社會商品銷售總額的比重,我國均穩居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首位。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變化是,市場供給主體多元化發展,小微企業成為重要支撐。20世紀80年代,大中型商業企業的經營承包責任制逐步全面推廣,為各類「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小型商業企業通過「改、轉、租、賣」等形式進一步放開搞活。
近年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關鍵性作用日益顯現。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統計,2018年全國實有市場主體已超過1億戶,日均新設企業由改革前的每天0.69萬戶提高到2018年的1.84萬戶;每千人企業數從2013年商事制度改革前的11.4戶提高到現在的23.9戶,增加了1倍多。
事實上,在大眾化消費增速加快、網絡購物火爆、消費需求向多樣性和個性化方向邁進的背景下,眾多小微型企業由於自身經營方式靈活、顧客群體廣泛、經濟實惠等優點保持較快增長,對消費品市場的平穩增長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2013至2018年,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年均增速為8.5%,低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2.4個百分點,而限額以下單位消費品零售額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明顯提高。
興
興,新興、復興。
行動支付的普及、最後一公裡問題的解決、5G時代的來臨以及各種新科技的應用,無疑加速了中國商業全面變革的腳步。就像有人說的,你正處在發展最快的消費品市場中,沒有一個國家的產業被網際網路、新經濟、大數據顛覆到像今天這樣的地步,除了中國。
回顧中國商貿服務業的發展歷程,我們能夠看到創新始終成為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引進吸收國外零售企業的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創造性地拓展了商品交易市場、網絡零售、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商業模式。創新,實際上已經貫穿了中國商貿服務業的整個發展歷程。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和網絡覆蓋範圍的擴大,尤其是國家對農村地區網絡建設的支持力度加大,網上零售持續擴容成為消費增長的重要因素。2018年底,我國網民規模超過8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59.6%,其中農村網民規模達2.2億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38.4%。
2018年全國網上零售額90065億元,比2014年增長2.2倍。其中,實物商品零售額70198億元,增長1.9倍,年均增速約30%。2018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速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16.4個百分點,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為18.4%,比2014年提高9.6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由2014年的27.5%提升至2018年的45.2%,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拉動由2014年的3.3個百分點提升至2018年的4.1個百分點。
新時代、新商業,這是一場伴隨著商貿服務業各種新興模式探索下的偉大復興。一方面是新型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在不斷地創新,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技術,不斷創新業態,豐富消費者體驗。另一方面,傳統零售企業也在不斷地創新轉型,將網際網路思維運用在傳統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
在新興業態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商業綜合體等新模式不斷湧現。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融合了商業零售、餐飲、休閒娛樂、文化、教育等多項城市功能活動並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大型商業綜合體數量逐年增加。據相關統計,2011年以來,城市商業綜合體以每年新開業過百家的速度不斷增加。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城市商業綜合體1339家,比2016年年底增加108家。其中,2011—2017年新開業近1000家,佔全部綜合體的74.2%。代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商業綜合體等新模式日益成為消費領域新動能的重要載體。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商品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對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首過去,那些新中國商貿服務業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歷史性變革,註定成為新中國70年輝煌歷史進程中不可忽視的註腳。放眼未來,改革和對外開放仍將繼續,新中國商貿服務業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支撐。
(作者為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 姜明)
(責任編輯:李顯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