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施虐,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上提到,2020年新增飢餓人數至少8300萬,加上世界格局動蕩,全球的糧食產量不會太樂觀,我國國家領導人也做出相關工作指示,「珍惜糧食,杜絕浪費」。
我國今年的糧食收成也有不錯的表現,但是糧食進口肯定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我國目前可以說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不能說是農業強國,那麼我國和世界公認的農業強國美國相比在農業方面存在多大的差距,美國的農業強在哪裡?我國的農業未來發展方向在哪裡?
農業差距
在國家統計局的網站2019年的數據顯示,我國的14億人口中,鄉村人口是5.5億,隨著國家的經濟發展相對20年前的鄉村人口數有大幅度減少,比較美國相關方面的數據,美國的農業人口是350萬,卻養活了3.3億人,而且還是世界第一的糧食出口大國,也就是說美國用1-2%的農業人口,養活了全美國的人。
我國的糧食總產量雖然高,綜合水平和美國相比的確有一定的差距,首先要說的是有客觀原因,比如氣候,地勢,美國平原相比我國要多,我國基本地貌都是山地,丘陵或者山區,大型農業設備無法操作,更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我國的農業科技化水平(機械化,信息化,標準化)太低。
美國縮影的優勢
而相比美國的一個伊利諾州農場面積達8000畝,但整農場只有幾個人工作,機械化,智能化,信息化程度都非常高,農場主會聘請農業相關的服務公司給土地做土壤分析,合適種哪種作物,還能實時獲得農場範圍內的氣象數據,結合氣象決定播種,施肥,收割等相關操作,會根據各方面的數據結合市場的分析決定明年種哪種作物,整體農業做得非常專業。
我國未來農業發展方向
我國很多地方因為地形原因只能用比較小的農業機械,更應該推廣農業的科技水平,我國目前在人工智慧,5G,網際網路發展上如火如荼,也確定了農業下一步的發展方向的清晰即無人化。
傳統的農業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目前的農業也出現了人口逐漸老齡化的趨勢,人工成本也在攀升,過去的風吹日曬,看天吃飯的農業願意從事的人也是越來越少,無人化就是以後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無人化的農業也不是一蹴而就,要分幾個階段,一階段就是傳統農業,二階段就是機械化農業,三階段就是自動化農業,四階段肯定就是無人化農業,向比較美國已經處在第三階段的農業,我國目前農業階段分布不均,有些地方可以處在第三階段,也有相當一部分農業還處於第一或第二階段,也有一部分在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邁進。
未來的無人農場會是什麼樣子呢?
簡單說就是從選種,播種,施肥,病蟲害處理,收割,運輸一系列流程,都是人在雲端控制,現場不需要人或者說只要少量的人做相關輔助工作,農場配備一整套測控系統,土壤信息,氣象信息,水質信息,作物生長信息等參數都需要全方位監測,現場各種機械比如各種機器人參數設定好都能實現遠程控制,人在家就可以控制整個農場,監測作物的生長狀態,這就是以後科技發展給未來農業帶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