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2020-12-22 澎湃新聞

農旅融合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城市消費需求的熱點所在,但農業和旅遊之間應該怎麼融合?解決哪些問題?把握什麼原則?通過農業園區變現代景區、傳統民房變特色民宿、土貨農產品變旅遊商品,系統解決「看什麼」「住哪裡」「買什麼」等問題。我們分析其發展特點與存在問題,借鑑國際農業旅遊發展模式,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1

生態治理與大地景觀的融合

農業生態治理是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在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態保護與修復和農業景觀建設結合起來,不僅要恢復自然美,也要體現人工美。需要有效利用國家制定的生態補償制度,加大農村生態恢復、保護、建設的力度,在生態恢復治理的過程中,因地制宜考慮休閒農業、觀光農業、森林旅遊、草原旅遊、文化旅遊和生態休閒度假產業等旅遊休閒功能,以鄉村景觀的改善優化鄉村資源結構,提高鄉村地區對城市客源市場的吸引力,為鄉村旅遊的打造和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在鄉村景觀的打造中,要把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與景觀設計理念相結合,塑造鄉村生態、生產、生活、休閒等多種功能的景觀系統。既要用「環境興遊」、「生態興遊」的觀念,兼顧農業和旅遊業的功能;也要在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現代生活的便利中取得平衡,使農業景觀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鄉村資本」。

2

新農村建設與鄉土風情的融合

鄉村旅遊與新型城鎮化的結合發展,要實現人的新農村和物的新農村齊頭並進,通過旅遊帶來的資金流、信息流促進土地要素、勞動力要素、資本要素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幫助農民向職業農民和服務業轉換。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既要採用現代的建設技術,更要用現代的理念傳承和保護鄉土風情,通過挖掘地域文化內涵,將民族村寨、古村古鎮的有效保護與科學利用統一起來,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旅遊村鎮。

鄉村旅遊開發建設要堅持規劃的引導,在保持傳統鄉村風貌的前提下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避免出現以地產為導向,人為建造與鄉村景觀隔離和與傳統文化背離的旅遊村鎮。要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依託當地特有的景觀風貌,風土人情,將鄉村文化的保護與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統一起來。

3

科技創新與旅遊業態的融合

要充分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科技來改造鄉村旅遊和現代農業。新型農業必然產生新型農業景觀、新型農業技術、新型農業產品,這些都可以作為鄉村旅遊發展創新的吸引物。應依託中心城市發展集農業生產、農業觀光、休閒度假、參與體驗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和科技農園,形成規模經濟,發揮現代農業的生態涵養、休閒觀光、文化傳承等多元功能。要在一些市場潛力大,開發條件好的農村,將旅遊業培育成打造為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擴大內需的主要力量。

實現現代農業和旅遊業態的融合,要重視將目前國家積極推行的研學旅行和現代農業旅遊結合起來,圍繞超過2億的在校中小學生,依託現有的鄉土資源和現代農業設施,結合農業科技、農業景觀、農業產品資源,根據青少年旅行的特點予以完善和提升,建設一批研學旅行基地;進而構建一個相對完整的農業旅遊和鄉土文化研學旅行體系,這對於我國的鄉村旅遊的轉型升級意義重大。

4

原鄉文化與旅遊體驗的融合

要在眾多同質化的鄉村旅遊產品中脫穎而出,就需要在具象的鄉村事物實體上充分發揚特色原鄉文化,改造提升相應的鄉村景觀、鄉村氛圍和鄉村環境,形成當地獨有的鄉村意象。發揮原鄉文化的魅力,就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吸收優良的多元文化對傳統文化進行加工和改造,結合市場需求形成文化旅遊產品,體現鄉村旅遊中最具原生性活力。要充分結合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拓展鄉村文化旅遊空間,利用鄉村的生態優勢和文化優勢,開發攝影旅遊、影視旅遊、採風旅遊、寫生旅遊等文化旅遊形態,促進鄉村文化交流。應建設一批特色突出、服務完善的藝術村落,吸引文藝工作者深入農村,創作富有鄉土氣息、謳歌農村時代變遷的優秀文藝作品,為旅遊者和當地居民提供健康有益、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

