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與分布式帳本技術(上)

2020-12-17 藍狐筆記

前言: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帳本的技術,但它又不完全等同於分布式帳本技術。它們有什麼區別?本文作者Brent Xu 通過比較以太坊、Hyperledger Fabric和R3 Corda來闡述這個問題,對於我們認識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有幫助。本文來源於media.consensys.net,由藍狐筆記社群「Anthony」翻譯。

與分布式帳本技術(如Hyperledger Fabric或R3 Corda)相比,以太坊區塊鏈保持了相似性但也有差異。在對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平臺及其帶給企業的價值進行合理評估時,對其核心功能和特性進行系統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由於區塊鏈源於密碼學和數據配置原則,某些功能在協同資料庫系統中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而其他一些功能只有在真正的區塊鏈技術中才能實現。

在本文中,我們將評估面向企業平臺(包括Ethereum,Hyperledger Fabric和R3 Corda)的基礎業務功能,包括軟體如何獲取其影響以及整個系統是如何整體優化的,無論它是通過傳統的分布式系統還是通過區塊鏈系統。

特別是,我們將重點關注三個關鍵功能:

1. 數據協調 - 系統中的信息和信任是如何更好地在利益相關者之間分發和分配

2. 加密經濟內部激勵層 - 系統機制如何構建,以便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和用戶基於經濟激勵來確保系統的有效運行,例如博弈論和機制設計。

3. 數字資產整合 – 系統如何融入數字商品經濟,也就是所謂的代幣經濟學。

區塊鏈的主要目標:企業想通過這項技術實現什麼目標?

像Ethereum這樣的區塊鏈與其他分布式帳本技術類似,有著相似的目標。然而想知道企業希望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什麼樣的目標很難,就像20世紀90年代的網際網路剛剛誕生時一樣,當時企業也不知道如何使用這種強大的工具。與現在的情況類似,目前我們都知道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很多功能,但如何將這些功能架構到商業業務邏輯上還需要進一步了解和評估其底層功能。

有三個主要的評估維度:數據的處理和協調,可信及不可變的記錄以及資產的數位化。

這三大維度足以涵蓋區塊鏈的主要用途,同時允許將這些功能進一步外推到其他商業業務場景中。通過這三個方面的討論,可以揭示實體企業使用該技術的背後邏輯。

有效處理及協調信息

如果以改進分布式系統設計或資料庫協調性作為唯一目的,那麼區塊鏈不一定是必需的。在傳統的宣傳上,區塊鏈是基於技術促進平臺中數據傳輸,達到更好的數據協調和分布式共識機制。

雖然有用,但這些所需功能特性的重要部分也可通過更好協調中央資料庫或分布式系統設計進行優化。在評估當中,有必要確定平臺和協議試圖優化現有數據協調功能與實施新的區塊鏈功能程度。區塊鏈不僅只適用於更高級的數據協調。

產品和交易記錄的不可變/可信記錄

關於為什麼我們需要區塊鏈的原始論文圍繞著「數位化信任」的概念展開。如ConsenSys的Andrew Keys所說「網際網路導致信息數位化,而區塊鏈導致信任和協議的數位化。」

這個論點體現了區塊鏈希望實現的精神,同時為我們的社會及商業提供了另一條路。額外的變量將是價值的數位化。當信任價值被錨定到系統時,某些聯盟結構和激勵機制將影響和激勵系統內的正確行為,從而形成強大的平臺。

在設計一個系統時,不可更改(不變性)常常被用作信任的同義詞,即因為系統是不可變的,所以人們相信系統不變性機制能確保做壞事會受到懲罰。在我們的平臺協議評估中,重要的是要評估可信系統實施背後的機制,以確保商業模式機制(通過密碼經濟學進一步探索)會對平臺用戶有益。

資產數位化

商品和資產的數位化被視為大多數區塊鏈或分布式帳本技術的主要目標。如果企業正在嘗試資產數位化,分布式帳本的資料庫協調能夠提供一些功能,但更應該考慮這些數字產品的可用性。

由於資料庫協調實質上是集中運行或通過傳統軟體模式分布在一個或多個交易小組之間,因此數位化水平可能會受限於數位化平臺提供的自由度。

雖然數位化商品的概念聽起來像一個簡單的過程,但圍繞房地產,甚至人類注意力及電力等商品如何數位化在經濟激勵動力和經濟推理的不同方面,我們要重新考慮,哪個平臺負責數位化,哪個供應商平臺在哪種情況下出現「供應商鎖定」程度以及對哪個管理平臺的依賴。

