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和世界農業強國差距在哪,未來發展方向在哪

2020-12-16 小匡見科技

今年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施虐,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上提到,2020年新增飢餓人數至少8300萬,加上世界格局動蕩,全球的糧食產量不會太樂觀,我國國家領導人也做出相關工作指示,「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我國今年的糧食收成也有不錯的表現,但是糧食進口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我國目前可以說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不能說是農業強國,那麼我國和世界公認的農業強國美國相比在農業方面存在多大的差距,美國的農業強在哪裡?我國的農業未來發展方向在哪裡?

農業差距

在國家統計局的網站2019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的14億人口中,鄉村人口是5.5億,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相對20年前的鄉村人口數有大幅度減少,比較美國相關方面的數據,美國的農業人口是350萬,卻養活了3.3億人,而且還是世界第一的糧食出口大國,也就是說美國用1-2%的農業人口,養活了全美國的人。

我國的糧食總產量雖然高,綜合水平和美國相比的確有一定的差距,首先要說的是有客觀原因,比如氣候,地勢,美國平原相比我國要多,我國基本地貌都是山地,丘陵或者山區,大型農業設備無法操作,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我國的農業科技化水平(機械化,信息化,標準化)太低。

美國縮影的優勢

而相比美國的一個伊利諾州農場面積達8000畝,但整農場只有幾個人工作,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都非常高,農場主會聘請農業相關的服務公司給土地做土壤分析,合適種哪種作物,還能實時獲得農場範圍內的氣象數據,結合氣象決定播種,施肥,收割等相關操作,會根據各方面的數據結合市場的分析決定明年種哪種作物,整體農業做得非常專業。

我國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我國很多地方因為地形原因只能用比較小的農業機械,更應該推廣農業的科技水平,我國目前在人工智慧,5G,網際網路發展上如火如荼,也確定了農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的清晰即無人化。

傳統的農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目前的農業也出現了人口逐漸老齡化的趨勢,人工成本也在攀升,過去的風吹日曬,看天吃飯的農業願意從事的人也是越來越少,無人化就是以後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無人化的農業也不是一蹴而就,要分幾個階段,一階段就是傳統農業,二階段就是機械化農業,三階段就是自動化農業,四階段肯定就是無人化農業,向比較美國已經處在第三階段的農業,我國目前農業階段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可以處在第三階段,也有相當一部分農業還處於第一或第二階段,也有一部分在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邁進。

未來的無人農場會是什麼樣子呢?

簡單說就是從選種,播種,施肥,病蟲害處理,收割,運輸一系列流程,都是人在雲端控制,現場不需要人或者說只要少量的人做相關輔助工作,農場配備一整套測控系統,土壤信息,氣象信息,水質信息,作物生長信息等參數都需要全方位監測,現場各種機械比如各種機器人參數設定好都能實現遠程控制,人在家就可以控制整個農場,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態,這就是以後科技發展給未來農業帶來的改變。

