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發展適水農業是必由之路

2021-01-08 科學網

 

■鄖文聚

我國有20多億畝耕地,雨養農業和灌溉農業各佔半壁江山。新中國成立時,我國有灌溉面積2.39億畝;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灌溉面積發展到7.33億畝,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21世紀初期。截至目前,我國實有灌溉面積10.05億畝。

但是,我國灌溉用水綜合利用係數、主要糧食作物水分生產效率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筆者認為,我國應該繼續堅持發展節水農業,走灌溉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這個觀點也是近日參加全國農業節水與農村供水技術高端論壇的專家學者們的基本共識。

在這次論壇上,國際灌排委員會榮譽主席、大禹節水集團首席科學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總工程師高佔義呼籲對現有灌區進行現代化改造,因地制宜,從水資源保障、灌排工程設施配套、水量測控、灌溉退水管理、灌區管理信息化和排水面源汙染等多方面綜合施策,改革灌區管理體制機制,以適應灌區高質量發展需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在發表主旨演講時提出,必須轉變農業用水觀,核心要義是農業適水發展。康紹忠說,在我國北方地區,一方面發展節水農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另一方面,盲目追求高產、總產,出現了節水量跑不贏耗水量的嚴重問題。經測算,華北地區每年超採地下水50億~60億立方米,年節水潛力為30億立方米,導致每年缺水20億~30億立方米。華北地區本應該發展適水農業,走節水限採的道路,去產能、壓面積、限單產,但實際情況卻是在節水的同時,增產能、增面積、增單產。這導致華北地區地下水漏鬥日益下降。我國西北內陸乾旱區,這樣的情況也很普遍。有人指出,在我國西北內陸乾旱區,節水後反而地種多了,農田耗水不是減少而是增多了,根本就不該發展節水農業。

《科學》雜誌也在今年8月24日發表文章,提出了「灌溉效率悖論」,認為世界各國採取提高灌溉效率的政策往往事與願違,面臨著提高灌溉效率卻極少能降低耗水量的節水困境。

康紹忠認為,華北平原灌溉節水技術研究推廣30多年,並沒有改變地下水資源繼續惡化的現狀,其主要原因是種植制度一直向高耗水結構發展,節水技術效應明顯低於用水強度效應。該地區出現的「越節水越缺水」怪象,是缺乏適水發展理念所造成的。

把盲目開墾、不適水發展的罪過算在農業節水的頭上,是扣錯了帽子。農業節水量跑不贏農業耗水量,不是農業節水政策的錯,而是農業用水觀出了問題。換句話說,即使放棄農業節水政策,如果農業用水觀不改變,農業耗水量依然會大幅提高。因此,必須走農業適水發展的新路子。

所謂適水發展,就是以水定規模、以水定產量、以水定發展,通過地表水、地下水的優化配置和開發、利用、節約、保護,解決城市、工業、生活、農業的用水需求,使不利的環境影響降到最低。

康紹忠提出,農業適水發展要特別注意做到「四個轉變」「四個完善」和「一個加強」。

「四個轉變」,就是由單一節水灌溉技術向與農藝節水技術相結合轉變、由單一高效節水向節水節肥節藥一體化轉變、由單一節水高產向節水提質高效轉變、由重視節水面積數量向重視高產質量和效益轉變。

「四個完善」,是指完善節水科技推廣與技術服務體系、完善農業節水試驗與用水監測網絡、完善農業節水補償機制、完善節水產品市場準入機制。

「一個加強」,就是加強變化環境下農業節水科學研究工作,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工程科技是現實生產力。

水土資源,尤其是淡水資源和耕地資源是保障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我國水資源佔全世界的6%、耕地資源佔全世界的9%,而我國人口佔全世界的22%,科學用水、科學用耕地是建設世界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道必答題。

我們必須承認差距,直面水資源、耕地資源稟賦問題,在科技創新上下功夫,用中國科學家的智慧破解中國難題。用中國舉國體制的優勢,科學實施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和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科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和運用,加快水資源、土地資源科技創新,特別是要重視現代農水工程技術、現代農地工程技術創新,加快農業水土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學科建設,科學組織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工程」,讓中華大地變得更綠、更美。