記錄和註冊管理機構(如權證系統和供應鏈)也可以通過分布式帳本系統實現,但如果依賴封閉的專有系統,數字資產與經濟激勵層的互動水平相當有限,並且在擴散到數字生態系統或市場時會嚴重受阻。利用開放市場提供的自由市場系統對於在不斷發展的數字生態系統中起促進作用。

評估數據協調特性

資料庫協調:特徵

當深入分析了這些平臺的功能特性時,如不可變性,安全性,可擴展性,可管理性和性能,但通過了解構建體系結構的基礎,可以了解更多內容。

在分布式系統中進行數據協調,已經有許多工具了。其中重要的例子就是Hadoop 及其生態系統集成的Spark,Hive和Zookeeper等工具。對這些產品的依賴顯示了分布式系統工具和協議的大量集成。

進一步的相似性可以在協議中顯示出來,例如Tendermint,BPFT共識引擎被設計為具有與Apache Zookeeper等工具類似的功能。在內部,也有研究沿著事件排序資料庫的方向發展,可以從協調的數據共享系統中複製所需的多種功能。

通過評估Apache Kafka及數據流服務如何在企業環境中實現高水平吞吐量,我們可以根據對這些資料庫協調和優化的不同級別的依賴關係區分區塊鏈和分布式分類帳之間的功能差異。

包括Plasma在內的以太坊實現正在利用像MapReduce這樣的工具來增強UTXO和基於帳戶的模型之上的某些映射功能,同時也將組件減少到Merkle證明中,儘管協議的基礎層依然依賴以太坊區塊鏈。通過了解這些細節,可以進一步了解如何最好地評估這些軟體平臺的技術特性。

數據協調:平臺比較

IBM Fabric

通過深入了解Fabric體系結構,該平臺創建了一個複雜的開發環境,專注於軟體體系結構的詳細配置實現出色的吞吐量,從而在分布式節點環境中實現最佳性能。客戶端和分布式背書節點網絡之間的鏈碼的移動,以及滿足認可政策的交易機制和收據傳輸在封閉系統中是有效的。

而在專用信道內傳播交易的Gossip 協議允許協調大型數據集。雖然基礎設施強大且有能力,但在思考如何設計架構以允許多邊協調結構的過程中,要考慮最終可能存在一個難以管理的網絡涉及的因素。

圖2:Hyperledger Fabric架構

該圖展示了Fabric的一些架構配置以及組件如何組織到為高級信息處理和最大交易吞吐量而設計的系統中。

主要思想是渠道提供了在平臺內移動交易的機會。在查看體系結構時,OSN(ordering service nodes)的功能用於記錄Apache Kafka交易排序的功能。在數據流生態系統中,Kafka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具有將各種交易排序附加到單獨的Kafka集群並最終分區的功能。

這種設置中,數據能夠分布在集群中以形成分布式存儲平臺,該分布式存儲平臺可以記錄數據結構,影射在區塊上或有時記錄在「狀態」的結構定義內被稱為「塊」或Blob的數據結構,價值儲存配置。在此軟體框架中承認的是,該生態系統中的所有參與者和數據結構都是本地的,因為它們主要與該軟體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用戶一起工作。

圖3:Apache Kafka

儘管應該認識到哈希的配置並不遵循與來自比特幣或以太坊的區塊鏈系統相關聯的原始架構設計,但實際上Fabric採用了分布式帳本的子結構來部署某些哈希連結的數據存儲。

雖然數據blob被批量處理並經歷交付事件以最終創建交易的散列連結,但必須了解,此過程不一定會將數據轉換為系統狀態的修改。相反,這些塊的配置方式是將信息存儲在具有不同散列實例的資料庫類型結構中。

在Fabric生態系統中,交付事件稱為塊,而鏈代碼通過部署事件最終將數據保護在排序服務結構的連結部分中。該系統的數據結構和模塊的配置能夠允許分布式資料庫體系結構預期的交易吞吐量,儘管應該承認,資產代碼協調仍然是一個尚未完全解決的挑戰,作為資產和價值的Fabric生態系統不一定具有可以在帳簿中進行協調的數字表達。

R3 Corda

R3 Corda聲稱不建立區塊鏈的環境之上,而是一個分布式的資料庫,利用各種形式的結構重新配置來構建,它主要由銀行和其他機構用於其流程的系統。該平臺大量借鑑了比特幣交易中使用的UTXO模型,其中狀態由一系列輸入和輸出定義,並且輸入的不同重新配置可以決定輸出的狀態。

