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快速壯大,2019年鄉村休閒旅遊接待遊客約32億人次,營業收入達8500億元,直接帶動吸納就業人數1200萬,帶動受益農戶800多萬戶,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實現途徑和生動寫照。
預計在未來2至3年,鄉村休閒旅遊業將發展成為營業收入接近萬億元的大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的路徑選擇,對於繁榮鄉村產業、美化鄉村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精神風貌、增強鄉村共建共治共享意識、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及幸福感都有重要意義。
旅遊休閒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9月17日,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召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大會,強調加快鄉村休閒旅遊業恢復發展。2020年,休閒農業營業收入目標超過7000億元。千億大蛋糕,機會與危機並存。
那麼農業園區如何向農業旅遊景區轉變?
部分園區發展休閒農業過程中,弱化了園藝產品的種植生產,主要按照旅遊景區模式設計觀光休閒遊樂活動項目,但由於緊靠市區,真正以鄉村生態和農業產業為主題的休閒農業建設項目較少。
一、提升農業文化
提升農業生產體驗:不管是特用作物、糧食作物或園藝作物等,從播種到收穫,從生長時的生理特徵到加工製品,都有多種體驗方式。親近動物:組織遊客認識、觀賞、餵養或騎乘家畜類動物。
特色農藝:體驗紡線織布、剪紙、手工釀酒、土菜烹飪等。還可開展藝術插花、乾花書籤、花卉風景彩照等製作,以土特產的形式出售給遊客當作旅遊紀念品。
特色農家菜:體驗具有農家特色的燒火煮飯,用大土鍋、大蒸籠、大土碗等器皿,採用家傳的烹飪技巧,製作出正統的農家味道。
節日慶典:為客人安排慶典角色,參與慶典表演。組織農莊文化遊:如婚俗、豐年祭、賞花燈、舞龍舞獅、皮影戲、歌子戲、布袋戲、划龍舟、雕刻、繪畫、泥塑、剪紙、賞花節、採摘節等民俗節慶體驗。通過觀賞、解說、參與特色活動,增加遊客對農莊的認識。
組織農莊文化遊:如婚俗、豐年祭、賞花燈、舞龍舞獅、皮影戲、歌子戲、布袋戲、划龍舟、雕刻、繪畫、泥塑、剪紙、賞花節、採摘節等民俗節慶體驗。通過觀賞、解說、參與特色活動,增加遊客對農莊的認識。
注重借力借勢:立足旅遊特色村發展,整合當地旅遊特色村的民居民宿、特色基地、農事體驗等多種旅遊元素。
二、強化品牌意識
「品牌就是生命」,要站在多層次、全產業鏈品牌體系的戰略高度,從項目建設、產品包裝、文化挖掘、服務提升等全方位入手,把農業園區打造成為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傳播廣泛、社會認可度高的特色旅遊品牌。同時,加強人才培養,通過專業培訓和人才引進等多種手段,提高營銷、策劃、建設、講解等各類園區旅遊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全面提升農業旅遊景區的知名度和認知度。
三、強化資源整合
「船大抗風浪」,農業園區景點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就必須實施區域化整合、板塊式發展,通過市場手段,把農業園區周邊的景區景點、風情小鎮、民居民宿、鄉村綠道、特色基地、民俗文化等散、小的旅遊產品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取長補短,互補有無,形成一個區域性旅遊綜合體,實現整體營銷、區域打造,從而有效地解決園區單打獨鬥難成氣候的不利局面,達到將農業旅遊景區做大做強的目的。
強化合力營銷:「好酒也怕巷子深」,針對目前農業園區景區化品牌影響力小、營銷力量薄弱的實際,要著力完善營銷機制,創新營銷方式,整合利用各類宣傳營銷資源和渠道,建立政府、園區、行業、媒體等共同參與的整體營銷機制,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和新手段,實施精準營銷,拓展銷售渠道和客源渠道,形成上下結合、橫向聯動、多方參與的全域營銷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