5

生活方式與旅遊行為的融合

參與旅遊活動有效地改變了當地居民的個人效能感,從各個方面重塑從事旅遊的農民,讓農村居民向現代生活轉型。旅遊與生活方式的融合是雙向的,旅遊消費和交流既可以激發農民的創造、創新、創業活力,符合市場需求的旅遊產品也改變著旅遊者的生活方式。發展鄉村旅遊,要立足居民的需求和旅遊者的需求,並通過科學的規劃將這些生活元素納入進去形態設計到規劃中。

鄉村旅遊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就是老年旅遊,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經突破2億,約佔總人口的14%。他們對於鄉村風光和田園生活有嚮往,安靜生態的鄉村生活也更適合老年人的休閒療養,但基礎設施和醫療養護等配套服務制約了鄉村老年旅遊產品向中高端養生度假產品進一步發展。伴隨農業現代化進程,應選擇一些靠近大城市,環境宜人的鄉村,根據老年人的生理、身體特點,用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規劃建設市場需求的老年療養院、度假村等設施,配套適合老年人的服務,帶動鄉村勞動力轉移;同時也通過與休閒療養遊客的長期交流,改善鄉村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6

公共服務與旅遊服務的融合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後,有巨大的新增投資需求,應通過鄉村旅遊這一渠道,引進現代農場、休閒康樂園、農業科普示範園等現代鄉村旅遊業態,整合使用政府、企業和居民的資源和資金,統籌利用惠農資金加強衛生、環保、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和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融合發展,形成外形美、功能多、配套全的現代鄉村服務體系。尤其要注意的是,如醫療、文化、環保等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設施,在規劃時就要考慮到既能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又能滿足旅遊者的需求,這樣才能有效節約成本,從事業和產業的角度共同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加強農村社區自治組織規範化建設,特別要注重社區參與和發揮行業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積極支持村內公益事業建設與管護。推行合作式、訂單式、託管式等服務模式,扶持一批農業與服務業結合的企業組織進入鄉村。大膽嘗試利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引進為農村居民和遊客提供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公益性服務」。在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同時,紮實推進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旅遊者輕鬆愜意的美麗家園。

7

農業產品與旅遊商品的融合

要提高農業產品的溢價能力,就需要結合當地文化把特色農產品、民間手工藝品等特產包裝成旅遊商品,抓住城鎮化背景下食品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契機,將創建農業產品品牌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鄉村旅遊的重點任務。目前,鄉村旅遊商品的同質性強,要得到消費者接受認可,就必須立足各地的資源優勢和文化背景,發揮特色農業的優勢,引入現代的生產技術、物流技術、營銷方式,研製和開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技術含量高、攜帶方便的鄉村旅遊商品系列,滿足不同層次旅遊者的購物需要。

要實現農業產品到旅遊商品的轉化,還需要完善鄉村旅遊商品供銷銷售體系,各地應組織篩選一批具有突出鄉土特色、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農產品、手工藝品進行重點扶持。要結合旅遊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勢頭,帶動農村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實現旅遊產品、農業產品、農業服務的同平臺銷售,提高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從鄉村的發展上來講,未來鄉村的功能應該是綜合的,能為城市提供多功能的服務,而鄉村旅遊和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則有條件成為帶動鄉村經濟優化、保護鄉村文化傳統、建設宜居宜業新農村的主要動力。