相關焦點

  • 中國農業未來的發展模式是什麼?
    作為將來以後的我國發展模式,九九歸一還會走到統一管理的種植模式上。但是絕對不會走過去集體一敲鐘齊大夥的統一管理模式,而是走企業集團化,工廠化,工資化的統一管理模式生產方法。我認為現在我國的農業分戶單幹,只是在現有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上的過渡期,而不是永遠的生活方法。我認為現在我國的農業生產模式,是正在尋找那種農業生產方法,最適應我國的未來農業生產模式過程中。一旦目標選擇成功,我國的農業生產模式就會馬上轉移,這才是我國的農業的現狀情況。
  • 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硬體不是問題,問題是普及率
    美國被我們稱為農業強國,強就強在他們的機械化、規模化,我們現在正處在從農業大國走向強國的道路上,農業機械的推廣,我們肯定不能忽視。但是現在我國在機械這一方面,硬體已經不是問題了,機械水平完全可以和農業強國相比,但是我們農業整體的水平,卻與農業強國有著不小的差距,最主要的問題出在哪呢,就在我們的普及率上了。
  • 為何中國農業落後美國百年之久?農業人才的差距,如何才能彌補?
    馬克思還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從古至今,中國一直以農業大國自居。農業見證了我們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也是推動朝代更替,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但從近代開始,工業革命後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拉大了不同國家差距,這點從農業的發展水平就可見一斑。
  • 育種業:現代農業的「制高點」,卻是我國農業最大的技術短板
    中國是農業大國中的大國,但不是頂尖的農業強國,那具體和世界其他農業強國(如美國、荷蘭、以色列等)差在哪?有人說是機械化,有人說是設施農業技術,有人說是農藥化肥的使用和研發,要我說,都不是,中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在農業技術方面的差距,主要是育種。
  • 生態農業是農業的發展方向
    生態農業具有九大優勢:優勢一,農業生態環境得到保護,零面源汙染。優勢二,質量高,口感好,很少農藥殘留或零農殘。優勢九,生態農業可全面帶動農民就業。弘毅生態農場歷經14年的實踐,證明了生態農業的發展路子是正確的,具有上述九大優勢。但是社會上還是有部分反對的聲音,一提生態農業就被扣上是反智,這些人是對生態農業有多大的仇恨?
  • 中國的農業與荷蘭差距_農業資訊_土地資源網
    第二,差異主要在:機械化和工廠化,大田農業是回歸自然的。來之前,認為在國內,溫室大棚都已經是很高端的,但是到這邊,全部都是玻璃溫室大棚。 經濟作物和大田作物農業的兩極分化將是我國未來的方向。 但是,同時對我國設施農業也更加有信心了。 我認為,中國農業也一定會走到荷蘭這一步,是設施部分的差距,那麼重要的就是思想觀念,如果沒有轉變,那用再好的設施,都可能虧本。
  • 全球七大農業強國曝光!中國的排名和令人意外!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農業大國,但還算不上農業強國。如今排名世界前列的農業強國,大家也都耳熟能詳。今天我們想從另一個小切面看看這些強國究竟強在哪兒?或許有些不太主流的觀點,正是我們真正能夠學習的地方。1、美國機械化的背後是「地區專門化」至少從農業產值上而言,美國是當今世界上農業第一強國。
  • 「數」說農業|數字農業 智引未來——寫在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勾勒出一幅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好畫卷。
  • 科學網—發展適水農業是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有灌溉面積2.39億畝;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灌溉面積發展到7.33億畝,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21世紀初期。截至目前,我國實有灌溉面積10.05億畝。 但是,我國灌溉用水綜合利用係數、主要糧食作物水分生產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筆者認為,我國應該繼續堅持發展節水農業,走灌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 世界強國都在發展高科技農業,中國巨頭已在布局
    作者:逍遙子來源:農業行業觀察未來已來!高科技農業成為戰略利器智能化、數位化、生物學、立體農業、溫室農業、園藝花卉、電子信息技術...高科技農業正從陌生走向成熟,從未來走向下一個未來!高科技農業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的發展生力軍和市場制勝的戰略利器。
  • 光合農業:新時代中國農業發展方向和路徑
    光合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發展一定要走光合農業之路。那麼什麼是光合農業呢?凡是通過提高日光能吸收率,增強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又不會汙染食品、空氣、土壤和環境,使農業增產、使農作物品質改善的農業就是光合農業。構成光合農業的元素主要有土、肥、水、種、陽光、溫度、二氧化碳。此外,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還有農作物的密度、農作物的保護和管理。
  • 我國農業生態園的發展現狀以及發展現代農業生態園的意義
    我國農業生態園的發展歷程簡介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的重視農業的發展,自從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思想政策開始,「重農抑商」就被歷代封建王朝作為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雖然這種經濟形式在現代已經非常常見了,但是在上世紀70年代這種經濟形勢還是非常稀奇的,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農村觀光旅遊園。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我國農村觀光旅遊業蓬勃發展,各大城市都出現了現代農業生態園。例如上海浦東孫橋現代農業開發區,蘇州未來農林大世界等等。
  • 《中國金融》70年·70人特別談丨王和談我國農業保險未來發展方向
    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   王和談我國農業保險未來發展方向這不僅是因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關係國計民生,更因為我國農業保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歷程。  面向未來,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鄉村振興戰略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包括農村產業、生態、文化、治理和生活現代化的有機整體。保險面臨著如何更好地服務和助力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大課題。
  • 5年內,中國農業發展五大趨勢,未來的創業方向,你看好嗎?
    作為農業大國,中國始終把農業發展放在首位。但是,我國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發生改變,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低下,集約化、可持續發展進度緩慢,種種壓力日積月累,使農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那麼,在未來,中國農業究竟會呈現哪些發展趨勢與方向呢?
  • 數字農業 智引未來——寫在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舉行之際
    世界數字農業大會的會場冬日廣州,惠風和暢。由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新華網等單位主辦的2020世界數字農業大會將於12日在廣州舉行,政府領導,國內外院士、專家,企業嘉賓等將齊聚一堂,觀點交鋒、智慧碰撞,研判數字農業建設新形勢,尋求農業現代化進程新突破,探索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 家庭農場是農業經營方式的主流方向
    摘要 【家庭農場是農業經營方式的主流方向】家庭農場是全球最為主要的農業經營方式,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國普遍對家庭農場發展特別重視。在當前農業市場化與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農業陷入「小農困境」,延緩了農業現代化步伐。
  • 設施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及前景與存在的機遇
    近年來,隨著傳統農業向產業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轉變,設施農業蓬勃發展起來。在這一過程中,設施農業存在哪些問題,發展前景如何?國際上有哪些可以借鑑的經驗?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採訪到了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與代表企業領導、專家,從不同角度剖析了設施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及前景與存在的機遇。
  • 我國的農業生產,有沒有可能實施「地區專門化」生產?
    美國是當今世界的農業強國,在美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數量不足總人口的2%,但是就是這不到600萬的農業人口,生產了能夠提供全美國所有人需要的農產品,甚至還可以由大量的農產品出口。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其出口的農產品包括大豆、小麥、玉米、豬肉和棉花等,我國是美國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國。
  • 為了成為農業強國,日本咋了?
    例如,日本的農業。日本農業是以品質為主的小農經濟,在農協的協助下,日本農業的種植有條不紊。《有農有藝》全球農業研究室研究發現,日本農業與我國的農業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我們可以進行學習借鑑。【1】生產模式日本農產品的質量好,其先進、管理嚴格,是日本農產品質量好的重要原因。
  • 「十七連豐」讓農業高質量發展根基更穩固
    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七連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固,14億中國人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經驗。糧食生產「十七連豐」,不僅彰顯了我國農業發展的底色更濃、成色更足,也表明我國農業發展擺脫了底子薄、積累少、「靠天吃飯」的局面,站上了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