(作者系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 (2019-11-05 第6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2020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12月1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在2020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上指出。今年的中日農業綠色發展論壇主題為「科技經濟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綠色農業」,由中國國際科技交流中心與廣西科協主辦。 桂林市委副書記趙仲華在致辭中表示,目前廣西以新型城鎮化示範鄉鎮和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現代農業脫貧攻堅、鄉村旅遊、田園社區建設,促進農業與工業、旅遊、電商等融合發展。
  • 高質量發展是必由之路
    31年,從一根電話線發展成為全球光纖巨頭,富通集團創始人王建沂忘不了他的夢想:掌握核心技術,打破國際壟斷,形成完整的光通信全產業鏈,躋身全球光纖光纜產業前列。離實現夢想越來越近的王建沂直言:「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的必由之路。」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王建沂獲知銅包鋼電話線的性能優於鐵芯電話線後,便主動放棄了當時仍在賺錢的鐵芯電話線,轉而研發銅包鋼電話線技術。後來,鐵芯電話線被市場淘汰,很多企業茫然無措,富通集團早已批量生產銅包鋼產品,迅速擴大了市場。這是他第一次體會到技術革新的重要性。  「研發難,出成果更難。
  • 南京農業大學與江蘇省農科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黨委書記易中懿,南京農業大學黨委書記陳利根、校長陳發棣等出席籤約儀式。 陳利根代表南京農業大學,就進一步深化全面合作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打造科教深度融合的「綜合體」,要聚焦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職能職責,著力打造大開放格局,開展務實合作,推進雙方事業高質量內涵式發展;二是打造服務國家戰略的「新標杆」,要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江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聚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聚力攻關「卡脖子」環節,加快突破新技術新應用,不斷培育農業創新驅動力;三是打造雙方合作共贏的「試驗場
  • 廣西:甘蔗機械化生產是產業發展必由之路
    甘蔗是製糖的原料,從2016年起我國的甘蔗需求量呈逐年上漲趨勢,2019年我國甘蔗需求量達1.11億噸,甘蔗市場發展空間較大。廣西壯族自治區是我國主要的甘蔗產地之一,在當地政府多年的扶持下,甘蔗產業發展迅速。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這也正是治理高校學術不端的必由之路。 當然,不管我們在制度設計方面存在著怎樣的改進空間,這些都不能成為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的藉口。我國已經是「研究生教育大國」,大國之大,不在數量。受教育的過程本就是獲取知識、涵養精神,研究生教育更應如此。別讓一起更比一起「牛」的論文抄襲行為褻瀆知識的純淨、教育的神聖,消解社會對「研究生」群體的認同感。
  • 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成立—新聞—科學網
    42家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在京共同發起成立「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以下簡稱「智庫聯盟」)。 成立大會上,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武維華教授,中國軟科學研究會會長、復旦大學教授張來武,中國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姜沛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教授吳普特,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蔣丹平,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級巡視員張文共同為「智庫聯盟」揭牌。
  • 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
    周晉峰:生態文明是解決生物多樣性衰減與生物安全的必由之路|2020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環境論壇 2020-11-04 0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產融合」激發雪城現代農業發展新活力
    東北網12月15日訊龍頭企業引領、電子商務助推、品牌之力推動……今年,我市堅持把加速三產融合互動作為打造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在農業產業化項目建設、農產品營銷模式創新、優勢農產品品牌建設等方面有了新突破,有效促進了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 光合農業:新時代中國農業發展方向和路徑
    光合農業是農業發展的方向,農業發展一定要走光合農業之路。那麼什麼是光合農業呢?凡是通過提高日光能吸收率,增強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又不會汙染食品、空氣、土壤和環境,使農業增產、使農作物品質改善的農業就是光合農業。構成光合農業的元素主要有土、肥、水、種、陽光、溫度、二氧化碳。此外,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還有農作物的密度、農作物的保護和管理。
  • 柳塘鎮三合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讓農民變身農業「工人」
    「這幾年,他們來發展蔬菜,還是很可以的,生活各方面都有較大的改善,我們每個月做下來工資有3000多元,像採摘菜苔有4000多元,摘辣椒也有4000多元的,還帶動我們這好多的群眾富起來了。」柳塘鎮三合村村民馮餘會滿意地說。
  • 鄉村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所在,但農業和旅遊之間應該怎麼融合?解決哪些問題?把握什麼原則?通過農業園區變現代景區、傳統民房變特色民宿、土貨農產品變旅遊商品,系統解決「看什麼」「住哪裡」「買什麼」等問題。
  • 農業農村部印發新規劃: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權威解讀來了……
    農業農村部印發新規劃: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高質量發展規劃(2020-2022年)》(以下簡稱《規劃》)。  現代經濟體系中,小農戶在收入壓力和外部競爭中經營日趨艱難,具有規模經濟的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在現代農業經營中會漸漸取得主流經營主體地位。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前進方向和必由之路。儘管在大國小農的國情中這個演變過程需要較長時間,但趨勢性結局不會改變。
  • 昆明探索農業發展新模式:年內將啟建8座都市農莊
    昆明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農業資源少,如何推動由追求產量向數量質量效益並重轉變,探索出「農業全產業鏈」發展新模式,做大做強優勢特色農業?加快推進重點園區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壯大莊園經濟,不斷提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將是加快推進全市高原特色農業的必由之路。   產業的發展,需要龍頭引領。
  • 素食文化:素食主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必由之路
    是未來全人類走向光明的必由之路,以下是這次大會的主題宣言:素食主義的道路這項從1月4日至10日的第33屆世界素食者大會的主題為「素食主義是解決之道」。參加大會的各國團體與個人在為期一星期的座談會,講座、學習營、示範、考察中,充份討論了與素食聯繫密切的環境、健康和環保問題。
  • 學習「四史"之南洋書院組織觀看《必由之路》
    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化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學習,引導全體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激發愛國力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南洋書院於12月13日組織觀看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入黨積極分子代表,學生幹部代表,輔導員代表等近40人觀看了專題片。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甘肅臨夏:發展設施農業園區 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積極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引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蔬菜、花卉等產業,通過政策扶持和科技創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蔬菜、花卉、果品等特色種植,打造集農業科技研發、休閒觀光、農業生產於一體的示範園區,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 「學思平治」周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向前發展的必由之路
    周力: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向前發展的必由之路學思平治★★★★★上海合作組織自2001年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9個年頭。在上合組織初創時期,我作為一名外交官,和我的同事們有幸參加了一些重要文件的起草和談判工作。
  • 《階梯式發展論》首發式在京舉行—新聞—科學網
    該書由原地礦部部長朱訓主導撰寫,共分8章、22萬字,從階梯式發展論的提出與形成入手,系統梳理了階梯式發展存在形式、內涵與外延,階梯式發展的基本特徵,階梯式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同時對比研究了階梯式發展與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等形式的不同。
  • 研究探明蜂蜜中新菸鹼類農藥的膳食攝入風險—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蜜蜂所)蜜粉源植物產地識別與控制團隊開展蜂蜜中新菸鹼類農藥的汙染特徵和風險評估研究,初步探明在我國的分布規律,並評估了人體膳食攝入風險及對蜜蜂的暴露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