文章來源:鄉村旅遊怎麼搞

原標題:《鄉村旅遊與現代農業融合發展的七大有效路徑》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助推鄉村振興戰略
    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推進農業與旅遊、文化、教育、康養、體育等深度融合,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依託各地山青水秀的自然稟賦、深厚的文化與民俗底蘊、豐饒的農林水特色產品,大力發展集休閒觀光、度假康養和農俗體驗於一體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對於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高質量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加強規劃引領,做好統籌設計。
  • 山東推進現代農業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8日訊 推進現代農業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是以農助旅、以旅興農的重要手段。近日,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聯合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發布《關於推進現代農業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快促進復工復產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山東省將著力推進現代農業與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並通過推進「旅行社+農產品」計劃、「設施農業+旅遊」合作、「自駕遊+後備箱」工程及「美麗鄉村+景區」行動等四項舉措,雙向賦能,凸顯「一加一大於二」效應。
  • 吳麗雲:以創新為導向推動鄉村旅遊融合發展
    當前,鄉村旅遊在各地蓬勃發展,如何加快推進農旅融合,吸引更多資本投資鄉村旅遊,創新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是業界關注的問題。當前,鄉村旅遊在各地蓬勃發展,如何加快推進農旅融合,吸引更多資本投資鄉村旅遊,創新發展鄉村旅遊新業態是業界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發展要做到「三個堅持」。一是要堅持以政策為引領。旅遊正成為農業產業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融合領域。農業是第一產業,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推進領域,加速農業產業升級,對於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 郟縣舉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草坪論壇暨馬頭嶺現代農業產業園...
    園區一瞥映象網訊(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馬利君 黃晨) 7月7日上午,郟縣舉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草坪論壇暨馬頭嶺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園儀式。民宿和現代農場投資及設計規劃業界的黃柏鈴教授就目前我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認為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應該是農業+旅遊+文化「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的新業態模式。
  •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預計在未來2至3年,鄉村休閒旅遊業將發展成為營業收入接近萬億元的大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的路徑選擇,對於繁榮鄉村產業、美化鄉村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精神風貌、增強鄉村共建共治共享意識、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及幸福感都有重要意義。
  • 發展休閒農業,促進三產融合:長清區鄉村振興道路上的農業旅遊新產業
    近年來,長清區借力歷史文化資源與山水田園風光,以名優特產和秀麗田園為依託,用一二三產融合的思路,大力發展農業新六產,在休閒農業和觀光旅遊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和有益探索,打造了萬德茶業特色小鎮、馬山中醫藥康養小鎮、五峰山蒲公英特色小鎮,馬套村更是在發展特色農業鄉村遊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成為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
  • 章繼剛:創意農業景村融合模式讓鄉村旅遊釋放更大效能
    創意農業景村融合模式讓鄉村旅遊釋放更大效能文/章繼剛近年來,四川、江蘇、重慶、江西、廣西、山東等地依託山水資源,準確把握新時代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刻內涵,積極推進創意農業景村融合模式,通過組織「大棚遊」「採摘遊」「採購遊」「垂釣遊」「農莊遊」等旅遊產品,大力發展創意農業旅遊產業
  • 永川區融合發展 繪就鄉村振興美麗板橋新畫卷
    板橋鎮黨委主要負責人在凱萊調味食品有限公司調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板橋的發展之路該怎麼走?要達到什麼樣效果?板橋鎮黨委書記馬仁友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堅定不移走以食品加工業為核心,帶動現代農業、休閒旅遊協調發展的「二產為主、連一促三」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發展道路,繪就一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板橋新畫卷。整合資源,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窪地」。