R3 Corda架構框架依賴於被稱為公證的子模塊的節點結構,該架構有助於保持其他平臺中驗證器結構的網絡有效性,該結構有抽象共識功能。節點由附加在數據結構中的關係資料庫組成,允許使用SQL進行查詢。交易通信中受制於子協議。

這些流程與IBM Fabric中看到的渠道體系結構相當,只有與交易相關的各方才能訪問信息。類經過轉換,變成稱為Fibers或協同例程的狀態機。該體系結構與子流進行通信,並與在平臺範圍內具有預定義功能的流庫進行交互。此外,Corda內還有一個自包含的身份層,允許在整個網絡中進行不同程度的訪問控制。

R3 Corda公開聲明不打算成為區塊鏈,因為考慮到將分布式資料庫的概念重新配置到分布式資料庫確實非常依賴傳統資料庫系統。雖然系統圍繞新型數據結構和分布式系統組織方式的不同構成進行架構,但該平臺確實具有數據分配的功能,並找到了各種優化數據分配系統功能的方法。

需要記住的是,由於系統僅限於特定架構範圍內的數據協調,因此,由於模塊化和互操作性未在原始設計中實施,所以已經犧牲了與實際區塊鏈系統的集成。

圖4:R3 Corda工作流程

Ethereum

以太坊生態系統由私有鏈和公有鏈生態系統組合而成。公有鏈沒有在數據協調環境中描述的吞吐量和數據處理能力,因此不應根據這些能力進行評估。在評估以太坊的這一方面時,最有意義的是綜合以太坊私有鏈的網絡拓撲的不同細微差別。

以太坊黃皮書頒布了關於以太坊的規範以及代碼庫的技術細節。由於嚴格遵守此協議,以太坊的分支以及聯盟實施方案確實與原有的技術基礎相類似。事實上,無論是在工作證明(Proof of Work, PoW ),權威證明(Proof of Authority)或利益證明(Proof of Stake, PoS)實施方面,相同的規範都是連續的,因為協議被認為是相同的以太坊虛擬機(EVM)規範的後代。

改進的體系結構仍然指定與原始EVM對齊。像Quorum這樣的平臺的關鍵變化包括改變共識機制,修改全球根狀態以適應私有和公有狀態,Patricia Merkle嘗試以及處理私人交易的附加模塊。

該架構允許該軟體從原來的以太坊配置中維護系統和數據結構,同時通過改進實現更高的交易吞吐量。除了Quorum提供的改進的數據交易優化之外,通過諸如Plasma,Truebit和Cosmos等工具協調和集成公共以太坊環境的功能為協議提供了額外的可擴展性。

通過對Plasma等工具的技術評估以及在Casper中獲得一致意見的形式,資料庫管理工具(如MapReduce和Abstract Rewrite Systems)將在Ethereum中實施。在Plasma體系統中,MapReduce是匯集基於帳戶的系統的協調和多重設置的位圖 - UTXO承諾結構的組成部分。

通過結合防欺詐機制設計(Fraud-proof mechanism designs)和權益激勵結構(Fidelitybond incentive structures),利用根鏈,Plasma鏈和子鏈之間的相互作用,精心策劃的交易處理範例有助於滿足Block-withholding和Mass withdrawalsurfaces之間的動態。

它還允許使用來自Casper或Truebit等系統的機制來填充更多的加密經濟結構,以便根據空間中普遍存在的數據可用性問題鏡像擦除編碼中使用的概念。對於多連接體系結構,以太坊將能夠將分布式資料庫系統的資料庫協調和吞吐量功能與實際區塊鏈的公有鏈兼容功能相結合。

資料庫協調:結論

關於資料庫協調能力的一個可行結論是,由於依賴傳統資料庫和分布式系統軟體架構,IBM基於整體單一設計和大量資源密集型過程,構建了Fabric,IBM擁有卓越的資料庫管理工具集。

R3 Corda仍在進一步定義其功能,同時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多種協調服務,對比特幣協議中的細微差別進行私人重新配置。以太坊雖然設計用於公有鏈的兼容性,它沒有IBM Fabric的原始資料庫處理能力,但和Fabric相比,在企業案例中具有很好的可用性和可伸縮性。

遵循基於unix理念的模塊化設計,以太坊和互補客戶的私人實例可以作為構建大型系統的構件。與Ethereum相關的代碼庫旨在與Fabric等資料庫平臺的事務吞吐量功能相媲美,同時允許Corda和Fabric中不存在的功能,但互補關係也可跨平臺進行探索。主要的區分因素可能會從後續因素的評估中進一步闡明。

