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農村優美的田園風光集聚了全省70%的旅遊資源,為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供了無可比擬的便利條件,也為鄉村振興和富裕農民打下了堅實基礎。目前,我省已創建了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11個、示範點16個;全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27個、示範點232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2個;2019年全省休閒農業企業及各經營主體達5900多個,年接待人數5500多萬人次,年營業收入82.1億元,帶動農戶25萬戶。
政策支持有力 休閒農業有為
5月10日一大早,家住太原市親鳳苑小區的張欣一家便開車出了門。他們的目的地是清徐縣徐溝鎮西懷遠村。
「早就聽別人說『印象西懷遠、夢中的田園』,我們準備去明清古院落看看,嘗嘗徐溝灌腸,再採摘點西紅柿和黃瓜。聽說村裡的牆上有許多美院學生畫的畫,像北京的798 一樣。」顯然,張欣對此次出遊充滿期待,兩個孩子聽說還可以採摘更是高興壞了。對於今年疫情防控之下的人們來說,這普通的一次出行真可以說得上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了。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東晉詩人陶淵明筆下勾勒了一幅餘韻悠長的鄉居生活圖景,對於城市人來說是永遠的田園夢想,而這樣的田園夢想現在離我們越來越近。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全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堅持「以農助旅、依旅興農」,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已經形成農業旅遊文化「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農村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成為提升農業、美化鄉村、富裕農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政策上,先後下發《關於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關於進一步促進休閒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的意見》等文件,對於投資額在8000萬元以上、年接待遊客3萬人次的國家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省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按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對待,享受貼息支持。同時,將現有的農業產業化項目、美麗宜居示範村、「菜籃子」工程等惠農項目資金向休閒農業傾斜;將休閒農業項目貸款列入農業產業化項目貼息範圍,通過獎補和貼息,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等各類主體投資休閒農業……
在政策的強力扶持下,我省的休閒農業如日方升,鄉村旅遊欣欣向榮。
資金項目支撐 產業融合加快
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為城市居民打開了一扇寄情田園的門,也為鄉村產業融合發展持續升級蹚開了一條全新道路。
2018年,我省在晉城市和太原市晉源區、大同市雲岡區、右玉縣、定襄縣等1市10縣區開展農村農林文旅康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建設,補助資金6000萬元,補助資金主要用於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支持打造一批田園觀光、採摘、垂釣等城郊休閒農業園區,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支持發展一批中醫保健、功能食品、康復療養、避暑養生、森林康養等休閒旅遊、康體健身產業示範基地;支持農村傳統文化保護,支持開發農業文化遺產等。
從2015年起,省農業農村廳連續每年拿出500萬元-1000萬元資金,對休閒農業示範縣、示範點、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進行補助,用於區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規劃、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基礎設施提升改造、農家樂提升改造住宿、衛浴等。
經過持續的資金和項目扶持,我省湧現出一大批生產生活生態相融、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村莊。目前,全省已創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11個、示範點16個;創建山西省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27個、示範點232個,「中國美麗休閒鄉村」32個。
和順縣松煙鎮許村只有1370口人,卻有來自國內外的多名藝術家駐村創作,讓許村這個有著歷史印跡、文化內涵的傳統古村落,散發出藝術的絢爛色彩。許村還培育了一批高效農業項目,如發展櫻桃採摘園50餘畝、玉露香梨示範園100畝等,可全程接待國內外高等院校學生研學實踐、寫生繪畫、採風等,每年來許村的遊客有五六萬人。51歲的村民喬彥珍看準許村文化旅遊發展勢頭,經營起了農家樂,乾淨衛生的家裡除了吃飯,還能接待7至8人的住宿。他告訴記者:「全村有30多戶人家在做農家樂,最好的時候,一年能收入七八萬元,差點兒的也能收入兩三萬元。」
許村的文旅農旅發展之路是我省休閒農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我省的休閒農業正在脫離散兵遊勇、小打小鬧狀態,形成了以農民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多模式推進、多產業形態打造、多要素髮力的格局,凸顯了組團化、生態化發展的規模效應。
城鄉互動熱烈 農民收入增加
一個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村,在政策資金項目的持續帶動下,在另一個維度上挖掘出了潛力。
休閒娛樂、健身康養、科普教育、農事體驗,鄉村休閒遊滿足了城市居民消費的需求,也為城市反哺農村提供了合適的出口,撬動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槓桿。同時,也挖掘、保護和傳承了農村文化、增加了農民收入,就地就業創業的農民「錢袋子」越來越鼓。
呂梁市離石區信義鎮利用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以美麗田園為韻、以村落民居為形、以生態農業為基,開啟了以鄉村休閒、觀光採摘、農家體驗為一體,休閒觀光農業與自然生態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的旅遊項目。據不完全統計,該鎮每年靠鄉村旅遊,就可帶動當地農民銷售果蔬50萬斤,農家飯套餐5萬份,促進城鄉居民在信義鎮消費600多萬元。
鄉村建設補齊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既為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帶來了機遇,也讓農民有了抓住機遇的能力。
曲沃縣史村鎮西海村的磨盤嶺,曾經是廣種薄收的荒山禿嶺,如今成為綠意蔥蘢的觀光園區,西海村蹚出的是一條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融合發展之路。如今的磨盤嶺,嶺上種甜柿、坡下建大棚、溫泉搞養魚、水田種蓮菜、溝裡養土雞、窯洞雙孢菇,借著曲沃縣發展全域旅遊的東風,西海村發展集休閒農業觀光採摘園、農耕文化園、民俗文化體驗項目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在觀光採摘方面已經擁有成熟市場,已發展成為少年兒童研學遊的絕佳去處,每年「二月二」,景區還舉行廟會等民俗文化體驗。村民們自發成立了秧歌隊、體育活動隊,逢年過節都要組織活動。
據統計,磨盤嶺景區年接待遊客已達到25萬人次,年綜合收入達到100餘萬元,帶動了磨盤嶺蔬菜銷售100餘萬元、羅非魚銷售100餘萬元。同時,帶動景區住宿、餐飲等收益200餘萬元。
特色農產品變禮品,特色民俗文化變商品;農房變民宿,庭院變樂園,田園變「公園」,農區變「景區」,空氣變人氣……一系列嬗變把成千上萬小農戶吸引到三產融合的「大棋盤」中,產業實現了華麗轉身,也讓農民富了起來。2019年全省休閒農業企業及各經營主體達5900多個,年接待人數5500多萬人次,年營業收入82.1億元,帶動農戶25萬戶,吸納農民就業33萬人,農副產品銷售收入達到35億元。(記者王秀娟)
【來源:黃河新聞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