  • 大渡口區持續發展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遊產業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釋放農村活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有益探索,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創新實踐。「在50平方公裡的鄉村振興區域內,我們發展的是農文旅融合的鄉村旅遊大產業。」大渡口區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 把種莊稼變成「種風景」 吉水休閒農業催熱鄉村旅遊
    今年以來,吉水縣著力推進農業與旅遊深度融合,把種莊稼變為「種風景」,將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觀光型休閒農業轉型。該縣充分利用鄉村田園風光、山水景觀、鄉風民俗等資源,積極發展休閒觀光農業、鄉村旅遊,深度開發鄉村旅遊新業態,著力打響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品牌。
  • 發展特色農業旅遊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原標題:發展特色農業旅遊產業賦能鄉村振興   「紅薯長在哪裡?紅薯怎麼挖?怎樣的紅薯才好吃?」三興鎮恆暉大農業的紅薯地裡,傳來孩子們的陣陣提問聲。
  • 以農業為支撐 惠民鄉村旅遊之路越走越寬
    惠民縣擁有雙河林場、沙窩林場等豐富的林業資源,結合鑫誠農業等高端現代農業觀光,融合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發揮高效生態農業優勢,因地制宜發展惠民的鄉村旅遊。(攝影 王陸見)    「發揮武聖孫武故裡優勢,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國內兵學文化旅遊目的地;依託林業及生態農業資源優勢,融合發展『一產+三產』的特色鄉村旅遊。」張亮認為,惠民只有依託資源優勢才能把鄉村旅遊發展起來。
  • 發展生態觀光農業 創建現代農業莊園
    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生態觀光農業是農村脫貧、鄉村振興有效途徑。新的時代,傳統的靜態休憩模式受到衝擊,現代化參與性外出休閒模式將倍受現代都市人的認同和青睞,旅遊活動形式從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參與化逐步演變發展。
  • 江蘇濱海:做大做強特色農業助力鄉村旅遊發展
    紅勝火草莓園負責人陳乃久說,草莓園的興盛發展,也讓鄉村旅遊變得火熱,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近年來,濱海縣依託豐富的農業資源,優越的生態環境,鮮明的特色產業和濃鬱的鄉村風情,不斷加快「農業+旅遊業」融合步伐,推動鄉村旅遊發展,讓遊客深入田間地頭享受田園樂趣,感受清新淳樸的美麗鄉村。
  • 上杭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心,是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基礎。近年來,上杭縣緊緊圍繞發展特色現代農業,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目標,出臺十大農業產業保障措施,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提升了該縣農業品牌影響力、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促進鄉村產業興旺。
  • 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要點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設計、鄉村振興、綠維文旅現代農業產業園具有突出的產業融合、農戶帶動、技術集成、就業增收等功能作用,為盤活鄉村產業、促進三產融合、拓展產業鏈條提供了新的思路,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又一重要抓手。在近日發布的《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中,再度強調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
  • 發展鄉村旅遊 夯實鄉村振興基礎
    近年來,潛山市大力發展和推廣鄉村旅遊,以鄉村旅遊帶動鄉村設施、生態文明等各項建設,走出了一條現實有效的鄉村旅遊發展路徑,夯實鄉村振興戰略基礎。「江淮第一山」天柱山,通過實施基礎建設提升工程,以龍頭景區帶動周邊旅遊資源開發,A級景區由2015年12家發展到17家,農家樂由102家發展到315家,爭創省旅遊鄉鎮9個、省旅遊示範村21個、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2個,形成4條鄉村旅遊示範帶,成功以景點旅遊帶動全域旅遊。
  • 基於「滲流模型」的城鄉融合發展機理與路徑選擇
    因此,如何在不改變自然肌理的情況下,加強城鄉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旅遊休閒農業,提升鄉村資源價值,拓展惠農增收路徑;如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村資產資源資本化,就成了提升城鄉融合生態標度的有效途徑。具體地講,一是環境優美化。
  • 社科視窗34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徑探索——以金華開發區湯溪鎮...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新旗幟、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七大戰略之一,新時代湯溪鎮的鄉村振興必須闖出一條具有「湯溪特色」的振興之路。按照中央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努力推進農村產業融合協同發展,建設山水田城相嵌特色小城市。湯溪鎮是金華市首批五個省級中心鎮之一,是金華西部的重要糧倉和旅遊開發的重點區域,歷來是金華市西部地區的經濟、教育、醫療和文化中心。
  • 我區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該村村委會主任王躍福介紹,當苜蓿等開花時,將和一望無際的「花海」相映成趣,吸引更多人來旅遊。從2017年開始,小東溝村積極搶抓烏魯木齊打造大南山國際旅遊區的機遇,發展鄉村旅遊,種植了2000多畝波斯菊和虞美人,形成了壯觀的「花海」,大批遊客紛至沓來,很多村民吃上了「旅遊飯」,收入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