---未完待續---

風險警示:藍狐所有文章都不構成投資推薦,投資有風險,建議對項目進行深入考察,慎重做好自己的投資決策。

相關焦點

  • 區塊鏈與分布式帳本技術(下)
    前言: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帳本的技術,但它又不完全等同於分布式帳本技術。它們有什麼區別?本文作者Brent Xu 通過比較以太坊、Hyperledger Fabric和R3 Corda來闡述這個問題,對於我們認識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有幫助。本文來源於media.consensys.net,由藍狐筆記社群「Anthony」翻譯。
  • 通過《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看區塊鏈技術行業應用發展趨勢
    本文主要通過解讀《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分析區塊鏈技術或分布式帳本技術在行業應用中的一些發展趨勢,為金融行業和其他行業下一步開展區塊鏈相關技術的推廣和大規模應用提供一些參考。
  • 如何使用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構建一個可信的平臺
    打開APP 如何使用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構建一個可信的平臺 發表於 2019-09-02 10:18:49 我們如何使用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來構建一個可信的平臺,使其不能被操縱,並且能夠快速、正確地進行交易?Hedera Hashgraph產品經理Donald Thibeau分享了他的想法。 問題 即使是精明的投資者也常常會誤解,當他們在網上交易帳戶上確認一筆交易時,會發生什麼。許多人認為,下訂單或投標會導致訂單被立即處理和記錄。
  • 詳解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了第十八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對區塊鏈技術的產業定位、價值、發展方向、重要任務等做出了重要指示,提出要「加強區塊鏈標準化研究,提升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和「探索建立適應區塊鏈技術機制的安全保障體系,引導和推動區塊鏈開發者、平臺運營者加強行業自律、落實安全責任」等要求。
  • 區塊鏈專題報告:分布式帳本為國際支付體系帶來的啟示
    1 分布式帳本為國際支付體系帶來的啟示分布式帳本技術是區塊鏈的核心底層技術, 2008 年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採用了區塊 鏈/分布式帳本技術,自此分布式帳本和區塊鏈技術越來越受全球的關注。現有的分布式 帳本項目中,瑞波網絡(Ripple)實際並未採用區塊鏈帳本,而比特幣、以太坊(包括 摩根幣 JPM Coin)等更多有潛力的分布式帳本項目大多都採用區塊鏈的方式,在某種意 義上,並不需要嚴格區分分布式帳本和區塊鏈。本文以瑞波網絡為典型案例,分析分布 式帳本為國際支付、清算體系帶來的啟示。
  • 讀懂超級帳本 | 認識區塊鏈,更要擁抱超級帳本
    另外,區塊鏈不可篡改的優勢,降低了審計和合規性成本,增加了透明性;區塊鏈共識機制提供了經過整合的、一致的數據集的優勢,減少了錯誤;而且在使用區塊鏈技術的業務網絡上,合約得以智能、自動化執行並最終確認,所以企業會獲得更高的執行速度、更低的成本和更少的風險。
  • Hyperledger Fabric 1.1 發布,基於區塊鏈的分布式帳本
    由 Linux 基金會發起創建的開源區塊鏈分布式帳本 —— Hyperledger Fabric,已經迎來了 1.1 版本。
  • 基於分布式帳本技術的跨境支付系統應用
    這種層級代理結算方式客觀上存在支付周期較長、資金佔用較多、支付費用高、安全性低等問題,亟需引入新技術進行升級改造。分布式帳本技術及其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分析分布式帳本是一種在網絡成員之間共享、複製和同步的資料庫。
  • 區塊鏈Hyperledger超級帳本的前世與今生
    【IT168 評論】很多人是通過比特幣等密碼學貨幣體系首次接觸到區塊鏈這一概念的,這種點對點支付體系很大程度上不受法規約束,抵制單點控制機制。然而近年來,區塊鏈(比特幣體系背後所用的分布帳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接受,並用在數位化貨幣體系之外的不同領域。
  • 區塊鏈技術是什麼,區塊鏈的價值能夠體現在哪些方方面面?
