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多姿、百花齊放的經典法式甜點裡,究竟哪幾款才是真正的「Made In Paris「巴黎本土甜點呢?
布裡歐修 La brioche à tête
布裡歐修Brioche,常被翻譯成「蛋糕」,事實上它是比「麵包Pain」含油量還要高很多的「高熱量麵包」。
法王路易十六的老婆瑪莉安東妮(Marie Antoinette, 1755-1793) 在法國大革命時期面對沸騰民怨,曾有一句名言「沒有麵包吃,那就叫他們吃蛋糕啊!(S'ils n'ont pas de pain ,qu'ils mangent de la brioche.)。「 這高油脂的Brioche在過去其實是有錢人的食物,窮人才吃寒酸沒什麼肥油的麵包Pain。
布魯耶爾洋梨塔 Tarte Bourdaloue
這是出現在19世紀巴黎布達魯小巷的巴黎經典甜品,金黃酥脆的塔皮、帶著朗姆酒香的杏仁奶油餡,再加上口感細緻的糖漬西洋梨,迷人的魅力歷經百年後的今天仍是巴黎甜點店會製作的傳統塔類之一。
費南雪 Le financier
據說這是巴黎甜點師Lasne 1890年時於巴黎第二區,巴黎證券交易所(Bourse de Paris)附近甜點店裡發明的,小巧簡單,方型的外觀,當初是為設計給忙碌到沒有辦法好好坐下休息用餐的商業人士補充體力食用的。
常見的費南雪蛋糕外型四四方方像金磚一樣,最大的特色是含濃厚的杏仁味,因為添加了焦糖榛果奶油(beurre noisette),也會散發出香濃的榛果奶油香氣,外表酥脆內心鬆軟,甜蜜美味。
修女泡芙 La Religieuse
修女泡芙是1856年時,由巴黎蒙馬特大道(Boulevard Montmartre)上的拿坡裡冰淇淋咖啡廳Frascati 所發明,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上小下大相疊的兩顆泡芙,中間注以鮮奶油聯結,泡芙裡有滿滿的卡仕達醬內餡。
由於上層小泡芙旁鑲滾著奶油,看起來很像當時修女服飾的蕾絲飾邊,因此法國人便給了這道甜點「修女泡芙」的暱稱。
聖奧諾黑塔Saint-Honoré
巴黎第一區甜點鋪Chiboust的師傅Auguste Jullien在1847年時將酥塔、泡芙、馬卡龍、鮮奶油等法國經典甜點元素集合,才演變出這款經典花都點心,因為甜點鋪位在Saint -Honore路上,便引以為甜點名。
這款巴黎土產甜點特色在以酥塔焦糖為底,中間擠上一層濃濃鮮奶油,旁邊再飾以小顆的泡芙或馬卡龍,造型精緻華麗可愛。
法式千層派Mille feuille
這是路易十四時期,出版法國史上第一本食譜[法國廚師Le Cuisinier franois ]的名廚Franois Pierre de la Varenne(1618-1678) 所發明, 拿破崙時期,再由巴黎名廚Marie-Antoine Carême ( 1784- 1833) 發揚光大,這位法國名廚也是史上第一個被稱為「主廚Chef」 的美食大師。
法式千層派的造型以一層酥皮、一層含著香草籽的卡仕達醬層層疊疊,最後在頂層撒上糖粉,由於拿破崙熱愛這款甜點,因此千層派又有「拿破崙派」的別稱。
歌劇院 l'Opéra
傳統的歌劇院蛋糕有六層,其中三層為浸泡過咖啡糖漿的海綿蛋糕,其餘三層是巧克力與奶油慕斯,最後再抹上一層黑巧克力。
形狀正正方方,表面淋上一層薄薄的巧克力,就像歌劇院內的舞臺一樣鋥亮。正統做法還會在最上層點綴食用金箔,象徵巴黎歌劇院的金色屋頂。
巴黎布列斯特 Paris Brest
這款甜點是由巴黎西郊Maisons-Laffitte市的甜點師Louis Durand在1910年,為紀念從巴黎到法國境內最西邊的大港布列斯特繞一圈的自行車賽所創造,因為造型近似自行車車輪,所以又有「車輪泡芙」之稱。
喜歡我們,不要忘了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