    區塊鏈(Blockchain)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計算機技術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創新應用模式,近年來,區塊鏈的發展和應用,對技術革新和產業革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3月,央行發布了金融行業《金融分布式帳本技術安全規範》標準,該標準是國內甚至是國際金融業的第一個區塊鏈規範,預示著區塊鏈日益成為數字時代核心技術之一的同時,也將對區塊鏈在金融行業進一步規範、全面、真正增厚價值的應用產生奠基式的作用。區塊鏈被認為是網際網路發明以來最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創新。
  • 區塊鏈中的四大核心技術介紹
    在之前的課程中,我已經給大家介紹了,區塊鏈的四大核心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所以今天,我們就把這四大核心技術串聯起來,總結一下,四大核心技術是如何在區塊鏈中,發揮它們的作用? 簡單來說,區塊鏈的四大核心技術,分別是分布式帳本、共識機制、密碼學以及智能合約,它們在區塊鏈中分別起到了數據的存儲、數據的處理、數據的安全、以及數據的應用作用。
  • 區塊鏈技術分析報告 區塊鏈技術有哪些特點
    在第一次聽說區塊鏈技術的時候,也許你會不知所以然,會問什麼是區塊鏈技術?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區塊鏈技術具有顛覆性,最初受到影響的是金融行業,隨著不斷發展,已經有更多的應用場景落地了,在區塊鏈技術分析報告中,將詳細的介紹區塊鏈技術,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區塊鏈技術?
  • AITD小課堂第十三課:分布式帳本
    分布式帳本是區塊鏈的四大核心技術之一。 如果說密碼學是區塊鏈的基石,那麼分布式帳本就是區塊鏈的骨架。簡單的來說,分布式帳本就是一種數據存儲的技術,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資料庫。
  • 區塊鏈與分布式存儲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基礎設施
    分布式存儲就像分布式應用一樣有兩種技術解釋,一種是將數據分散存儲在多臺獨立的設備上,總體上實現了技術架構上的分布式,但所屬權仍然是集中式的,而在區塊鏈應用領域則表示的是以IPFS 為代表的新一代分布式存儲技術,與傳統的存儲技術不同,新一代的分布式存儲不光改變了存儲的方式,還改變了系統架構與網絡傳輸協議,讓分布式存儲真正實現了可以分布存儲在不同所有方之間,同時還實現了對於數據的隱私保護與安全
  • 區塊鏈研習 | 美國區塊鏈參考架構的定位、視角和設計理念,對於...
    為了更好地發展區塊鏈技術,防範技術高速發展所孕育的潛在風險,行業標準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牽頭組織中國區塊鏈技術和產業發展論壇主要成員,開展了《信息技術區塊鏈和分布式帳本技術參考架構》標準的研製工作。
  • 「萬向區塊鏈小課堂」DAG:一個號稱可以取代區塊鏈的技術
    有人稱它為下一代區塊鏈技術,認為它能解決區塊鏈的短板還能大規模應用。準確地說,區塊鏈屬於分布式帳本技術,DAG也是一種分布式帳本技術。一些人認為DAG為全球性的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奠定了技術基礎,因此也有人稱DAG為「區塊鏈3.0」。有一些區塊鏈項目也使用了DAG協議,DAG有什麼特別之處呢?今天的萬向區塊鏈小課堂就給大家講講這個知識點。
  • 區塊鏈技術前沿報告2020
    2019 年 10 月 8 日,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ointResearch Centre, JRC)發布報告——《區塊鏈的當下和未來:評估分布式帳本技術的多維影響》,深入分析了分布式帳本技術對多個應用領域所帶來的機會和挑戰。
  • 揭秘區塊鏈:一份人人記帳的「超級帳本」帶來什麼?
    揭秘區塊鏈:一份「超級帳本」帶來什麼?  新華社北京3月26日電 題:揭秘區塊鏈:一份「超級帳本」帶來什麼?  新華社記者 何雨欣、劉羊暘、安娜  儘管充滿專業化詞彙,但區塊鏈的確是「火」了,就連普通人的微信朋友圈也被相關解讀文章刷屏。
  • 中國信合聯盟區塊鏈委員會啟動CCAL超級帳本項目
    來源:中國網來源:中國網財經7月3日,中國信合聯盟區塊鏈委員會宣布啟動了一個名為CCAL超級帳本的區塊鏈項目,CCAL超級帳本項目全稱為Credit Cooperative Alliance Ledger
  • 區塊鏈硬核解析(一):區塊鏈是一種共享資料庫嗎?
    見下圖:Fabric 帳本構成 來源:Hyperledger Fabric技術白皮書[2]由下圖可見,分布式帳本Ledger中的全局狀態World State本質確實是一種分布式的KV存儲模型,再配合分布式節點網絡,就不難解釋為什麼會認為區塊鏈是一種共享資料庫了。